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关注大学班级教学中学生的个体差异性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关注大学班级教学中学生的个体差异性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随着现代教育的发展,大学班级教学中学生的个体差异问题越显突出。现代大学班级教学的客观形势,要求在标准化教学的基础上对部分学生的学习进度、学习状态进行调整。其中注重对学生心理的把握、调整问题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接受知识的主动性尤为重要,需要教师在班级标准化教学的基础上做到明辨问题,注重互相理解,平等交流,同时给予学生适当的鼓励、多点私下的交心方可达到好的效果。

关键词: 班级教学 标准化教学 个体差异

个体的差异,是指“个人在认识、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而又不同于他人的心理、生理特点”[1]。自17世纪西方国家教育实行班级教学的形式以来,班级教学就成为了现代教学的主要方式[2]。在未来很长时间里,班级教学都将是教学的主流模式。但是班级学生中,个体成长的经历不同,接受的文化背景也有较大差异,学习能力、接受能力也各有不同,个体差异显得复杂多样。

大学观的教学班中个体差异主要表现包括因个体资质的不同,能力发展的早晚,以及已有基础的差别造成的对知识接受能力的差异,思维方式的差异,兴趣的个体差异和性格的差异。

现代大学中,班级学生个体的差异尤其明显。主要由以下三个方面造成。

1.学生来源组成。

在大学之前的学习中,学生更多处在被动的学习状态中,教学方式更多是灌输式,学生大多在默默接受教师讲授的课本知识,学生的个性发展相对较慢。大学班级教学中,面对的学生来自五湖四海,每个学生的成长环境不同,知识基础有所不同,个性品质不同,教育造成的差异不同,学生之间的性格差异本身已经很大。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以及大学学习氛围的自由化,学生的个性差异将会更大。

2.大学学制改革。

由于大学学制改革的不断前进,学分制形式的出现并向多样化和灵活化发展,以及大学后勤组织的社会化[3],相对于传统的较为固定的教学班级,现在的教学班级组成更加多变而不稳定,学生之间的差异变化更趋加大及多变。

3.大学生多为“90后”。

从2009年起,入学的大学生都将会以“90后”为主体。“90后”成长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社会变革剧烈、信息飞速增长的时期,受新观念、新思潮的影响比“80后”要严重得多[4]。当今的大学生基本都是“90后”,“90后”的成长经历与“80后”不同,其表现得更加早熟、自信而张扬,并且追求个性。一些“90后”甚至将自己作为偶像,显示出了极强的个性和信心。

加强关注大学班级教学中客观存在的个体差异性,是现代大学教育客观形势的要求,也是科学发展观对现代人才培养的要求。对于个体差异性的处理,最为推崇的莫过于因材施教。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提出了因材施教的观点,并在中国历史上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是我国教育的优良传统。因材施教要求教师充分了解各学生的性格、学习特点,分别做针对性的培养。在教学资源充分的条件下,因材施教无疑是最有效的教育方法。然而,因材施教在教学过程中难以形成标准,培养尺度难以把握,其效果也难以合理地进行评价。同时因材施教也未必是最有效率的,受大学班级教学的模式和教育资源的限制,充分的因材施教难以实施。而且现代教育强调教育的平等,因材施教也难以保证。因此,标准化教学将仍然是大学班级教学的主要模式。

大学班级教学的现状是,大部分教师过于强调标准化授课,通常只是根据拟好的教案讲课,进行标准化教学,无暇顾及众多学生个体多样性,缺少交流,处于一种目中无人、只看课本和教案的状态。大学的课堂,还应该注重与学生的互动效应,在标准教学的基础上对部分学生进行调整。调整应该包括对问题学生学习进度的补救和学习状态、学习主动性的把握。其中,注重对学生心理的把握,调整个体的学习状态和接受知识的主动性尤为重要。根据经验,我认为,要想得到好的效果,需要教师在标准化教学的基础上做到明辨问题,注重互相理解,平等交流,同时给予学生适当的鼓励、多点私下的交心方可做到。

1.在互相理解的基础上,平等交流。

有些学生喜欢在课堂上喧哗吵闹,面对提出的问题,答非所问,只为博取大家一笑。这类学生通常反应敏捷,行动力强,却喜欢做各种小动作。透过其表现,辨他们的动机,他们所谓不良行为其实更多的是为了得到大家的关注,背后隐藏的目的是为了得到大家更多的肯定。

