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日本民艺运动陶瓷艺术装饰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日本民艺运动陶瓷艺术装饰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民艺”一词于1925年由日本哲学家柳宗悦所创,为“民众工艺”之简称。日本民运动是以柳宗悦于1926年与河井宽次郎、滨田庄司等人联名发表《日本民艺美术馆设立意向书》为标志的一场影响广泛的美术运动。此运动内容涉及绘画、陶瓷、染织等各个方面。针对其中具有代表性的陶瓷艺术装饰特点进行分析,探讨近代日本民艺陶瓷艺术的发展状况,以此来加深对其装饰特色的理解。

关键词:日本;民艺运动;陶瓷

中图分类号:J5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15-0068-02

民艺运动产生于日本近现展中传统陶瓷产业面临危机之时,是具有民族文化自救性质的美术运动。国内大多对于民艺运动中陶瓷艺术的研究是在日本陶瓷史的大框架下一笔带过,其研究重点多在于日本古代陶瓷,对于过渡性质的民艺陶瓷并未做细致深入的分析。在这种情况下有必要对民艺运动陶瓷艺术装饰特色进行研究。文章选取民艺运动中有相对代表性及影响力的陶瓷艺术为研究对象,注意多种研究方法的综合运用,注重从图像学的角度出发,将理论文献与实物资料相结合进行分析。通过对日本民艺运动时期陶瓷艺术装饰特点的深入研究,尝试对其进行重新审视,以及重构民艺运动中陶瓷艺术的内在叙述逻辑,挖掘并展示其在日本近代文化中的地位及影响。

民艺派的装饰美感,与日本官方支持发展的陶瓷重视华美、精致、完美的传统相比,更倾向于质朴、自然、粗糙、有时甚至人为造成某种缺陷来表达残缺淡雅之意匠。这种朴素、温暖、柔和的审美情调,把民艺派陶艺家的创作激情归结于自然力之中。民艺派陶艺家追求的是朴实无华的平民意识,因为与帝王所用的高贵豪华陶瓷器相比即可看出,民艺陶瓷更具平民化意识。民艺运动的思想即为这种创作意识的具体体现,这也顺应了日本资产阶级形成阶段的社会背景。民艺运动时期陶瓷器本身是应民众日常生活所需而创造的作品,同时又是按照日本民族传统的审美习惯而进行装饰与造型的艺术创造。其装饰风格的特点是随意自然,不机械呆板的美学追求。平民生活中朴素、亲切、平常、淡泊、舒适的需求是民艺陶瓷器审美理念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尽管也有作品的装饰特色呈现出严谨、工整的氛围,但其艺术形式及处理方式会对使用者――普通民众而言却不会产生距离感,总是给人以平易近人之感。通过柳宗悦及陶艺家们的活动,推广普及了民艺这种返璞归真的审美取向也是善莫大焉。下文将针对其这种颇具特色的装饰取向进行解读。

一、执守赤白青黑

毋庸置疑的是,民艺运动陶艺家对色彩运用有着独特的选取特点。通过对其作品的观察,发现民艺运动陶瓷器装饰色彩常有以下色彩:白色、黑色、藏青色、褐色、土器色、草绿色、青白橡、红丹色、栀子色、浅缥蓝、琥珀色、青白橡、桦色、白绿、苔色、青磁色、橙色、革色、萌葱色、丁子色、浓蓝、芥子色等。其规律是除黑白以外,多见橙色及青色,其余多为橙色及青色的同色系不同明度、亮度的色彩。从其具体使用的细节来看,民艺陶瓷色彩的运用并未跳出日本传统四大色的框架,即赤、白、青、黑。从这一侧面也可看出其对传统陶瓷审美观念的留恋与继承。

就色彩欣赏喜好而论,古代日本人一直以来较为注重简单朴素的色彩,并形成其民族固有的色彩审美习惯。但自平安末期开始,延续到镰仓时代及桃山时代,转而喜爱浓烈鲜亮的色彩。这是由于受佛教的影响,“将黄金色奉为至高色”①,日本民族开始了对豪华绚丽色彩的追逐。直至江户时代,受禅宗的“无”的追求,促使日本人的审美趣味又返璞归真,复归追求“淡泊”的古代传统,重新欣赏适合海洋民族的自然色彩。由此而得知,日本人的色彩审美是比较有特色的,一简一繁,两种极端,这也符合其国民性格。在民艺运动陶瓷器上色彩的运用中我们看到的也是富有自然感的配色,产生“不事雕琢”的美。“日本古代人认为‘赤’是代表了两重性格和多重性格的颜色、‘白’是被日本人尊敬的色彩的,被喜爱的色彩。”②在传统色众多的衍生色构成的民艺陶瓷色彩装饰中,大众得以感受到民艺陶瓷对日本民族传统色彩的执着坚守。

