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濮阳市双孢菇产业现状调查及发展对策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调查研究双孢菇产业现状,指出目前濮阳市双孢菇产业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对双孢菇产业发展提出对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 双孢菇产业;现状;问题;对策;河南濮阳
中图分类号 S646.119;F326.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5)19-0116-03
双孢菇,担子菌纲,伞菌目,伞菌科,蘑菇属。其担子产生含有2个异核双核体的孢子,因此称为双孢菇。其肉质肥厚,营养丰富,具有抗癌、降血压、减少胆固醇等药理作用,是世界上生产量最大、栽培范围最广的食用菌品种。20世纪20年代,我国开始从国外引进双孢菇菌种和生产技术,并在东南沿海地区进行小面积栽培。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双孢菇逐渐形成了以山东、河南为中心的北方生产基地,并形成了一定的规模,是我国第三大食用菌生产品种[1]。双孢菇生产采用发酵料栽培,培养料不需要在无菌条件下接种,前期投资小,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1 双孢菇产业现状调查与统计
2015年8月,对濮阳市5个县1个区内的所有双孢菇种植大户及部分小面积种植户,通过座谈及填写问卷等方式逐一走访。座谈内容及调查问卷主要涉及种植户的基本信息、学历、种植面积、发展历程、种植品种、菌种来源、投资金额、原料价格变动、销售价格与渠道、盈亏情况、技术及管理人员、参加技术培训、合作社、政府扶持、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等有关内容。
1.1 种植面积
2015年全市双孢菇种植面积约110万m3,产量预计12 000 t,产值4 000万元。与2013年相比,种植面积增加了30%左右。种植相对集中的乡(镇)有台前县打名渔陈乡与侯庙镇;范县颜村铺乡与陆集乡、濮阳县白乡、华龙区岳村乡。清丰县、南乐县种植双孢菇户相对较少。
1.2 菇农学历
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学历分别占5%、75%、18%、2%。
1.3 发展历程
1994年,清丰县开始引种双孢菇,2001年达到较大的种植规模。同时,其他县区逐渐开始引种双孢菇,2008年台前县、范县、濮阳县双孢菇种植面积有了一定的规模,到2015年,3个县双孢菇种植面积均有25万m2之多,而清丰县、南乐县的菇农转种其他品种,如杏鲍菇、香菇或蔬菜等,双孢菇种植规模逐渐缩小。栽培面积的增与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的引导。以台前县为例,2010年,由县农业局统一组织菇农到河南农业大学进行栽培技术培训和省、市科技传播工程的对口技术帮扶,双孢菇栽培面积大幅增加。
1.4 菌种及产量
近几年,菇农种植的双孢菇菌种为As192与20,母种来自福建食用菌研究所,由山东莘县菌种厂扩繁。双孢菇20品种耐水、耐肥、耐高温,出菇、整齐、转潮快、产量高,菇体相对较小,适合鲜销,特别适合整菇制罐,易于栽培管理。双孢菇As192菇体相对较大,菇型好,耐高温性较弱,其他特性同于双孢菇20品种。20%菇农户鲜菇产量在8~10 kg/m2,75%为12~13 kg/m2,5%为15 kg/m2。目前,濮阳市仅有台前县菌丰食用菌合作社能够自行进行双孢菇菌种生产,其余菇农户的菌种主要在山东省购买。
1.5 菇房及生产模式
40%菇房为砖混结构立体层架式,60%为保温板材立体层架式菇房。前者材料成本价格1 000 m2面积高于后者2万~3万元,保温效果略低于后者,但其抗自然灾害力强,菇房寿命高于后者4~5年。生产模式绝大多数为季节性栽培,采用粪草培养料进行二次发酵技术,9月初进行接种,每年只有一个生产周期,菇房利用率低,生产周期长,仅个别菇房为半工厂化周年生产。
1.6 销售渠道
有40%菇农加入合作社,采用集中购种与后期分散管理相结合方式进行栽培。采菇后,由合作社与商户联系集中收购。目前,仅范县颜村铺乡汇丰食用菌合作社与范县陆集杨庄食用菌合作社建设有食用菌市场交易平台,有较为齐全的配套设施,抗市场风险能力高。但1/2以上的菇农没有加入合作社,相对较分散,就近销售或由销售商上门收购,鲜菇销售处于被动地位,抗市场风险能力弱。
1.7 种植合作模式