我曾经遇到一个学生,是班上有名的刺头,很多教师都不喜欢他,甚至有教师上课的时候直接点其名字并说:“我的课你可以不上。”其诸多行为确实惹人厌烦。最让人担心的是其行为可能会影响到班上的其他同学,导致全班教学质量的下降,为此我找他谈了两次话。不需要居高临下,不需要抱着教导学生的心态,只如朋友一样与他平等地交流,探讨他行为与内心深处想法的关系,结果发现,他其实心中很清楚:“我喜欢打篮球,因为在篮球场上展示自己的球技和勇气,会有很多眼睛看你,会有掌声;我喜欢课堂上大声说话,也是因为会得到很多平时没有的目光和注意……”

得到大家的肯定,是我们每个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基本心理需要。我们的努力,又何尝不是为此?只是这位同学用尽各种手段,一味去吸引别人的目光,以为那就是肯定了,并不清楚其行为实际上并没有真正得到大家的认同。继续与他一起讨论了什么时候自己才是最开心的,什么时候才是真正开心的,从而使他明晰如何才是真正的肯定,如何才能得到真正的肯定。同时安排他帮忙维护课堂纪律,收发作业等,后来他的表现大为改观,很多同学都惊讶于他的改变。

只要尊重人性,理解学生的内心想法,进行平等的交流,使其明白症结所在,解决问题就会轻松得多。

2.适当的鼓励。

有些学生学习能力相对差一些,但是学习勤奋,当然也有部分学生本来勤奋,但受到挫折而有所懈怠。他们的反应一般要比优秀的学生慢一拍,作业写得认真但效果不好,行动力也不强。此类学生较为敏感,对其切忌批评,而要进行适当的鼓励。

曾经有个学生,每天上课认真听讲,上自习的时间也最长。有位教师的实践课程,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设想画大坝概念图,结果这位学生最晚交作业,而且画得相当简单,仿佛草草了事。这位教师认为其没有认真做作业,在课堂上直接批评其偷懒,该生觉得很委屈,憋红了脸回答:“老师,你可以批评我笨,但是请不要说我懒!”

懒跟笨是两码事,资质差而不服输,努力向上,更应该值得肯定,更需要鼓励。弄清班上有哪些学生属于该类情况,根据实际情况,多一些鼓励、多一点理解和点化,效果会好很多。

3.多点私下谈心。

大学课堂一般都是在集体场合授课,教师给每个学生传输的信息基本一致,是很难有所区别的。学生,尤其是其中问题比较突出的学生,因各自情况的不同而有所差别,需要区别对待。共性问题可以在公共场合指出,但个性问题则需要私下交流。私下的交流,更利于给学生平易近人的感觉,提高学生对教师的信任,利于敞开心扉。

进行批评教育更多的时候宜与问题学生进行私下交流。学生的自尊心尤其是问题学生的自尊心很强,直接在课堂上公开指出,无法让问题学生真正信任教师,不利于学生理解教师的想法,甚至会刺激其脆弱的神经,使已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激化。比如班上出现了上课随便说话的情况,很多教师的处理方式是在全体同学面前进行集体的批评教育。这个方法可能会在短时期内取得一定效果,但最终结果通常很糟糕,因为仅作集体教育而没有与其中有问题的同学进行个体交流,时间一长,有问题的几位同学就又会活跃起来,而且继续的集体批评教育将难以再起作用,甚至会影响班上其他同学,对任课教师产生逆反心理。

对学生进行鼓励的时候同样如此,必要的时候对集体进行鼓励,当然会有一定效果,但也不可以忽略对学生个性的鼓励。比如部分学生对学习和交际缺乏信心,他们往往比较自卑却又有较强的自尊心,如果仅进行集体鼓励,效果就可能会适得其反。

大学时期是学生个性充分发展的时期,而与之相应的教育的现状却是教师对学生个性关注的弱化。对学生个体差异的关注,注重个别问题的解决,其重要性丝毫也不亚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叶育旺,郑永廷.大学生全面发展中的风险特点及个体差异性[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6,(19):11,158-160.

[2]冯茁.因材施教原则的反思[J].教育研究与试验,1996,(2):52-55.

[3]沈雪妹,谢钢.试论当代大学生班级文化的特点及意义[J].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4,(26):3,58-61.

[4]李朝阳,李巧玲.针对90后大学生特点改进教学方法的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10,(27):9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