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日本“原生态设计”对中国现代设计的影响和启示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日本“原生态设计”对中国现代设计的影响和启示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本文从日本建筑、服装设计的原生态特征入手,解读日本设计师及其设计作品在建筑、服装等设计领域中的原生态特征,挖掘原生态设计之美,并分析了日本原生态设计对中国现代设计影响启示,提出可供中国设计学习和借鉴之处,对待外来设计思想和做法应该做到扬弃地加以利用和借鉴。

【关键词】日本;原生态;设计;启示

【中图分类号】J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3)01-0065-2

一、日本建筑设计中的原生态特征

日本的民居建筑是非常有特色的。首先,出于地质条件地考虑,多地震灾害使得日本房屋较少使用钢筋、混凝土,而较多使用轻质木质材料,这样可以将地质灾害的破坏程度减至最低。同时,由于人地关系的紧张,日本多二层小楼,采用轻质材料也便于灾后的重建工作。其次,日本的建筑多使用木质原色,不加掩饰的暴露材质本身之美,而很少涂刷彩漆或者繁复装饰。这使日本建筑整体呈现一种朴素、自然的木色美感。关注材质、讲求简朴的建筑风格充分体现了日本人尊重自然、尊重物性的简洁式的原生态美学。日本现代设计师五十岚威畅表述对材质表面的认识:一是视觉的表面,二是可触的表面。此观点充分传达了材质的物性与人性的沟通的重要性。物体能够借助视觉、触觉与人产生共鸣,从而达到人与物之间的和谐统一。

除此之外,日本的建筑非常注重细部构造的布置,这与日本人的“缩小意识”和“功能至上”不无关系。日本有“京都人很难交往”的说法,重视格言、风俗习惯的日本人在考虑建筑建造时,对很细微的局部都非常介意,因此得到这样的评价。

日本建筑最能体现原生态特征的地方在于它十分注重与外界自然环境的融合。在这方面,建筑师安藤忠雄则表现得十分突出。他的建筑坚持在材料和技术上运用现代的普遍性手段,并引入固有的风土和自然,不断进行将场所的特殊性投影在建筑上的尝试。这与他所倡导的“地域主义”建筑观关系甚密:将风、光、水等自然要素引入建筑,创造出植根于建筑场所的气候风土。

当被问到“20世纪究竟是一个怎样的时代”这个问题时,安藤忠雄从建筑的角度用一句话作了概括“它是用现代主义理念将世界均质化的过程”。世界迅速均质化的大潮使历史培育起来的固有地域文化开始逐渐地失去特色。严重地讲,它夺去了人类真正丰富多彩的生活。安藤忠雄所做的就是用建筑去恢复人类丰富多彩场所的努力。

安藤忠雄的建筑代表作大山崎山庄美术馆则可算作建筑与自然环境完美融合的典型代表。大山崎山庄曾几易其主,最终在1993年为朝日啤酒公司所有。安藤忠雄受其委托在修复山庄的同时在庭园内建造80坪(约266平米)左右的小美术馆。为了不破坏周围环境,尽量控制美术馆体量,安藤忠雄将之设计在地下,并将院内原有的一个水池作为建筑中的重要元素修复并保存下来。大山崎山庄坐落在一个春天有樱花、秋天有红叶的美丽地方,由于在设计这座建筑时对周边环境的详细考察,因而使得竣工三年后,远观建筑,竟然全部被山庄茂盛的树木所遮掩,使建筑俨然成为了自然的一部分,既没有突兀地与整体环境分离出去,也没有破坏整体的自然景观。安藤忠雄的建筑不仅完美诠释了原生态设计的理念,同时也正如英国建筑评论家肯尼斯・弗兰姆普敦在《地域主义批判》中所强调的那样:植根于建筑的场所,充分尊重其风土性。

日本建筑对于材料本质的喜爱和尊重源自于日本民族对于自然和世界的尊重,这种尊重不同于通过主观上对世界的改造以期达到同自然的和谐。日本设计对于同自然环境融合以达到“天人合一”的和谐状态的探索正是对设计原生态的理想诠释,这种努力的探索尤其在日本现代设计大师的作品中更为常见,值得我们中国设计师思考和学习。

二、日本服装设计中的原生态特征

日本传统服饰和服与中国唐代服饰有着很深的渊源。唐朝是中国古代的鼎盛时期,社会昌盛,文化繁荣,与日本往来有加,因此在日本传统服饰里面可以看见很多唐服的影子。但日本民族却将这种传统的风格特征延续至今,并通过现代的技术和审美将之赋予全新的时代特征,使得日本的时装设计在国际时装舞台上也占有一席之地。

当今日本现代时装依然可以寻找到传统服饰的痕迹。平面裁剪、直线切割的传统特色使得日本时装具备国际大师们所说的“折纸”之美,简洁且不失庄重。黑色、灰色、暗色调和印第安的孔径染色在继承了日本崇尚自然原色精神的基础上更赋予了日本时装以晦涩浓郁的东方情愫。对于面料的精挑细选和科技研发更是从人性的角度提供给着装者贴近自然的舒适度和亲和触感。日本对时装设计的大胆创新以及努力尝试使得日本时装越来越成为最贴近人们日常生活的艺术品。

