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语间负迁移对中国英语专业学生汉译英的影响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语间负迁移指母语对第二语习得所产生的阻碍作用。汉英思维方式的巨大差异反映在汉英语言结构上,表现为语言本身的不同以及语言使用的差别。中国英语专业学生的汉译英过程具有双语特征。他们在将中文文本转化为英文文本的过程中始终会收到语间负迁移的影响。本文拟从汉英民族思维模式差异入手,研究汉英语言的差别,分析这种差别所引起的英语专业学生在汉译英过程中有代表性的一般问题。从而探讨汉英语间负迁移对英语专业学生汉译英的影响,并找出将这种影响最小化的对策。
关键词:英语专业学生 汉译英 思维模式 负迁移
Abstract: Negative transfer refers to the negative influence of one’s native language on his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SLA). The great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modes of thinking, when reflected into their languages, leads to the differences both in languages and language usages. English majors, being EFL students, cannot avoid the influence of negative transfer in the process of Chinese-English translating. This thesis is intended to study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as well as common mistakes in Chinese-English translation done by English majors, and furthermore the influence of negative transfer on English majors’ Chinese-English translation in hope to find some measures to limit or reduce the negative influence.
Key Words: English majors as EFL students Chinese-English translation modes of thinking negative transfer
一、引言
迁移是心理学中的一个概念,指已经获得的知识、技能甚至方法和态度对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影响。当这种影响表现为积极的影响,称为正迁移(positive transfer);当影响是消极的则为负迁移或干扰(negative transfer)。显然,正迁移表现为一种已经获得的知识对新知识的学习起促进作用,有利于新知识的掌握;负迁移则表现为过去获得的知识对新知识的学习产生阻碍作用,使新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发生困难。对外语学习过程中的语言迁移,费尔克和卡斯珀(Feaerch &Kasper)认为,语言迁移是一种心理过程,在此过程中,第二语言学习者激发起母语知识去发展或使用其中介语。在本文语境下,这种语间迁移的过程即是英语专业学生激发其已有的汉语知识去学习英语的过程。
汉英思维方式之间存在着很大差异。思维方式的不同必然导致语言结构的差异。这种差异不仅反映在语言本身的特点上,而且还反映在语言的使用上。中国学生在学习英语时会不可避免地受到母语思维方式的影响。学生的汉英互译过程具有双语特征。以英语为第二语言(EFL)的学生在将中文文本转化成英文文本的过程中,始终都离不开母语的参与,同时也要收到母语的干扰。
二、汉英民族思维模式差异及其在语言方面的体现。
生活在不同变化下的人们由于对外界的认识模式存在着差别,在民族思维模式上也必然有所区别。国内不少学者早对中西思维模式差异做了分析总结。季羡林认为,东西方文化最根本的不同表现在思维模式方面,这是其他一切不同点的基础和来源。他说:“一言而蔽之,东方文化体系的思维模式是综合的(comprehensive),而西方则是分析的(analytical)”。陈淑能也曾提出东方和西方的思维方式从总体上看具有不同的特征,东方人偏重人文,注重伦理、道德,西方人偏重自然,注重科学、技术;东方人重悟性、直觉、意象,西方人重理性、逻辑、实证。这样看来,中西思维方式分别属于整体、直觉、具象思维与分析、逻辑抽象思维。思维是语言的工具。刘宓庆认为思维支配语言。可见思维对语言有着决定性作用,而语言是思维的载体,思维方式的差异在语言中得到了反映。汉英民族思维差异在语言方面的体现:
1.思维方式的差异在词语使用方面的体现。
汉语民族的形象思维使得汉语偏重用直观、动态的动词,而英美民族的抽象思维则使英语倾向于使用抽象名词和代词而少用动词,即:汉语的动词优势与英语的名词优势。如:
油漆未干!Wet Paint!
谨致问候!My best regards!
他走路去纽约。He went to New York on foot.