日本人通过陶瓷的色彩运用来达到与自然亲近的目的,力求还原自然的本来面貌,通过对陶瓷器自然色彩表现力的专注,追求人与器物之间的和谐。他们对陶瓷器色彩使用的态度,是直观感性的,而非理性科学的。其装饰色彩也恰当地体现出了日本人受佛教与神道教影响的色彩意识与自然观。

二、信笔画蚓涂鸦

一直以来,书法在亚洲陶瓷器装饰中的作用无须赘述,民艺陶艺中书法元素的运用也颇具特点。作为日本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书法,也集中和精妙地体现了东方人的美学追求,陶艺家将其运用在创作中,极好地将各种文化因子注入了陶瓷这种物质精神载体中。民艺陶瓷装饰中的书法呈现出“糙、拙”与“精、妙”两种不同甚至矛盾的美。具体体现在滨田庄司的作品中,书法线条作为他所钟爱的装饰元素之一,在滨田的几个盘与罐类作品中,都使用了非文字的书法水墨装饰,在简洁的纯色背景之上,缀以富有野逸、拙稚的水墨线条,这其实表现了滨田的水墨情节。在看似随意的线条中,观者可感受到滨田在民艺思想的“无”的框架下对自我风格的“有”的无限探索,水墨线条表现出他对“糙”与“拙”的追求,但并不妨碍他的作品将“精”与“妙”的审美情趣表达出来。使用水墨书法元素正是他创作的一大特点。洒脱飘逸的笔锋将他的艺术激情注入了陶瓷之中,在线条中,有节奏感、有轻重缓急之妙。加之水墨清晰明了的特点也非常的适合民艺的朴素精神,因此,滨田庄司获得日本“民艺陶瓷”的第一位“人间国宝”的荣誉也是实至名归,因为他一生都坚持以民艺思想创作原则为指导,将朴素的民众杂器之美推向了自我的极致。

此外,滨田的茶碗作品中,可以看到他喜欢用自由洒脱的书法线条来对作品进行简单的装饰,虽然线条并不繁复,墨也不浓重,甚至让人感觉到些许稚拙,在其他作品中也同样得以体现,但可以让受众在使用观赏陶瓷器的时候也可以感受到滨田在创作时的心理状态。在杯类作品中,即使是纹样绘制,他也是用带有书法创作的自由的精神来制作的,在看似普通甚至粗糙的陶瓷器上描绘看似随意的线条,以此体现着一种对“民众”的大众审美理念的追求。

“书画同源”,在滨田的作品当中,可以非常深刻地体会到他在陶瓷这片天地中创作之自由感,他以书代画、以画代书,还将自己对绘画的感悟也表现了出来,在其作品中,多可以感受到写意的梅、松、柳等纹样,即便是信手涂抹的几笔装饰,也是颇带野逸之风。民艺运动中爱好使用书法的陶艺家并非滨田庄司一人,但其他人的运用特点也大致相通,均呈现出“淡”、“雅”、“糙”的趣味。

三、难寻返璞归真

其他纹样:除了书法纹样以外,民艺陶瓷器的纹样也是遵循了民艺的审美理念,将传统的朴素、自然、岛国的欣赏趣味与其融为一体。其中有植物纹,包括花果纹、花草圆纹等;圆纹、山纹、七宝纹、几何纹、山水人物纹、动物纹(鱼、虾纹)等,其中以各种花草纹居多,有牡丹纹、葡萄纹等,此外还有的是在素胎上绘以随意的线描纹。与书法和色彩的运用特点一致的是,各种民艺陶瓷器装饰纹样均呈现出一种潜在的审美取向――不刻意、不做作,力求从中体现出自然的力量及返璞归真的朴素美感,并传达出民艺陶艺家对柳宗悦所倡导的审美观念的认同以及对此的切实的努力。即扎根于民众生活、实用性、健康、有亲近感的基调。这与当时注重装饰美的官展陶瓷风格形成鲜明对比。

