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耕耘生活,作文之树才能枝繁叶茂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耕耘生活,作文之树才能枝繁叶茂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名家思悟

有人请著名作家刘绍棠谈创作的体会,他打了一个形象的比喻――要在熟悉的土壤上种自己的庄稼。这“熟悉的土壤”就是我们脚下的土地,就是我们自己的生活;“种自己的庄稼”,就是在脚下的土地上播种自己的思想感情,收获凸显自我生命特征的文字之美。

记得一位诗人说过:

哪一位名人的人生底版上,不涂满了家乡水土的本色?

哪一位名人的气质血液里,不洋溢着家乡水土的神韵?

哪一位名人的情感魂灵中,不激荡着家乡水土的风骨?

因此,任何著名作家的创作都植根于自己熟悉的生活,否则,就不会有唐诗中的边塞诗和田园诗,就不会有现代文学史上的荷花淀派和山药蛋派。老舍的小说写的是古都北京,张爱玲最好的作品离不开十里洋场上海,沈从文钟情的是风光旖旎的湘西,而鲁迅笔下的人物大多生活在小桥流水的江南。

同学们作文的“根”在哪里?我们可以肯定地回答:作文的“根”在生活,在对生活的定点扫描和注目凝视中。而写作技巧只是“末”,我们不能本末倒置,更不能舍本逐末。

作文论道

可以这么说:学生作文的一切毛病都可以在生活土壤的贫乏和根基的肤浅中找到病根,诸如内容陈旧,题材雷同,思想单薄幼稚,情感缺乏甚至歪曲,充满大话、套话、空话、假话等,概括起来即“真实性”尤其是“多样性”十分匮乏。

【病文例举】

习惯之后

今天一大早,老爸开车载着我们一家四口回老家。窗外的高楼大厦渐渐变成低矮的屋舍,高速公路渐渐变成泥泞的小径,机动车变成了自行车……

刚从车上下来,就被眼前之景所吸引,一口古老的井,一个长满青苔的池塘,还有满眼的棉花树。对这一切感到新奇的我,喊了声“外公、外婆”后,便跑到院子里“参观”了,也不管老爸老妈和外公外婆谈论着什么。

“哇!”我大叫一声,原来在厕所旁边还有一个猪圈,发出一股难闻的味道,认人不想靠近。满足了好奇心之后,我便回到爸妈身边,想要跟他们说从车上拿点东西吃,无意中听到外婆说:“我们已经住习惯,无所谓了。人老了,住哪儿都一样,何必这么麻烦。再说,你们还有两个小孩,怎么忙得过来?”原来爸妈是想要将外公外婆接到城里住啊!到了傍晚,蚊虫越来越多,我越发地受不了,不停用手打自己,以防受到他们的袭击。我跟妈妈抱怨:“我们什么时候回去啊,这里好热,又有蚊子!”妈妈便说:“你习惯住在城里,就不习惯这里啊,真应该让你在这多住几天。”我鼓着嘴,暗暗生气。妈妈便安慰道:“你早晨还挺喜欢这儿的,怎么现在又变卦了呢?”的确,习惯真是害死我了,习惯之后,让我无法适应这里的生活。

第二天一大早,在我和妹妹的吵闹下,爸妈决定早点出发。临走前,他们还不忘问外婆外公:“你们要是想去那边玩,随时打电话给我们,我们走了!”

“没事,没事,我们过的好得很,你们不用担心,你们忙你们的,我们要去一定打电话!”看着外婆外公微笑的脸庞,我不禁思考,他们真的不喜欢城里的生活吗?他们每天早晨五点多钟起来,从井里打水烧,然后去喂臭烘烘的猪圈里的猪,再去棉花地里采棉花,接着还要去田里打着赤脚踩在稀烂的泥里插秧……日复一日的生活,他们不累吗?

也许他们不喜欢城市生活,就像我习惯城市生活之后,不理解他们的生活方式一样,是一种无法改变的习惯吧!