2.思维方式差异在句子上的表现。
(1) “形合”与“意合”。英语思维重逻辑、分析,汉语思维重悟性、直觉,这使得汉英两种语言在句式结构上的最大区别在于英语重形合(parataxis)而汉语重意合 (hypotaxis)。英语重形合指句子有完整的结构形式和较强的逻辑关系;汉语重意合指汉语句子主要是通过语义的搭配和字词的意义连接起来,以达意为主,而不滞于形。因此,汉语句子意连形不连,英语句子则以形表意连意。汉语句子的“意合”特点在古典诗词中尤为突出,例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这是元代马致远的散曲小令《天净沙・秋思》的前面几句,它们全部由名词简单地排列而成,没有任何连接词。同样的例子可见于李清照的词《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汉语的意合特征还表现在句子的主谓宾没有形式标定,在词的形式、顺序上均无固定要求。试看例证:
八个人坐一桌 ―― 一桌坐八个人。
我们想死你了――你想死我们了。
这两句中的“主语”和“宾语”的位置很随意,可自由调换而不影响意义的传达。
与汉语的“意合”相对照,英语的“形合”要求句子的各个成分要由连词、介词、关系词等连接起来,注意各成分的连接和规则的制约。中国学生由于受汉语思维的影响,有时写出来的英语句子缺乏连接。试看下列两句中,英语比汉语多用的词:
Let's go home as it is late.(已经晚了,我们回去吧。)
This new law bans industries from discharging chemical suspected of causing cancer or birth defects into water supplies. (这项新的法案禁止各工业部门向水源中排放被怀疑致癌和引起先天缺陷的化学物质。)
(2)主语主、客观的问题。中国古代哲学讲究“天人合一”,认为“人为宇宙主体”,采取主体思维方式,因此,汉语句子习惯以人为主语。西方人则强调“物为我主”,采取客体思维方式,因此英语句子常以物或抽象观念为主语。同样一句话,汉语用表示人或生物的词作主语,而英语则可能用非生物的词作主语,这就是翻译上所谓的“人称”与“物称”。例如:中文“我们要努力学习才能取得成功。”在英文中常表达为: It takes efforts to succeed.
(3)主动态与被动态的问题。汉语民族由于主体意识强,导致汉语多主动态句子,少被动态句子,有不少具有被动的概念可用主动形式来表达。而英语句法讲究语法,注重分析,被动态句子较汉语多。例如:
妈妈正忙着呢:衣服在洗,饭在煮,菜在烧。
正确的译文应是:Mom was busy. The clothes was being washed. Meal was being cooked.
(4)语序的问题。汉语民族习惯于整体思维,在表达时间、地理位置、介绍人物身份等时,常常先整体后局部,以从大到小顺序排列。而具有解析式(抽象)思维的英美民族则是相反的排列。例如:
But Bruce Ames, chairman of the department of biochemistry at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Berkeley, had plans to liven the proceedings. 这句话对应的中文译文为:
但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生物化学系系主任布鲁斯・爱姆兹却计划使会议开得更有生气。
3.思维方式差异在篇章上的表现。
⑴“直线型”与“螺旋型”。汉英文章的结构都有讲究,如何组织存在着思维差异。美国学者卡普兰(Kaplan)曾对英语和东方语言(包括汉语)学习者写的英语文章进行对比分析,发现篇章的组织方式反映了人的思维模式。他认为英语篇章的组织和发展是“直线型”(linear),即:直载了当地陈述主题,进行论述;汉语学生典型作文方式呈“螺旋型”(circular/spiral),即:不直接切入主题,而是在主题“兜圈子”或“旁敲侧击”,最后进入主题。
⑵“客观”与“主观”。总体说来,汉语民族在遣词造句上更带有主观性和感彩,而英语为母语的人则显得更为客观和求实一些。 以汉语为母语的人在行文上爱用比喻性语言,讲究形象的比喻、华丽的词藻和感彩浓烈的表达,认为这样才有文采和美感。英语为母语的人却称这样的文章滥用修饰语,有些矫揉造作(unnatural)、华而不实(ornate and flowery),甚至令人发笑。这正是思维方式差异导致的汉英文体上的不同。试看这样一句话:
良好的自行车刹车无疑是你必要的帮手、理想的助理和忠实的仆人。(A bicycle brake will undoubtedly be your necessary helper, reasonable advisor and honored servant.)