濮阳市双孢菇种植主要有3种形式,一是散户种植,这是主要的种植模式,占70%以上;二是少部分菇农加入合作社,如台前打渔陈乡、范县颜村铺乡等均有食用菌种植合作社,占25%以上;三是由一人出资建设菇房,将菇房以租赁承包的模式租给菇农使用,如范县陆集乡。无论哪种模式,菇农都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松散式管理,收益不均衡,抗市场风险能力低。
2 双孢菇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濮阳市作为一个农业大市,双孢菇产业发展迅速,有了一定的规模,成为农民增收的一条重要渠道,但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很多问题,制约了双孢菇产业的发展后劲。
2.1 菇农整体文化水平偏低,自主学习能力弱
具有初中学历的菇农占多数,种植技术的获取一般是向有一定经验的菇农户学习或参加县乡组织的短期技术培训,自主学习的能力较差,种植技术水平低。尤其是新增的菇农,多数基本没有种植技术,他们在菇房建造、二次发酵管理、覆土技术、出菇期管理及病虫害防治等各环节,均不能从严谨、科学角度规范实施管理。在生产中遇到新的问题,不能从实际情况出发,借助有关工具书进行研判与解决,仅是凭感觉或向其他农户咨询后粗放式处理遇到的问题,针对性差,实效性弱,耽误了生产时机,对生产造成影响,导致出菇产量较低,品种差,影响到产业效益。
2.2 以初级产品进入流通领域,产品附加值低
菇农种植双孢菇,以采收鲜菇进行销售为主,集中连片种植区,会有销售商定点上门收购,然后运往外地销售,销售产品为最初级形式,没有对产品深加工,抗市场风险能力弱,菇农收益受制约于流通环节,处于被动与弱势地位,附加值低与利润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菇农的积极性和产业发展,种植面积起伏大。
2.3 生产粗放管理,自动化程度低,龙头企业带动能力弱
双孢菇种植中的各个环节,均要按照其自身生物学特性,严格控制生产环境中的各要素,这样才能有高的产量和品质。但在实际生产中,菇农以一家一户、小规模生产为主,集约化、规模化、机械化程度不高,菇农因为标准化管理技术的缺失,或怕麻烦、图省事,在生产中的各个环节中违规操作和粗放管理,导致种植效益较低。没有形成“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农户”的产业化经营链条,没有达到企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双赢效果,龙头企业带动能力弱。
2.4 政府监管与指导不够,服务体系不健全
现阶段菇农种植双孢菇多处于自然发展、自生自灭状态,产品价格高、行情好的情况下,栽培面积会骤增,否则,栽培面积骤减,处于一种相对无序的状态。食用菌合作社,对各社员的管理为松散型管理,不能提供优惠的政策,无法保障菇农的收益。政府没有建立专门的管理机构,没有专业化技术推广服务机构,种植技术研发、示范、推广力量严重不足,不能从宏观上去引导菇农,不能整合各类资源,及时有关的信息,对生产进行有效指导。而仅仅是做了一些基础保障工作,如打几眼井、少量补贴一些扶贫资金等。菌种的生产经营许可也没有纳入农业种子管理部门的范围,低劣的不良菌种流入菇房,对生产带来很大损失。政府整体站位不高,组织领导不力,影响了双孢菇产业的良性发展[2]。
3 双孢菇产业发展对策
濮阳市双孢菇种植如何结合自身存在的优势,有效地解决目前存在的问题,让双孢菇种植产业做大做强与良性发展,避免种植双孢菇有较大的起伏,对发展濮阳市现代农业、发展特色农业园区、提高农民收入等具有重要的作用。
3.1 健全服务体系,理清发展思路,壮大产业发展
双孢菇产业的发展与壮大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因此必须坚持政府主导的基本原则。首先,依托市科研机构、高等院校成立研发中心,主要用于新品种的引种与试验。同时,建立健全县乡两级食用菌技术推广机构,完善服务功能。其次,要确定发展思路,依托自身资源优势,以市场为导向,以农民增收为目的,强化科技服务,完善运营机制,推行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产技结合、上下联动的服务机制。增加专项资金投入,培育地方特色品牌,突出食用菌文化建设,走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生产发展之路,促进产业跨越式发展。
3.2 做好菇农栽培技术培训,提升菇农种植技能
