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独立院校机械类毕业生就业现状及对策探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独立院校机械类毕业生就业现状及对策探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逐步扩大及国内经济形势下行压力增大,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异常严峻,独立院校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必不例外。解决好独立院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关系到社会的长久安定及毕业生个人的发展。本文以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机械与控制工程学院机械类专业为例,剖析当前独立院校机械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及就业心理,并提出促进就业的相关对策。

关键词: 独立院校 机械类毕业生 就业措施

一、毕业生就业现状及就业心理分析

2014年,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机械与控制工程学院共有机械类毕业生270人,其中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100人,数控技术专业22人,机械制造与自动化71人,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专升本)77人。截止至2014年7月,各专业就业率分别为99%、99.45%、77.46%、87%。

(一)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1.以合同签约为主,就业质量待于进一步提高。从2014届毕业生就业情况来看,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机械与控制工程学院2014届毕业生网签人数占机械类毕业生总数的19.62%,非派遣省外签约占2.2%,省内三方协议占8.1%,劳动合同占49.63%,升学占26%。其中网签及非派遣省外签约工作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2.就业区域较集中,就业市场待于进一步开拓。从2014届毕业生就业情况看,机械类毕业生就业区域相对集中,主要集中在东营及周边地区,学校及院系与用人单位的建立联系也主要集中在这些区域,这在很大程度上对学生就业产生影响,以至于学生在省内其他地市及省外就业数量较少。

3.就业方式单一,就业过程中缺乏主动性。从学生就业方式看,大部分学生选择通过学校招聘会来实现就业,在找工作过程中缺乏主动性,并未充分利用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各高校就业信息网及各大招聘网站,导致获得就业信息的渠道狭窄,因此而失去许多应聘机会。

4.非专业知识贫乏,综合素质有待进一步提升。非专业知识包括一般性社会知识、经济知识、管理知识、科技知识、演讲知识、写作知识、沟通能力、吃苦精神、团队合作精神等,这些知识既是大学生成为“社会人”的需要,又是大学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现在的用人单位招聘人才时更理性务实,越来越注重人才的综合能力、品质、行为习惯。部分毕业生因心理素质不强、性格内向等原因,错过或丧失就业机会。

5.缺乏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就业准备工作不充分。大学是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及发展的重要阶段,尽管机械与控制工程学院每年针对大一新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大赛,但是由于学生参与面不广,后续工作衔接不到位,导致一部分学生对未来缺失合理的规划,在自我认知、职业认知、生涯决策等方面缺少明确定位。面对就业,部分学生采取回避甚至逃避的态度,在就业心理、求职技能、求职材料方面并未做好充分的准备。

(二)毕业生就业心理剖析。

1.从众心理。从近几年毕业生看,学生在择业过程中从众心理较严重,签约过程中寻求结伴而行,对自身没有明确的评估与定位,对自己的未来没有明确规划。对于“什么样的企业是适合自己的”,或者是“我的就业目标是什么”并没有明确的答案。

2.过于依赖。有相当一部分毕业生过于依赖家庭关系,对学校组织的各种大型、专场招聘会持观望态度,面对就业机会,不主动出击,认为只要毕业家里就把工作安排妥当。在就业过程中缺少积极主动,等、靠思想较严重。

3.浮躁攀比。毕业生期望值过高,急功近利,相当多的毕业生存在明显高于社会现实的期望值,主要体现在薪酬、工作单位和工作区域等方面。经与毕业生谈话了解到,大部分学生愿意留在大城市,进大单位,对于小型私企、郊县和偏远地区的工作机会不屑一顾。

4.理想错位。部分学生胸无大志,缺乏主动进取,努力拼搏的精神,不能客观评价自己的能力,大事做不来,小事不愿做,对工作过于挑拣,对学习明显应付。

5.焦虑情绪。对于一些学习成绩较好但考研失败的学生,之前并没有做好两手准备,造成无业可就,错失一定的就业机会,存在一定的焦虑情绪。

6.自卑心理。对于考研、考公务员的学生体会更深刻,在考研复试、公务员录取过程中,对于自己的学历、学校层次可能不占优势,在许多学生中产生一种自卑心理,导致学习生活中缺乏动力,产生一定的畏难情绪。

二、促进就业相关措施

(一)明确学院教育目标,加大就业指导工作力度。

“根据《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独立学院是指实施本科以上学历教育的普通高等学校与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合作,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举办的以实施本科学历教育为主的普通高等学校”①。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独立学院在招生规模上逐渐扩大,随着毕业生的增多,实现毕业生高质量就业成为独立学院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在就业指导方面,各独立学院应不断加大就业指导工作力度,不断完善就业相关规章制度,邀请用人单位人力资源专家及职业指导师来学院作有关就业创业报告、讲座,在全院形成一种良好的就业创业氛围。

