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换个角度说事理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换个角度说事理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作文《己所欲,施于人》,其立意明显地从古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演化而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语出孔子。学生子贡请教老师做人的道理,孔子回答说:“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意思是,推己及人,自己不想要的(“不欲”),就决不强加于人(“勿施”)。“恕”者,将心比心之谓也。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自然是正确的,那么,“己所欲,施于人”的道理也是正确的吗?

且读文章:

古语说得好,“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如果拿着这句话比照比照我们自己,恐怕都能做到。但如果要我们“己所欲,施于人”,我想,能够做到的人恐怕不多。

据某杂志调查,“你对同学最赞赏的品质是什么?”调查结果,排在第一位的是“乐于助人”。是啊!每个人都希望生活在好人当中,都希望整个社会洋溢着关心、爱护的情感,都希望国家稳定团结和繁荣。

可是,又有这样一件事:某单位在一些青少年中作不记名问卷调查:“你如果遇到别人碰上麻烦事时会怎么办?”回答是“悄悄走开”的人不少。

为什么问别人和问自己竟有如此差距的回答呢?因为这些人心中只有自己,没有别人,他们的脑袋里只有个人主义,没有奉献精神。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生活好、事业好,都希望有人来帮助自己。可是,如果大家只想等着别人来帮助自己,却不主动,甚至回避去帮助别人,那将会出现什么样的境况呢?每个人都生活在一个个人的小圈子里,没有交流、没有爱,整个社会被一种冷漠的气氛所笼罩,国家萎靡不振,那还谈什么国与家,谈什么个人呢?

“己所欲,施于人”。君不见,互助的同学,学得好,玩得好;互助的邻居亲密无间,胜似一家人;互助的集体兴旺发达。

要想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好,那么把自己愿得到的,奉献给别人。要想我们的国家繁荣昌盛,就出我们的一把力。

朋友们,如果我们都能“己所欲,施于人”,那么我们的未来就更加美好灿烂!

文章首段立论。作者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与“己所欲,施于人”两句话做比较,认为做到前者易(“恐怕都能做到”),而能做到后者的则不多(“能做到的人恐怕不多”),由此强调提出“己所欲,施于人”的观点。

其实,“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与“己所欲,施于人”两句话说的是将心比心同一事理,只是论述角度不同。“不欲”“勿施”说的是哪些不应该做的,而“所欲”“施于”说的是哪些应该做的。同样依据将心比心的道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正确的,“己所欲,施于人”也是正确的,作者借用名言,合力推演,这就为立论的合理性打下基础。

作者的立论是正确的,但是为了突出“己所欲,施于人”的观点,就有意降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实施难度,提出所谓难易说,则是不能服人的。两者所述的道理既为同一,本无所谓难易。硬作区分,只能表明作者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理解的肤浅。虽说如此,一个青年学生能从学习古语出发,合理引申,其独立思考的精神还是值得称许的。

为了论证“己所欲,施于人”的论点,文章引用两则“调查”资料,言之有据,表现了严谨求实的态度。作者对所引资料,还进行了深入分析,指出有“所欲”而不能“施于人”的原因,是“心中只有自己,没有别人”,是“个人主义”思想作祟。同时指出其后果严重。任其发展,人间将会“没有爱”,社会“冷漠”,国家“萎靡”,“那还谈什么国与家,谈什么个人呢”?这里,不仅摆出了事实,还从因果联系讲明了道理,使读者认可“己所欲,施于人”的道理,也同时学到了摆事实,讲道理的基本方法。

如果仅仅看文章的结构和语言,《己所欲,施于人》一文并不突出,我之所以推荐它,是看重作者借鉴名言警句的积极主动、独立思考的精神。对待名人名言(也可延伸到文化遗产)大致有三种态度:一种是盲目尊崇;一种是妄加非议;一种是分析、理解、吸收。我们赞许第三种态度。即便是孔子的言论,也不能一概而论。其中有的于今仍有教育意义,可直接引用。有的则带有历史局限,今天不一定适用,如“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论语・里仁》)。还有的则完全不适用,如“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论语・泰伯》),意思是老百姓可以让他们按指定的道路去走,不可以让他们知道为什么要这样,显然有愚弄民众的意味,这是应予批判的。总之,对待名人名言要取分析的态度,有比较、有鉴别,然后才有继承,其中关键是学会独立思考。

《己所欲,施于人》一文,正是以独立思考取胜。作者接受了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思想。孔子说的是“不欲”“勿施”,而作者说的是“所欲”“施于”,它们所秉承的思想品质则是同一的,那就是将心比心。作者继承孔子的思想,论说的是事理的另一面,从不同角度认识事理,理同而说异,引用中有引申,继承中有创新,表现了较强的独立思考精神。

作者的独立思考精神还表现在将“调查”资料与孔子言论结合起来。《己所欲,施于人》原是1997年的一篇应试作文。当年的高考作文题是材料作文题。提供的材料即文中所列的两则“调查”资料,要求根据这些资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联系实际,写一篇议论文”。两则资料说的是“乐于助人”的事。材料中并没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语句,但作者看到材料反映的是人际关系问题,而这一点与孔子的话是相关联的,从“欲”与“施”的关系看,两者有共通点,作者正是把握了这一共通点,才写出来《己所欲,施于人》一文。这是作者现场的灵感表现,也是作者文化积累的表现。从中可以看出,没有文化积累,灵感就无从生成,而有积累无灵感,则材料无用武之地。积累是独立思考的基础,灵感是独立思考的火花。不理解名人名言的含义,不能将事物有效地联系起来,没有探索的勇气,不敢标新立异,《己所欲,施于人》是不可能写成的。明乎此,即可知成就一篇优秀作文,文化积累和独立思考是缺一不可的,此既是为文之道,也是为学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