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摄影课程的实践教学模式初探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摄影课程的实践教学模式初探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国内专业摄影教学大都局限于传统的模块式教育,技术教学成为主导,忽视了发展性和创造性的知识教学,抑制了创造性思维,结果造成学生作品的雷同, 没有特点。摄影教育不是简单的技术教学,教师的作用是引导。引导,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使学生在编辑梳理拍摄意图、拍摄方式、拍摄内容的过程中,建立起自己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良好方法,形成自己独立和特别的审美方式与观察视点。

【关键词】摄影教育;实践教学;课题化;课题设计;媒介 引导

摄影教学的现状

目前我国院校的摄影教育主要分为三个层面:一是面向素质教育开展的摄影基础教学,目的在于兴趣的培养,在各大院校内多以选修课形式存在;二是艺术设计专业的摄影教学,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和满足专业发展的需求;三是摄影专业教育,如培养艺术工作者的艺术摄影、新闻摄影及商业摄影等。本文探讨的是摄影专业的教学的改革。

在摄影教学过程中,发觉目前的摄影教学普遍存在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内容陈旧、培养模式单一的状况。国内专业摄影教学大都局限于传统的模块式教育, 在教学课程设置上,无外乎这样三个部分:摄影技术方面的课程,包括照相机及其应用,感光材料,曝光技术与技巧,摄影滤光镜,暗房技术与技巧,数字摄影等;摄影专题方面的课程包括摄影构图,摄影的光线处理,摄影色彩构成,人像摄影,风光摄影,新闻摄影,广告摄影等;相关修养课程包括艺术概论,摄影美学,绘画,中外摄影史,大众传播学,计算机,语文写作,外语等。这样的课程设置导致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过分重视陈述性、记忆性材料的教学,而忽视了原理性、策略性、发展性和创造性的知识教学。技术教学成为主导, 学生跟着老师走, 被动地接受教育, 抑制了创造性思维,结果造成每个学生的作品几乎雷同, 没有特点。故如何启发学生创造性思维、挖掘学生的个性、从被动学习中解脱、将技术更好的运用在实际的操作中,并能帮助准确的传达思想,是我在教学中思考和解决的重点所在。

为什么是摄影这个媒介

教学过程中我发现经常有学生对于摄影倍感困惑。低年级同学困惑在于如何欣赏一幅摄影作品,而高年级的困惑是为什么是摄影,而不是其他媒介。引导学生学会欣赏摄影作品、解读艺术家的意图、了解摄影这个媒介成为教学首要解决的问题。

低年级的摄影史、摄影美学教学成为学生最初了解摄影媒介的重要途径。这部分的教学需要教师注重启发, 引导学生在讨论中解决问题。在每节课上,教师要设计一个主题:可以是一个流派、一位摄影师、一个摄影团体……。教师推荐大量的摄影图片或是一篇文章、一本书的部分章节节选、再或是某期艺术杂志比较好的文章,让学生课后充分阅读,下次课一开始进行讨论,然后再介绍其他艺术家作品。到了课程进行过半时,升级为不再是教师选题、发文章,而是鼓励学生自己找文章和作品,发给老师和同学,然后根据这些文章及图片展开讨论。

在高年级的摄影专题方面的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为何用是摄影这个媒介?如何利用摄影这个媒介?摄影媒介的可能性等问题。当然这不是在要学生作品上贴标签,而是提供一种开放的联系,帮助学生找到他们自己的方法、形成自己对摄影或者影像的认识。

“课题化”教学的概念

“课题化”教学即是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的教学方法, 在实践中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课题化”教学的第一步就是做好课题的设计。“课题设计”实际上就是对研究课题进行详细规划、过程和结果。

在整个“课题化”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作用是引导,根据不同阶段的教学内容制定命题,要求学生围绕主题展开拍摄。

首先,课题展开前,要求学生明确课题的方向,并围绕拍摄课题进行多角度的的析,确立以何种角度诠释课题,设定主题的具体拍摄对象及内容。鼓励学生设想多种可供选择的途径,可通过文字和草图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表述,并注意各步骤之间的逻辑关系和关联关系,最终在与指导教师讨论后确定拍摄形式,以及拍摄方法、使用技术等。

其次,在确定拍摄对象、拍摄方式及形式后,积极参与寻找拍摄道具(模特、场景、道具、光线、摄影器材等),并着手拍摄,在明确的拍摄主题指导下,按照计划去进行尝试,完成课题。

学生作品的评价

学生常常把作品的输出提交视为课程的结束。在摄影教学过程中,作品的呈现不仅仅是课程的一个结束环节,是学生对摄影媒介认识的深入、提升的关键环节。而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这个环节往往被忽略。

那么,要如何评价学生的作品?学生作品有效考核的框架是:作品+表达。

首先学生的作品要通过相纸呈现出来,而不是在电脑屏幕上或者在普通A4纸上的照片。

其次,老师要问学生这样几个问题:你的作品提出了什么问题?为什么要用这种形式?怎样进行工作的?你的方法是什么?作品之间的联系?某些细节说明了什么?对于以上问题,学生要以第一人称向老师和课上的同学一一作答。这些问题的回答,使得作品的最终呈现与最初的“课题设计”(照片的构思)联系起来。照片的构思与解读牵扯的层面很复杂,但基本要求都是以理性为依托。教师将些问题的引出,就是要学生从思维出发点,对表意、 象征等手法的运用;单张照片的形式、线条、色彩,具体到画面的每个细节;及组照的排列次序,线索等方方面面,能够做出合理富有逻辑性的表述。

经过对自身作品的评价思考,学生对主要流派类型照片的解读方式会比较熟悉。在课题的创作中,综合自己的特质,诸如文化,地域,历史,身份,政 治,性别等因素,理顺思路,找到个人创作的出发点。这个出发点,创作的作品,情感思维的表达往往会形成个人的影像特点。

结论

摄影教育不是简单的技术教学,教师的作用是引导。引导,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使学生在编辑梳理拍摄意图、拍摄方式、拍摄内容的过程中,建立起自己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良好方法,形成自己独立和特别的审美方式与观察视点。未来无论是否从事摄影或相关的专业领域,在岗位中具备这样的能力和素质都是必不可少的,而这将大大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实践中。

参考文献

[1]张一斌 数码时代高校商业摄影教学的改革. 艺术与设计.2007.6

[2]赵近 主题摄影教学谈.镇江高专学报.20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