这句话在以英语为母语的人看来不知所云、滑稽好笑。他们不会这样来形容自行车的刹车,而是趋向于更为客观、具体、简单明了的描述。如:
A bicycle brake in good condition is absolutely necessary and may even save your life.
正如文章开篇所提到的,语间负迁移指母语对第二语习得产生的消极影响。在本文中指汉语对英语专业学生英语汉译英学习中产生的负面影响。
1.词语用法的错误。
⑴因认识角度和使用形象不同造成错误。在学习汉译英的过程中,学生由于对汉英语言、文化间的差异,不同文化背景所产生的不同思维方式不甚了解,经常用汉语思维,导致用词错误。例如:“红茶”(black tea)被译成“red tea”, “黑眼珠”(dark brown eye)被译成“black eye ”。 在汉译英过程中,不少学生经常先在脑海里用汉语构思,然后将构思好的汉语腹稿译成英语。这种机械的对应思考方法,往往造成严重的用词错误。例如:在翻译“吸烟有害身体”(Excessive smoking will injure your health.)时,学生将身体简单译为“body”,而汉语原文中“身体”有两重意思,一是指“躯体”,二是指“身体健康状况”。该句表达的意思显然是指“身体状况”,但由于受汉语影响,而误用了“body”,所以应将“body” 改为“health”。再比如:在表达“下岗工人”这一说法时,有的学生写出了“off-duty workers”;而off-duty指的是“下班”或“暂时离开工作岗位”,正确说法应该用“laid-off workers”。同样,“锅碗瓢盆” 抽象概括为“cooking utensils”,而不应按字面逐一翻译。
另外,由于汉英语言使用的形象不同,两个民族的思维习惯不同也造成了许多语言错误。例如:
“我那点三脚猫的本领。”(I am Jack-of-all-trades)被译为: I am a cat with three feet.
“他的关系很硬。”(He knows someone in power who can speak for him and back him up in time of need.)被译为:His relation is strong.
“他再次向我致谢,感谢我带他四处游览,我说不必客气。”(He thanked me again for my showing him round the city, and I told him that was my pleasure.) 被译为:He thanked me again for my showing him round the city, but I said that he need not be so polite.
⑵因表达方式不同造成的错误。汉英两个民族有时对某些事物和现象的认识角度、思路都是相同的,但是由于表达方式不同也造成了英语专业学生在汉译英过程中发生的一些错误。
①词形错误。汉语的名词词形一般不分单、复数,也无可数、不可数之别。因此对应在英文中会出现主谓不一致、遗漏第三人称单数现在时形态的错误。汉语中,主谓间不存在数的关系,谓语没有第三人称单数问题。因此,谓语部分不需要因为主语而做数的调整。由于汉语习惯的影响,学生会译出这样的句子:
“没有多大挑战性的工作令人枯燥乏味。”(Jobs that have too little challenge create boredom.): Job without any challenge create boredom.
汉语动词无时态之分,只是采用一些副词或助词来表示时态,而英语的时态却相对复杂得多。因此,出现时态使用混乱现象。有的学生在该用过去时态动词时,却用了现在时态,特别是在复合句中常出现时态不一致的现象。例如:
“但1999年的网上购物调查结果表明,68%的男性网民光顾过网上商店,43% 的男性网民在网上购过物。”(But in 1999, the survey on shopping online showed that 68% of the male had toured the shops online and 43% of them had made purchases on line.): But in 1999, the survey on shopping online showed that 68% of the male have toured the shops online and 43% of them have made purchases on line. 该句由于主句中使用了一般过去时,宾语从句因为事实发生在先,所以应将时态往前推,用过去完成时。
②词性错误。有时学生只注意所选词的词义,而忽视了该词的词性,常造成句子不合乎语法规范的用词错误。汉语中时间、地点名词可作主语,但英语中它们多作状语。例如:
“世界上没有完人。”(No one is perfect.)误译为:The world doesn’t have perfect persons.