(二)不断完善就业指导体系,凝聚合力促进就业。

各独立学院应逐步完善就业指导体系,建议各院系成立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书记――辅导员――班级就业信息员”就业工作三级管理体系。通过召开就业工作研讨会分析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明确工作目标、完善工作规划,协调配合解决就业中的相关问题。另外,在毕业班设立就业信息员,负责传达就业信息,整理班级就业数据库,努力实现下情上传和上情下达,使他们成为班级就业信息的传递者。

积极动员任课教师加入就业指导队伍,充分发挥教职工的人脉作用,拓宽学生的就业渠道。加大对学生的学业指导力度,邀请教科研经验较丰富的教师开展学业发展、考研、就业指导等方面的讲座,加深学生对专业学科的深层理解,引导学生进行更合理地学业规划。

在日常工作开展中,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交流,了解毕业生家长对孩子就业的期待与想法,与家长沟通学科专业就业总体情况,国家、社会、学校对就业采取的相关政策、措施等,凝聚学校、家庭合力促进就业。

(三)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实现指导过程不间断。

近年来,教育部陆续出台有关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相关政策,反映出国家对大学生涯规划教育及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视。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促使大学生更深入地剖析自我,进行合理的职业定位,明确职业发展的方向,更有目的、有计划地学习。

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开展过程中,应不断完善就业指导体系,大一至大四不断线。如通过针对大一新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大二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修订、大三学生开展“简历大赛”、“就业知识竞赛”、“暑期就业调研”以及大四学生开展就业动员大会、就业问卷调查、就业知识单宣传等活动,引导学生从入学开始对自己有一个合理的评估,确定职业目标,并在学习、实践过程中不断修改、完善,提前做好就业准备。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的工作,“高校应成立专门的职业规划指导服务机构,建立一支专业化、专家化的职业规划师资队伍”②。就目前独立院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来看,主要是由辅导员组织实施,由于辅导员学科专业不尽相同,相差较大,缺乏职业生涯规划相关知识,建议学校针对辅导员开展系统地培训,以此逐步提升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四)密切校企联系,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

密切校企联系是促进就业的一项重要措施。学校及教学院系应与一些具有发展前景的企业加强联系,加强沟通,挖掘校企合作潜力,了解企业对毕业生的具体要求,以便有针对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定期到用人单位参观,具备条件的可与用人单位建立实习实训基地。各教学院系应建立用人单位数据库及优质企业数据库,将沟通工作建立在平时,加强与已就业学生的联系,通过进一步了解企业的文化、发展前景、基本待遇等,了解学生对企业的评价及企业对学生的评价,为以后的毕业生就业推荐打好基础。

(五)引导科技创新,提升学生核心竞争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推动学校发展迈上新台阶的重要因素。作为用人单位,需要的是创新型的人才。因此,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学好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激发学生的潜在能力及创造力,组织开展科技创新设计大赛等活动,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运用于创造性活动及实践,形成良好的学习及创新氛围,提高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增加学生自身的含金量。

(六)“四心”并施,加强对特殊毕业生群体的就业指导。

特殊毕业生群体是指“家庭经济困难、家庭不和或父母离异家庭、单亲家庭、有生理缺陷、有心理障碍、性格特别内向、学习成绩较差、受过纪律处分、网络成瘾的毕业生”③。特殊毕业生群体作为就业过程中的弱势群体,其就业情况直接影响学校的就业质量及就业工作开展的效果。在职业指导过程中,应本着“四心并施”原则,即对特殊毕业生群体要有爱心、耐心、细心和责任心,建立毕业生特殊群体档案,通过单独座谈等方式进行深入交流,了解他们自身求职过程中存在的困难,通过为他们提供就业信息、推荐就业单位、报销求职费用等方式为他们提供就业便利。

注释:

①陈小萍.独立学院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4.

②袁南宁.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建设的思考[J].教育学术月刊,2010(7):39.

③李俊峰.高校特殊困难毕业生就业心理分析与对策研究[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8(10).

参考文献:

[1]陈小萍.独立学院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4.

[2]袁南宁.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建设的思考[J].教育学术月刊,2010(7):39.

[3]朱广跃.以生涯规划课促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调研与思考[C].高校辅导员,2015(1).

[4]李俊峰.高校特殊困难毕业生就业心理分析与对策研究[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