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论传统《家训》里的消费规范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论传统《家训》里的消费规范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研究家庭消费规范是研究消费文化的一个重要途径。传统家训》里的消费规范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每个家庭成员都要遵守的消费行为价值规范;二是调节家庭成员之间关系的消费角色规范;三是家庭理财规范。

关键词:消费;消费规范;消费文化

我们常说的个人消费通常是以家庭消费的形式来实现的,而家庭作为个人消费场所,在古代社会尤为突出。抚幼养老,实现个人劳务消费,从摇篮到坟墓,一生的消费基本上都是在家庭中进行,这是由传统中国社会自然经济性质所决定的。家庭消费具有重要的、社会消费所不能完全代替的功能,从满足个人衣食住行用的物质消费和精神文化消费需求,到人际交往等各种社会消费活动等。 因此,家庭消费是研究传统规范消费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

一、传统《家训》里的家庭消费规范

从社会文化角度讲,中国古代家庭对个人、对社会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大学》说:“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平天下”,可见“齐家”之重要。因此在传统社会,产生了许多家训。由于家庭消费是“齐家”的重要内容,是家政的核心,家务的目标,所以这些家训都或多或少论及家庭消费原则。但是家庭在古代的超稳定性或者说普天一式的特点,又使这些原则在各种家训中大同小异,所以我们只选其中一部来做论述。

北齐黄门侍郎颜之推著的《颜氏家训》在众多的家训中享有盛誉。清人王钺在《读书丛残》中称赞道“古今家训,以此为祖”,“篇篇药石,言言龟鉴,凡为人子弟者,可家置一册,奉为明训”。

第一,“以礼节之”。家庭收入的周期性、有限性和单一性同家庭消费需要的经常性、无限性和多样性是矛盾的。这个矛盾决定了家庭消费必须有节制,遵循有计划、有比例,量力而行,统筹兼顾的原则。否则,陷入自发、随意、盲目之坑,给家庭消费带来种种不利和困难。故颜子推极力批评世间“饮食运为,恣其所欲”的现象,认为应该“以礼节之”。当然,这个“礼”是有阶级性和时代性的,但是节制作为家庭消费规则,至少到现今仍没有过时。

第二,“施而不奢,俭而不吝”。孔子曾经说:“奢则不逊,俭则固,与其不逊也,宁固。”又说:“如有周公之才之美,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颜子推因此认为“可俭而不可吝已。俭者,省约为礼之谓也。吝者,穷急不恤之谓也。今有施则奢,俭则吝。如能施而不施,俭而不吝,可矣”。显然,颜子推把儒家的黜奢崇俭同佛教的广施博济结合起来了。自从佛教传入中国,这种结合越来越为中国人所接受,成为佛教明显影响中国人消费观念的例证之一。

第三,自给自足。颜子推宣传十足的自然经济消费观。他写道:“生民之本,要当稼穑而食,桑麻以衣,蔬果之畜,园场之所产,鸡豚之善,埘圈之所生。爰及栋宇器械,樵苏脂烛,莫非种植之物也。至能守其业者,闭门而为生之具以足。”

第四,勤耕苦织致衣食。颜子推批评素餐现象,认为“士君子之处世,贵能有益于物尔。不徒高谈虚论,左琴右书,以费人君之禄位也”。针对当时的一些江南世家,“未有力田,悉资俸禄而食尔,假令有者,皆信童仆为之,未尝目观起一掊土,耘一株苗,不知几月当下,几月当收”,他又说“古人欲知稼穑之艰难,盖贵务本之道也。夫食为民天,民非食不生矣。三日不粒,父子不能相存”,耕种、锄草、收割、载积、打拂、簸扬,“凡几涉手,而如仓廪”,怎么能不关心农事而饱食空谈呢?

第五,“少欲知足”。颜子推告诫人们,“情性不知其穷,惟在少欲知足”。他批判有的人婚丧铺张,家境贫寒,却强事外饰以光面子。他主张文明、健康的消费方式,给家庭消费需要定了一个标准:“衣趣以覆寒露,食趣以塞饥乏尔。形骸之内,尚不得奢靡,几身之外,而欲穷骄泰耶?”“常以二十口家,奴婢盛多,不可出二十人。良田十顷。堂室才蔽风雨。车马仅代杖策。蓄财数万,以拟吉凶急速。不啻此者,以义散之。不至此者,勿非道求之”。

为什么要这么做呢?颜子推的主要理由是谦虚则可以少受损,贪欲则会伤身。就是说秩序一旦定性,人们就应该遵循,如果放纵消费享受,为满足它而不顾道德和法律,是要受到惩罚的。所以,贪欲伤身,而少欲知足则可以免害。

第六,消费、学问两不误。颜子推在处理学问与消费之间的关系时,主张兼而有之。他说:“项橐、颜回之短折,伯夷、原宪之冻馁,盗跖、庄跻之福寿,齐景。恒s之富强,若引之先业,冀以后生,更为通尔。”

二、家庭消费规范的内容

(一)家庭消费行为的传统规范:崇俭黜奢

在中国传统社会,“崇俭”是家庭消费规范的核心。如果说“勤”指的是生产劳动方面的主要价值规范,那么,“俭”则是家庭消费的基本价值规范。“俭”,就是在消费上讲究节约、适可而止,反对铺张浪费。在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和手工业经济条件下,社会总的可供消费的物质产品匮乏,再加上天灾人祸,人们倍感劳动的艰辛和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因而很自然地形成生活消费上的节俭观念。与“俭”相对的浪费则被视为恶行,对人力或财物的不重视、不尊重。“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首唐诗描述的是食物消费资料的来之不易,被千千万万的家庭当作向后代讲述“节俭”消费观的生动教材,因而广为传播,深入人心。在清中叶以后盛行的儿童道德和行为规范训诫读物《弟子规》中,就明确地宣扬“节约”和“简朴”的消费规范与价值观念,如“衣贵洁,不贵华,上循分,下称家”,“对饮食,勿拣择,食适可,勿过则”,“若衣服,若饮食,不如人,勿生戚”等等,都宣扬了崇俭、反对铺张浪费和攀比的消费规范。日常流行的口头语和成语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人们传统的消费规范,如“物尽其用”、“艰苦朴素”等。

如果单从消费经济学的角度看,一个人的收入水平提高后,消费水平会紧跟着同步提高,但现实的情况却并非如此。尤其在中国传统社会,受崇俭消费规范的影响,不少发家致富之人仍保持着简朴的生活方式,且这种现象历朝历代屡见不鲜。即使在今天改革开放30多年来,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已有了很大改善,年轻的一代早已习惯“月光族”,信用卡透支消费已成风气,但传统的消费规范仍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尤其是老年人即使物质富裕,但仍向从前一样过着简朴、贫穷的消费生活,可见消费规范对家庭成员的影响之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