回家的路上,我一直在思考,也许一种习惯真的很难被另一种习惯所替代。窗外温馨的小屋变成耸入云霄的大楼,一条条幽径变成直板板的水泥路,可爱的“马自达”也变成一辆辆会“吹嘘”的汽车……我似乎明白了什么。

【分析讨论】

这是一篇考场作文,如果满分是60分的话,这篇文章充其量也就36至40分。也许同学们会问,这不是一篇取材于自己生活中的作文吗,不是真实性很强的一篇作文吗,为什么得分如此之低?是的,这篇文章的取材本来还是很有个性的,文章也比较富有生活气息,但它有着明显的毛病:中心不够明确,感情倾向模糊。住在大都市中的作者回乡下看望外公外婆,叙写这个故事到底想表达什么,想抒发什么情感?本文似乎并未表达清楚。如果要表现外公外婆习惯了农村恬淡闲适的生活而故土难离,从而歌颂外公外婆勤劳朴实、热爱土地这个主题,那就把“臭烘烘的猪圈”“乡间夜晚蚊子多”等内容删除,在外婆家的菜园、果树、牲畜和宁静生活等方面的描述下功夫;如果想通过写农村清新自然、和谐美好的生活,表现其自然传统的生活习惯,反观城市快节奏生活中传统文化的缺失,那就要在城乡生活对比上不吝笔墨,重点描写;如果想表现农村生活依然艰苦,成为空巢老人的外公外婆的无奈和坚守这个主题,则要多写外公外婆劳动的艰辛和对子女的思念等内容,从而表现对阖家团聚的渴望。总之,确定什么中心,要看作者个人对生活的理解和情感取向。但不管怎么说,要有自己的经历和鲜活的生活,这是提炼主题、加工材料的基础。当然这篇文章还有其他毛病,如结构简单、脉络不清等,其根源还是对生活的感受不够真切。

指点迷津

生活是作文的唯一源泉,而生活的外延又是宽广的,自然、社会、家庭、工作、学习和交际都在其范围之内。只有植根于生活,作文之树才能枝繁叶茂

首先要拥抱自然。

拥抱自然应该从两个层面理解:一是观察自然,能仔细察看客观事物和现象;二是用心灵去亲近自然,使之丰盈纯净。观察自然、体悟生命应该是我们基本的人格素养。

对待自然生活,关键要有“敏锐的感触神经”,就是夏尊与叶圣陶先生在《文心・触发》中所指的“在你眼前森罗万象的事物上获得新的触发”的能力。要有“新的触发”就要用心去聆听秋虫的低吟、落叶的叹息;用心灵去触摸春风的柔和、月光的流泻;用心灵去感受人生话剧的悲欢离合、莽苍宇宙的奥妙神秘。拥抱自然就是要进入自然之境,懂得自然之理,领略自然之趣。人的活动脱离不了自然的环境,这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其次要关爱社会。

古人强调修身养性是作文之根本。明代宋濂在《文说赠王生黼》一文中说过:“身之不修,而欲修其辞,心之不和,而欲和其声,是犹击破缶而求合乎宫商,吹折苇而冀同乎有虞氏之箫韶也,决不可致矣。”意思是不去修身而一心想写出好文章,就好比敲击破瓦罐而求合呼声律,吹折断的芦苇秆而希望同箫管吹出古代名曲一样,是绝对不可能的。我们说的修身,是指要有“一枝一叶总关情”的易感情怀,“满地芦花和我老”的悲悯之心,“留得清白在人间”的生命特质和“山高无碍白云飞”的悠远心智,也就是要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当然,在家庭和学校间往复构成了今天大部分中学生的生活,那些传奇的、曲折的、悲苦的人生遭遇很少在中学生身上发生。但是,生活的大门并没有向我们关闭,我们享受着前所未有的各种先进的、便捷的信息媒介,我们不是缺少生活,而是要提高感悟生活的能力。这就需要我们用心体会生活。在作文实践中,要关注三点:一是用心观察生活,积极思考生活,善于发现平常小事中隐含的意义,培养观察体认的敏锐性、深刻性和全面性;二是面对纷繁琐细的生活现象,敢于拷问自己的灵魂,对生活的真善美热情歌颂,对身边的假丑恶无情鞭挞;三是要用陌生化的眼光也就是一颗好奇心去关注生活万象,思考生活之理,体验生活之趣,鉴赏生活之美。若果真如此,那么,饮食起居、邻里亲情、街谈巷议、都市风光、田园野趣都可以成为写作的源泉,“情以物迁,辞以情发”,作文之树就会枝繁叶茂,四季常青。

再次是观照自我。

我们为什么要写作?写作的动因在于个体生命的释放,即释放自己的情感,释放自己的精神,释放自己的生命能量。孙绍振教授说,任何一个时期,任何一个状况下,作文要写好,写得有灵气,第一条是贴近自我,贴近自我的年龄和特点,贴近自我的七情六欲。写作教学,第一是要唤醒自我。而“自我”是有不同层次的,并由此形成不同的境界。低层次的,是本能自发的“自我”;较高层次的,是经过理性调整的“自我”;更高层次的,是理想化诗意化了的“自我”。文章中表达的“自我”不是自发的自我,而是深化的“自我”、创造的“自我”、超越的“自我”、理想的“自我”。按照心理学的解释就是由“本我”上升到“超我”,文章是作者以整个心灵去拥抱生活时的精神产物,处处凸显个体生命的特征。

