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对一节教学展示课的评与思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2015年11月21日,笔者有幸参加了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中学教学参考》杂志社主办,南京市第一中学承办的“促进学习的课堂变革_2015全国高中教学改革研讨会”。听了一节课堂教学展示课《牛顿第三定律》,执教者是扬州中学教育集团树人学校王俊老师,他曾获全国中学物理教学改革创新大赛一等奖。这一节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难以忘怀。教者的每一个设计都能击中学生的疑点,每一个问题都能激发学生的思考,每一个实验都能突破学生的困惑,整个课堂充满了创新和智慧。现摘录部分教学片断进行点评,旨在与同仁分享和交流。
一、教学片段及点评
教学片段1:游戏引入。
老师让一较胖的同学甲和一较瘦的同学乙到教室前面进行为荣誉而战的拔河比赛,结果甲同学赢了。老师问:甲为什么会赢?学生答:甲对乙有拉力。老师问:乙对甲有拉力吗?部分学生答:没有。部分学生答:有,不过比较小。接着老师让甲同学坐到一个下方带有滚轮的座椅上,让他们进行第二次比赛,结果甲同学输了。
点评:拔河比赛作为一堂课的引入,主要目的是引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在本节课中,教者增加了条件可控的二次拔河比赛,不仅使学生产生悬念,引发了其认识冲突,更击中了学生头脑中原有的错误认知,激发其思考、求知、探索的欲望,为突破学生原有的错误观念打下了坚实的“物”的基础,为突破难点注入了动力。
教学片段2:实例展示说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三个学生分别列举了三种情境:人站立在地面上,人和地面之间;击掌,两手之间;人坐在椅子上,人和椅子之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老师用课件展示:直升机起飞,说明螺旋桨与空气之间的推力作用是相互的。
用实验展示:①遥控小汽车在固定桌面上前进,小汽车前进桌面不动,遥控小汽车在可移动的“桌面”上前进,可移动的“桌面”是一块薄木板放在几根木制的圆柱体上构成的,汽车在前进,“桌面”在后退,说明桌面与车轮之间的摩擦力作用是相互的。②在台秤上放一杯水,将一个金属块挂在弹簧秤的下端,保持静止,让学生分别读出台秤和弹簧秤的示数,然后将金属块浸入水中,再读出弹簧秤和台秤的示数,弹簧秤读数变小,台秤读数变大,说明水与重物之间的浮力作用是相互的,且大小相等。③在两个小车上各放一根条形磁铁,同名磁极靠近时相互排斥,异名磁极靠近时相互吸引,说明磁体之间的磁力作用是相互的。
点评:为了得出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及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概念,老师让学生从生活中列举实例,丰富学生的感性知识,目的是让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老师又呈现了四个实例。这四个实例,老师是通过精心选择的,尽量用不同性质的力作为案例。这样使归纳出来的结论更具有普遍性,消除了学生心中用特殊代替一般的疑点,这是老师匠心独运的地方。在说明摩擦力作用是相互的实验中,用可移动的“桌面”可以形象化显示车轮对桌面的摩擦力。在说明浮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实验中,不仅用弹簧秤和台秤读数显示出“不可见的、抽象的”浮力存在,还读出大小,为研究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之间的规律作了过渡和铺垫。这是老师实验创新的地方。
教学片段3:探究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之间的规律。
老师指导学生用两只完全相同的弹簧秤从力的三要素方面,来研究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之间的关系。弹簧秤互拉时,可以水平拉,斜拉,竖直拉,可以静拉,动拉。在实验中发现动拉时,弹簧秤读数不方便。怎样解决读数不方便问题?老师采用力传感器来研究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之间的关系。
点评:让学生用两个完全相同的弹簧秤水平拉、斜拉、竖直拉、静拉、动拉,研究出“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这个规律在任何情况下都成立,特别是与运动状态无关。通过学生亲自实践体验,消除了心中疑点。老师引导学生通过力传感器进一步研究,不仅形象化地显示了“不可见的、抽象化”的力,而且得出: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总是同时产生,同时消失,时时刻刻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强化了结论成立的条件: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之间的规律与物体的运动状态无关。
教学片段4:巩固应用。
马拉车时,在匀速前进,加速前进中,分别画出马拉车的力和车拉马的力,并说出它们的关系。学生分析后,老师用力传感器模拟马拉车实验,验证了学生的分析。
点评:在学生分析之后,老师再用实验模拟,对难点进行强化和突破,突出实验是物理学中用来研究和解决问题重要的方法。
教学片段5:让学生举例说明一对平衡力和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问的区别及相同之处。
点评:把相似概念或规律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和辨析,让学生对规律的理解进一步深化,因为学生对知识理解越透彻,其应用就会越灵活。
二、引发的思考
“要想把学生引导到我们想让他去的地方,首先要知道他们现在在哪里。”老师要上好一节课,首先要研究学生,研究学生现有的知识基础与生活经验,特别是学生头脑中已有的错误观念和经验。怎样才能准确把握学生的疑点和错误的观念?课前可以通过座谈、问卷调查,课中可以放手让学生表达,包括书面和口头表达,课后可以通过作业反馈的方式,捕捉学生心中的疑点。老师在了解学生、研透学情的基础上,结合教材,创设情境,设计问题,创新实验,针对学生的错误和疑点而教,使老师所供和学生所需得到高度的匹配,这样才能有效突破难点,实现课堂教学由有效向高效的转化,从而真正意义上通过课堂教学发展学生,提高老师、成就老师,达到教学相长、师生共赢,实现教学效益的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