肌理:民艺运动时期陶瓷器的肌理可以概括为以下几字:“糙”、“拙”、“素”。其艺术表现不直接,而是注重表现朦胧虚幻的肌理效果来实现。不论是通过材料,还是内容或技法都明显地通过肌理来体现了这一特性。有时为了故意达到某种“糙”的境界,会在胎土中掺入颗粒、或故意留下创作者的指纹、手印等痕迹,以此来打破完美。与某些地域及国家的强烈奔放的艺术风格相比,其肌理风格透漏出别致、宁静、素雅、内敛的趣味。这种“宁静而幽玄”③的艺术风格,表现出无穷的魅力。

材质:民艺陶瓷器多为陶器作品,瓷器较陶器偏少。这是由于日本陶瓷发展的历史原因所导致的。受“1616年朝鲜的李参平,在日本肥前的有田发现了一种泉山石,并以此为原料制成了日本最早的瓷器”④的影响,在此之前,日本都只有陶器而无瓷器,这种传统对后来日本陶瓷发展的影响是深入的,虽说日本后来瓷器发展也甚是繁荣,但日本民族对陶器的偏爱仍然在生活的各个细节中得以体会。民艺运动时期陶瓷器也是继承了日本人的这一习惯,作品中大多为陶器,也有瓷器,但瓷器创作也受到了日本传统陶器审美的影响。不论作品是由陶土或瓷土制成,其表现出来的艺术风格是一致的,均呈现出“涩”、“拙”之味,贯彻和发展了柳宗悦提出的民艺理论及其审美意识。

四、小结

民艺运动属于工艺美术运动在亚洲的一个分支,虽与之有细节、具体操作方式的不同,但其装饰的特点表现出其在机器生产方面的忽略与重视传统手工艺的观点上与欧洲的工艺美术运动具有的一致倾向。柳宗悦与陶艺家们通过各种途径推广、普及民艺的审美观,并且通过他们共同创办的民艺馆为保护日本的民族传统文化、向民众推广民艺的质朴的审美观念做出了巨大贡献。时至今日,在现代化程度高度发达的日本,日本民艺协会和民艺馆的工作益发显得意义重大和引人注目。民艺陶瓷装饰所传达的审美理念对日本现当代的设计、美术、收藏等多各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种形态的审美追求虽然未能成为现如今商品经济中艺术创作的主流,但是给后来的从业者都提供了新的创作思路,拓宽了其艺术表现语言。日本现当代的陶瓷艺术创作在不断地吸取流行于全球的现代、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同时,并未丢弃本民族的陶瓷手工艺传统的精髓,而是将其继承并发扬光大,并且推广到民众中去,使得日本的艺术整体呈现出一派具有跨越时空的美感。民艺运动时期陶艺家对陶艺的潜心的钻研,踏实地创作让后学敬佩。民艺运动日本陶瓷艺术作为一种时代文化的传播载体,其承载了厚重的历史,积淀了颇为丰富的文化内涵,对欧洲、亚洲的陶瓷都能够带去持久的启示。

注释:

①何昕.日本人的色彩意识与自然观[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9:9.

②叶渭渠,唐月梅.物哀与幽玄――日本人的美意识[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02.

③张夫也.器以载美――日本日用器具的审美特征[J].装饰,2011,(2):22-23.

④任允鹏.日本陶瓷简史[J].陶瓷工程,1997,(31):46.

参考文献:

[1][日]乾由明.日本的近代陶瓷[M].东京:日本广播出版协会,1984.

[2][日]荒竹清光.古代日本と渡来文化[M].东京:明石店,2004.

[3][日]家永三郎.日本文化史[M].东京:岩波店,1952.

[4][日]木宫泰彦.日中文化交流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5][日]安田武、多田道太郎编.曹允迪译.日本古典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

[6]叶渭渠.日本文明[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7]郑宁.日本陶艺[M].哈尔滨: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1.

[8]楼宇烈.东方哲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9][日]中野政树,张夫也.日本现代工艺的育成[J].装饰,1994,(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