【经典例文】

拒绝平庸

奋笔疾书,我是一名平庸的考生。似乎是铁的事实,高考是我们走出平庸的一个跳板。

一、 五只粽子

昨天是端午节。清晨,碎碎的晨光落了一地。我睁开惺忪的睡眼,一切都是那么美好。

伴着淡淡的清香,妈妈为我准备了早餐――五只粽子。我狼吞虎咽,吃了四个,剩下一个实在吃不下了。

“赶紧把最后一个吃完!”妈妈“吼”道。

“吃不下了。”我打着饱嗝。

“吃不下也要把最后一个吃完!”妈妈边说边强迫我,“你不知道,吃五个粽子就意味着五门高中。”

原来因为“粽”与“中”谐音。

可怜的屈原啊,您大概不会想到原本为了纪念您的粽子却成了我们的文化“吉祥物”吧?请原谅我吧,我只是一名平庸的考生,我要通过高考拒绝我的平庸呢。

二、 一只鸽子

中午,没有喧闹,没有汽笛,很安静。

但是,妈妈“谋杀”了和平!

妈妈买了一只鸽子,准备给我炖汤喝。妈妈说她听别人讲,高考前吃鸽子有好处。

可怜的鸽子,你是否是那个衔着橄榄枝的和平使者,你是否正浴着夕阳的余晖在广场上悠闲散步觅食,你是否是那只“咕咕”起飞向往绿色与和平的鸽子呢?

可怜的“天然之子”鸽子啊,请原谅我吧,我只是一名平庸的考生,我还要通过高考拒绝我的平庸呢。

要怪,你就怪那些乱造谣言、糟蹋绿色的人吧。

三、 一棵树

傍晚时分,金色的夕阳给校园镀上一层金辉。

看完了考场,正欲回家,路过一棵树,但这并不是普通的树,这里香火萦绕,这是一棵“神树”。

妈妈硬是拉着我烧上一炷香。我毕恭毕敬,生怕打扰它的清梦。

亲爱的树啊,你既不是佛祖参悟众生的菩提,你也与佛道没有任何关系。我赞美你的绿阴,赞美你的清新,但你需要的只是平凡地生长,只是一块可以扎根的寻常土地,你是否“承载”了太多?

亲爱的树啊,请原谅我吧,我只是一名平庸的考生,我要通过高考来拒绝我的平庸呢。

因为平庸,我们拒绝平庸;但如此“拒绝”,我们是否真的不平庸了?

【学习揣摩】

这篇高考满分作文在报上登载后,老师问文章作者孙儒,这篇文章的写作灵感是怎么迸发的。孙儒说:“这并不是灵感,而是我6月6日生活的实录。高考前一天,我早上在家吃的是‘粽子’,中午在家喝的是‘鸽汤’,下午看完考场后拜的是校门口的‘神树’。晚上躺在床上我就在想,老师们都说高考作文要贴近生活,如果明天的作文题目要贴近今天的生活,我该写些什么呢?于是,白天的‘情景剧’便一幕幕拉开了,这便有了本文行文构思的框架。”孙儒的话清楚地说明作文之根必须深深扎进生活的土壤中。当然,并不是一日三餐的生活都能有典型的意义,也不是贴近生活写作文就能写好作文,小作者还要以独到的眼光审视生活,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所以老师又问作者孙儒:“本文对三个生活片段的剪裁颇具匠心,但每个片段叙述后的议论更给人‘含泪的笑’的震撼,这些议论又是怎么生发出来的?”孙儒说:“我6月6日晚躺在床上‘回放’三幕剧后,就在想一个问题――是什么把我们的生活搅得这么‘神神叨叨’‘草木皆兵’?‘都是高考惹的祸’。眼下,高考已变成一种经济,甚至是一种文化,世人‘言必谈高考,行必为高考’,我早已出离愤怒了!于是,在6月7日的考场上,我将‘平庸’具象为‘沦为高考奴隶的世人’之行事,将‘拒绝’化作冷眼针砭高考的‘我’的思辨。”

牛刀小试

请以“你听,多美”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立意自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