双孢菇种植产业的发展与壮大,最终还是由菇农来具体实施,菇农种植技能的高低直接影响与制约着双孢菇产业的规模与正常运行。针对目前菇农整体文化水平较低,种植技能不高的现状,必须采取多种措施加强对菇农种植技术的培训与提升。一是积极创造条件,成立专业的技术推广人才队伍,让他们专心致志开展产业技术服务工作。可以聘请一线从事生产、研究,且实践经验丰富的专业技术人员,或从外地引进能工巧匠,解决产业中的瓶颈问题。二是制定扶持、奖励政策,积极引导和鼓励技术人员、相关专业大学毕业生深入生产一线,给农民传授技术、指导生产,解决生产实际中存在的技术难题,为一线生产排忧解难。对菇农的技术培训可以采取多种方式进行,如通过电视、广播、宣传单、网络或专题培训班等形式,针对性要强,要从菇农实际情况出发,解决生产实践中的实际问题,突出实用性与可操作性[3]。
3.3 创新合作模式,培植龙头企业,完善产业管理销售链条
针对目前双孢菇种植合作模式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要创新合作模式,适应实际情况,增强抗市场风险能力。如针对前期投入较高,部分菇农缺少资金的现状,可以由政府牵头组织,采用“能人搭台,租赁承包”方式扩大种植规模,可以统一供应原材料,并回收鲜菇,保证菇农的基本收益。也可以采用“互惠互利,联合发展”模式[4],把菇农的前期投入资金整合在一起,统一规划,统一标准,提高菇房档次,增加种植效益。也可以按照“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集中建设二次发酵车间、统一建堆灭菌、统一上架、统一技术指导、统一收购等,克服散户种植管理不规范,鲜菇产量低、品质差的现象。并在此基础上,选择基础好、有代表性的合作模式,由政府组织,倾斜资金投入,培育龙头企业,形成产业化经营机制,实施品牌战略,培育产业文化,提高双孢菇品质与档次。建设产品深加工车间,延长产业链条,提高市场竞争力,提高产品附加值。在龙头企业中,改变目前食用菌交易市场现状,利用互联网+销售模式,升级改造销售平台,改变菇农产品的销售,受销售商制约的被动局面,提高菇农收益。
3.4 引导菇农种植工厂化,实施标准化生产
工厂化生产是指在封闭式菇房内,利用自动控光、温、湿、气等,创造适宜双孢菇生长发育的人工环境,采取标准化工艺流程有序组织生产,在单位空间内,实现立体化、规模化、周年化栽培的生产模式[5]。与传统生产方式相比,改变了“靠天吃饭”的被动局面,实现了最高的产出效益。工厂化生产前期投入大,需要有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手段,对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较高。大多菇农资金与技术无法满足工厂化需求。县乡两级政府可选择部分资金雄厚的种植能手,给予一定的资金扶持和技术支持,或通过菇农资金入股的方式,先行开展种植模式的改变,建设工厂化种植车间,然后再逐步推广。完善标准体系,加强品牌认证,申报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以及良好农业规范认证等。从生产到加工销售等过程,严格遵循规范化、标准化种植技术,大幅度提高产品质量和知名度,打造产业品牌,充分发挥引领与示范作用。
4 结语
濮阳市委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加大惠农政策力度,扶持发展一村一品、一乡(县)一业,壮大县域经济,带动农民就业致富。要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抓好土地流转,发展特色农业园区,有效解决农村发展的产业集聚问题。双孢菇种植是一项新兴产业,是农民增收的一个新亮点。该产业能够发挥资源优势,提高本地资源综合利用率,促进农民增收,因此把该产业做好,是落实建设富裕、和谐、美丽新濮阳的重要举措。
5 参考文献
[1] 王振河,武模戈.双孢蘑菇标准化生产[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4-5.
[2] 刘荣.重庆市巴南区食用菌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J].南方农业,2014(9):57.
[3] 李亚梅.韩城市食用菌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中国果菜,2014(8):54-55.
[4] 许宏株.甘肃张掖市食用菌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J].中国园艺文摘,2014(10):79.
[5] 宋维强.东营市工厂化食用菌产业发展探讨[J].现代农业科技,2014(12):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