“哪儿没窗?没地方(没窗)。” (Windows are everywhere. 或者There is no place without a window. )误译为:“Where hasn’t a window?”“Nowhere.”
“我们学习很忙。”(We are busy in our studies.) 误译为:Our study is busy.
汉语中主语省略句比较多,在英语中却成了无主破碎句(missing-subject fragment)。对于“下雨了”这样的汉语无主句英语必须加上一个逻辑主语(如it)。
③虚词错误。英语虚词包括冠词、介词和连词。有时,由于受汉语的影响,学生在使用虚词时常用错。例如:
我们所接触的环境对形成我们的个性起着关键的作用。(The environment we are exposed to plays a crucial role in shaping our personalities)常被学生译为:The environment we are exposed plays a crucial role in shaping our personalities.
④误解词义导致错误。汉英两种语言中,均有一词多义和一义多词的现象。对同义词、近义词的细微差别分辨不清是导致这类错误发生的原因。例如:
“这个年青人爱穿一件白夹克。”(The young man
always wears a white jacket.)被译为:The young man always puts on a white jacket. 以及“食盐和糖在热水中都能溶化。”(Both salt and sugar are easy to dissolve in hot water.)被译为 Both salt and sugar are easy to melt in hot water. 就属于这种错误。在例句①中put on 虽有“穿”的意思,但该动词词组仅表示穿的动作,不表示穿的状态,该句子表达的意思是“穿着”,而不是“穿上”,应改为wears a white jacket。在例句②中,melt常指物体经过加热后熔化或者指易溶物质受热溶化,不指溶质在溶剂中溶解,melt应改为dissolve。
⑤指代不明。英文中代词同它所指代的先行词之间关系要明确无误,否则句子的连贯性就会受到破坏,句子的含义就会模糊不清,甚至引起误解。如:
“雇主已经开始意识到当他们在为持有文凭的人
付额外的酬金时,他们只是为一张空证书付钱。” (Employers are beginning to realize that when they pay extra for someone with a diploma, they are paying for an empty credential)就不能译为Employers are beginning to realize that when they pay extra for those with diplomas, they are paying for empty credentials. 在该译文中,第二个they可以指主语employers,也可以指those without diplomas,指代不明确。
2.句法方面
⑴时空观念问题。英语动词的时体范畴极为丰富。英语句子的人称、数量、时态、语态、情态均受制于时空,在句子结构上有比较严格的规则、次序,而且要求形式一致;而汉语语言形式是根据表达的需要来建构句式,要求并不严格。例如:“她死了至今已有三年了。”这句话中“死了”与“三年”不产生时空矛盾问题,所以,学生很容易将之表达为:“She died for three years to the day.”但按英语的时空观,“死”是瞬时动词,而“三年”是一段时间,二者难以协调。正确的表达应是“It has been three years to the day since she died.”
⑵汉语动词连用和英语名词化的问题。汉语的具体思维和英语的抽象思维差异导致语言中动词、名词和介词使用频率不同。思维的抽象性导致了英语的名词化(nominalization)倾向,构成了以静态为主的语言特色,并进而产生了介词优势,使英语显得虚、静和抽象;汉语多用动词,所以显得实、动和具体。现代汉语句法特点之一是“动词连用”,即:汉语的―个句子里可按序排列出现多个动词。例如:
这些工作提供了各种任务,给人自由,能反馈他们的工作业绩。(The jobs offer a variety of tasks, and feedback on how well they are doing. 这里汉语用动词,英语用名词。)被译为:The jobs offer various tasks, provide freedom and can reflect their performance 就不太符合英语习惯。
再比如:在表达“这本书太难了,我看不懂”(The book is totally beyond/above me.)时,学生通常会写出“This book is too difficult for me to understand.”