最能够代表日本时装以不同凡响的创新精神同西方时尚相抗衡的日本时装设计大师非三宅一生莫属。他的时装集质朴、基本、现代于一体,将设计焦点集中在人体本身,通过跳脱时下的流行,将穿衣变成一种有趣且富诗意的幽默行为。三宅一生十分重视对服装材料的创新,他改变了高级时装一向平整光洁的定式,以日本宣纸、白棉布、针织棉布、亚麻等各种各样的材料创造不同的肌理效果。三宅一生喜欢将自古流传至今的传统织物通过现代科技以及他个人的哲学思想创造出独特而不可思议的织料和服装,因此他被称为“百料魔术师”。他的这种对材质的着迷与精研不仅反映三宅一生本人作为时装设计师对于审美的创造理念,同时更体现了日本服饰对于材质本身的关注和尊重。材质本身所散发出的视感和触感似乎从人的“五感”出发,赋予日本服饰以独特的东方神韵和细腻感受。

因此,我们不仅可以从三宅一生在服装设计领域开创的解构主义风格中窥视到原生态设计那种简洁、朴素的形态特点,同时也可以从他对材质本身的无穷探秘中找寻回自然气味和人性之美。这也在最高程度上代表了整个日本时装的大体特征和未来走向。

三、日本原生态设计对中国现代设计的影响和启示

日本原生态设计虽然是在现代设计语言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但它的美学原理和文化定位却早在神道教和佛教禅宗的思想启蒙时期便已完成。神道思想奠定了日本设计对自然元素的热衷崇拜,佛教禅宗则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赋予日本设计以“一无所有中蕴含所有”、“天人合一”的审美哲学,它不仅从设计符号上使日本设计更加简洁化,更在设计思想上影响着日本设计“以空灵填满宇宙”的东方神秘美学。可以说,日本原生态设计的诞生和发展是建立在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深刻探寻和不断追问的基础之上的。因此,日本原生态设计得以发展至今与其不断回顾历史并从传统文化中吸收思想精华有极大的关联。

反观中国现代设计,对传统思想文化的漠视,对西方现代主义及后现代主义的盲目追捧――这种舍本逐末、断章取义的设计方法和态度直接导致中国现代设计在很大程度上自我风格和艺术特色的缺失,同时导致设计作品停留在符号模仿、意义借用的表面阶段,而未达到深入内涵和精神传递的深层界面。大部分人都只在所谓的现代设计时空界面小打小闹,却从未意识到应将目光投向过去,从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当中汲取设计的精神之源。这种设计现状不得不引起中国设计界的思考。

日本原生态设计的成功可以带给我们的启示:

首先,重视传统思想的传承和深入思考,从优秀的传统思想文化当中汲取精华,使中国设计从思想内涵和审美情趣等方面具有中国自己的特色,充分践行“民族的才是世界的”理念。当代设计已经不再受限于西方设计的统率,世界各国设计师已经越来越认识到深刻挖掘本民族的历史文化和传统观念的重要性。中国设计师应当努力从中国传统文化,诸如老庄哲学、国画意蕴以及其他古典美学之中汲取思想精粹,结合现代设计手段使中国设计既具备国际设计语言,同时更多传达出具有中国特色以及东方特色的思想内核。

其次,在设计元素的选取上更加注重传统的、民族的设计元素,而不要一味地追求流行与西化。民族的设计符号有助于更好地表现本民族的思想感情和设计意图,在设计的表现上具有连贯性和统一性。中国的传统美学元素,诸如祥云、龙凤、书法、花卉、中国红等极具代表性,这些元素的恰当运用可以更好地表现中国设计,反之,应该坚决摒弃传统元素无序滥用的不良设计作风,杜绝对传统美学符号不加改造地罗列和堆砌,而应该提倡适当且合适地运用,这样才会使中国元素发挥最大的作用,而不至于沦为贬值的设计附庸品。

同时,对待外来设计思想和潮流,既不能一味单纯地吸纳和采用,也不能完全排斥和不顾,我们应该结合中国设计所面临的现状以及社会现实进行有选择地吸收和消化,做到与自身完美融合。当今中国随着经济和国际地位在世界范围内的提升,“中国制造”的概念已经渐行渐远。我国政府近年也提出“中国创造”的崭新理念,这对于中国设计领域无疑是一场不小的意识革命。作为创意行业的代表,中国设计历经30多年的摸索和发展,古语说“三十而立”,中国设计也是时候沉静下来,努力思考和寻找自身的定位了。设计不仅仅是作为服务于生产的一门科学,它更应该具有自己的灵魂。没有思想和灵魂的设计终将成为商业大潮的牺牲品,所以借着对日本原生态设计的分析和探讨,以期从中窥视中国设计灵魂之所在,探求人文思想之光芒,借着每一个对中国设计抱有希望和为之奋斗的思考者的灵魂,解读和开拓属于中国设计的内在思想以及对世界品味的新诠释。

值得欣慰的是,近年来已有学者和设计人员开始注意到这个问题,并开始积极研究中国文化以及从他国特色文化中吸取有益的借鉴,特别是对邻国日本设计的研究,更是在学界和设计界展开了热烈的讨论。这是一种好现象,它的兴起代表中国设计开始反观自身传统文化并积极从中吸取文化价值,实现自我突破。一股重拾中国文化和中国元素的设计新风正在中国大地上渐起,身为中国设计界的每一个学子和同仁都应从日本原生态设计中学习有益经验,并通过扬弃吸收为我所用,为迎接中国现代设计的崭新春天而贡献微力。这将是一条充满希望之路,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朱炳祥.何为“原生态”?为何“原生态”?[J].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2010(2).

[2]邹源封.“原生态”现象的哲学思辨[J].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2011(3).

【作者简介】刘思佳:东北师范大学传媒科学学院新闻学(广告学方向)专业2012级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