⑶连接词的问题。正如本文第二部分所述,英语思维重视形式逻辑与汉语思维重视辨证思维的差异在语言上表现为:英语重形合而汉语重意合。换言之,英语是分析型的理性语言,句间讲究形合,其关联照应手段是显性的、多样的;而汉语是综合型的直感语言,多数情况下疏于语法,句间讲究意合,其关联照应手段是隐性的。在英语中,句子的从属关系大多是用连接词if,because,although,while等明确表达出来。中国学生在汉译英时受母语习惯的影响,往往不注意句间衔接,给人跳跃和不流畅感。例如:
“公司独自承担这一失败风险。但若正确地制定了策略和计划,自行车生意做成,当然也会收获成功换来的经济回报。”(Companies alone bear the risk of failure and,of course, reap the economic success if they have made strategies and plans correctly and their bicycle venture succeeds.)常被误译为:Companies alone bear the risk of failure, of course, they will gain economic rewards if they made right strategies and plans to succeed in bicycle business.
⑷句式主、客观倾向问题。英语民族的思维注重客观事物对人的作用和影响,因而他们对主体与客体有着严格的区分;而汉语民族的思维往往以“人”为中心,形成了以人为中心来思考事物的思维模式。表现在语言上,英语物称倾向比较普遍,常使用不主动发出动作的词或无生命名词充当主语。汉语里,采用有生命的人或物作主语总是占绝对优势。受此影响,中国学生在汉译英时,沿用汉语的思维,极少采用非生命指称主语,学生译文中常常出现“I think”,“we must”, “someone says”,“you should”,“let’s” 等主观倾向明显的表达,少用 “It can be argued that”,“It is estimated that” 等句型结构。例如:
“让我们来举一个正在考虑生产和销售自行车的
公司的例子。”(Take a case of a firm that is considering the manufacture and sale of bicycles.)常被译为:Let’s take a case of a firm that is considering the manufacture and sale of bicycles.
再比如:“我们可以直接从地热能中获取能源。”(Energy can be directly got from the heat in the earth.)被译为:We can get energy directly from the heat in the earth.
⑸主语突出与主题突出问题。形合的英语是主语突出(subject-prominence)的语言,主题往往就是句子的主语,英语句子的主语通常指人或事物,由名词、代词或名词词组来担任;而汉语是主题突出(topic-prominence)的语言,句子的主语则大不相同,它们可以各种形式出现。除人或事物外,地点、时间、行为方式都可以作主语。在词性方面,除名词、名词词组和代词外,动词短语、介词短语,甚至句子都可以作主语。如:“天空万里无云”就是典型的主题句。按照汉语思维,“天空”是主题,后面是评论主题如何。受此影响,学生往往把汉语的主题当成是英语的主语,译出“The sky has no clouds.”这样的句子来。其实,在英语中这句话的主语是“万里无云”,天空只能作地点状语或用形式主语it来代替。因此,我们可以说“It’s cloudless”,或者“There is no cloud in the sky”。再比如,“吃食堂”(dine in the canteen),硬译为:“eat the canteen”就不妥。对于这类用语,需要先辨清其真正逻辑关系再化为适当的英语对应语。“晒太阳”(sunbathe)译为:shine the sun,“讲卫生”(keep … clean)译为:speak of sanitation都属于这类问题。
⑹同词重复(reiteration of the same word)。英语是富于形态变化的标记语言(inflectional language),而汉语是缺少形态变化的无标记语言(non-inflexional language)。然而,在篇幅较长的语段里,英语可以暂时放松形式上的限制,借用意合“同义替代”的手法;而汉语为了保证意念中心不转移,倒倾向于用形合“同词重复”手段,或者干脆省掉第三人称代词。上述差异造成中国学生汉译英中同一个名词的大量单调重复,因而缺少英语句子和句以下语言单位应有的灵活多变的特性(variety)。
“研究表明,男性网民网上购物者比例从1997年的31%上升到43%,而女性网上购物者则从1997年的20%上升到28%。”(Studies show that the percentage of the male netizens’ purchase online has risen from 31% to 43% since 1997 while that of the female ones is 20% to 28%.)就不太适合译为:Studies show that the percentage of the male netizens’ purchase online has risen from 31% to 43% since 1997 while percentage of the male netizens’ purchase online has risen from 20% to 28%.
四、克服汉译英中中式英文的对策
汉英两种语言的写作风格在思维方式、篇章结构、语言特点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结合英语教学的实践,分析学生在汉译英中存在的汉式作文模式现象,我们认为学生只有熟悉并掌握西方思维模式,在用英文进行翻译的过程中自觉地进行思维转换,才能写出地道的英语译文来,对于英语教学工作者来说,根据各种负迁移的现象,探索和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汉语语言心理影响的因素,并制定相应的教学策略是非常必要的。对词汇方面的负迁移,应帮助学生了解汉英词汇的各种不对应现象,防止学习过程中的汉英词汇的简单对应;对于句法规则方面的负迁移,在指导和帮助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英语基础语法知识后,应及时地转入英语句法规则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用正确的英语句型造句。具体在教学中应做到以下几点:
1.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卡普兰认为,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使用不同的书面语模式,这是由于母语的负迁移所致。郭纯洁、刘芳对第二语言学习者的英语输出过程进行研究后认为,第二语言学习者在目的语输出时所进行的推理大多是由于母语承担的。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结合教授内容对汉英思维方式的不同进行比较,让学生对汉英思维的差异有所了解,从而提高其跨文化的意识,培养其对英语文化的敏感性,以此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克服汉语思维的影响。
2.重视语篇教学。翻译教学与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密不可分。首先,通过有目的的阅读训练并详加分析,使学生了解汉英思维模式的不同特点。在阅读中不失时机地引入语篇知识将对英语翻译能力的提高产生积极影响。然后进行有针对性的写作训练,培养学生用英语思维的方式组织思想、建构文章框架的能力。
3.把语法教学同培养学生的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结合起来。我国传统的英语教学注重语法而忽视了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培养。学生仅是机械地学到了词汇和语法条文,对所学的语言却缺乏感觉和认识,对汉、英语言各自的思维特点所导致的语言表达方式的差异更无从了解,实际应用语言的能力普遍不足。语法教学不能只停留在罗列英语的语法现象和条文上,应该对英语和汉语的表达方式相互比较,使学生明确两种语言的差别所在,从而了解汉、英民族思维方式的差异,并在汉译英过程中有意识地对两种思维方式进行转换。总之,影响学生汉译英的因素有很多,但如果重视汉英思维差异,找到相应的对策,并对学生英语写作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就能收到好的成效。
学生在用英文进行翻译时,始终都离不开母语的参与。中国学生英语翻译中的很多失误就是由于汉语思维的干扰造成的。因此,中国学生要译出好的英语译文,一方面应了解英美文化,提高驾驭语言的能力,另一方面还应注意汉英思维模式的差异及其在语言中的表现,熟知英语写作规律,学会运用英语思维组织材料,从而减少文章的汉式英语。
[本论文为四川师范大学2007年度校基项目研究课题论文。]
参考文献:
[1]Feaerch&Kasper Strategies of Interlanguage Communication.1993.
[2]Kaplan, R. 1966. Cultural Thought Patterns in Intercultural Education. Language Learning.
[3]陈安定:《英汉比较与翻译》,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8。
[4]邓炎昌、刘润清:《语言文化--英汉语言文化对比》,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5]郭纯洁、刘 芳:《外语写作中母语影响的动态研究》,《现代外语》,1997。
[6]林纪诚:《语言与文化综述》,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
[7]吕叔湘:《中国人学英语》(重订本),商务印书馆,1980。
[8]申小龙:《中国语言的结构与人文精神》,《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
胡筱颖:四川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