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城市高架桥桥下空间形态营造浅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城市高架桥桥下空间形态营造浅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城市高架桥桥下空间作为新型的城市空间形态,其越来越深刻的影响到城市景观、土地利用和百姓生活。本文在对桥下空间形态构成因素分析的基础上,以济南市环老城高架为案例,分析了高架桥桥下空间形态塑造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今后高架桥桥下空间形态营造的方法和原则。

【关键词】高架桥;桥下空间;空间形态;营造

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城市土地资源急剧减少,交通日益拥堵,很多大中型城市为快速解决急剧膨胀的交通问题,都热衷以立体交通替代传统的平面交通。相比于地下交通建设,建设高架桥经济回报快,建设花费少,快建设周期也短,再加上高架桥又是现代化城市的标志,因此高架桥成为地方政府解决交通问题的首选而大量出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但是高架桥在优化城市交通系统、改善城市空间结构起到积极作用的同时,也给城市带来了一种新型空间――高架桥桥下空间。本文以济南环老城高架为例,通过对其高架桥桥下空间形态存在问题的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桥下空间形态的规划策略和营造方式,以减少高架桥对城市景观的负面影响,为更合理的优化城市桥下空间提供参考依据。

1.城市高架桥桥下空间形态构成因素分析

虽然高架桥桥下空间只是一种附属性、派生性的空间,但由于高架桥尺度庞大,空间作用影响范围广,其在城市空间形态体验中占据重要地位,所以桥下空间形态也是非常有研究的必要性。高架桥桥下空间形态作为一种新型的城市空间形态,其构成因素主要有:环境尺度、桥体尺度、使用功能(图1-1)。

图1-1桥下空间形态构成因素

1.1 环境尺度

指高架桥本身及附属空间外,其他所有能够直接影响高架桥桥下空间形态的因素,垂直空间主要是指周边建筑物高度和行道树高度,水平空间包括高架桥与建筑物间距离、人行道宽度及车行道宽度等。

按照芦原义信的研究,街道空间尺度可以根据建筑物高度(H)和相邻间距(D)之间的关系来表达。D/H=1是空间质的转折点,随着D/H比的增大,建筑间产生远离之感;D/H比的减小,则成压迫之感。D/H比大于2,人才能以正常的视角看到天空。为分析人们对桥下空间的感受,现以两侧建筑物同高架桥的间距(D)、高架桥的高度(H),结合芦原义信的研究提出以下标准:

1.1.1当D/H≤1时,建筑和桥体间的干扰大,空间尺度紧凑,街道空间封闭感强烈,桥下空间在街道空间中占据主导地位,桥下空间不适合布置建筑物型的功能及广告悬挂、停车场,此种情况下适合开放型利用;

1.1.2当1

1.1.3当2

1.1.4当4≤D/H时,建筑和桥体间的影响已非常薄弱,空间封闭感消失。街道整体空间尺度大,桥下空间不是主导空间,因此桥下空间利用形式对周边空间影响小,其利用形式不限。

1.2 桥体尺度

桥体尺度因素包括:桥体本身的支撑型式、匝道、柱间距与柱数量,这些均会影响桥下空间的利用。这些因素从桥下空间角度看就是桥下可使用宽度、桥下可使用净面积、桥下可使用高度和桥下可使用空间完整度。城市高架桥多为双向4车道或6车道,桥面宽度大约为12―20m,引桥宽度为3.5m,这就为桥下空间的使用进行了尺度限定。

1.3 使用功能

有关高架桥桥下空间使用因素包括:桥下空间使用类型和周边土地的使用功能。周边土地的功能会从业态性质、空间层次等多方面影响桥下空间的使用,以及其人流的集聚性和流动性都会影响桥下空间的形态。高架道路在城市中穿行,与地面空间组合模式按照平面位置划分,主要有两种模式:

1.3.1高架桥两侧全是城市道路。人需要穿越城市道路才到达桥下空间,不仅影响了交通运行,也不利于行人安全,所以这种情况下的桥下空间利用形式不适合引入大量人流;

1.3.2高架桥至少一侧不是城市道路。人可以相对自由地穿越高架桥桥下空间,桥下空间也可与周边空间连接为一体,其利用形式不受约束,而当桥下有城市道路时,利用形式则以市政设施、广告等为主。

2.城市高架桥桥下空间形态问题分析――以济南环城高架为例

济南市作为山东省的省会,现代化程度高,经济实力也处于沿海城市的前列。近几年城镇化一直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城市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导致老城的建筑容量和人口容量不断提高,环老城高架道路作为解决老城交通问题的主要手段,近年来得到快速发展,因此以济南作为我国城市高架桥桥下空间形态的研究实例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2.1 高架桥简介

济南的环老城高架路主要包括二环东路、北园高架路和顺河高架路(图2-1),总里程达到15公里。这些高架路是为适应城市快速发展的需要,通过拓宽城市的街道空间,在现状城市道路的基础上后建,其中顺河高架甚至建在城市内部河流之上,而使河流成为暗沟。

2.2 高架桥桥下空间形态问题及成因

高架桥的大量建设,暴露出的众多问题己经造成了负面的社会影响,极大地影响了城市空间质量。以下将结合我们对济南环老城高架桥的调查,从城市、空间构成、人三个层面来重点探析问题及其成因。

2.2.1 城市高架桥桥下空间对城市的影响

2.2.1.1割裂城市空间

城市高架桥既是城市空间上的廊道,也是城市意象中的“边界”,它的存在必然会使高架桥两侧的城市肌理产生空间上的突变并生硬地割裂城市空间,致使高架桥周边城市空间环境成了孤立的互不联系的各种碎片景观的集合物。在城市中经常会看到为修建高架桥而大规模成片地拆除旧建筑,这种做法很容易导致原本有机结合的物质空间整体性地丧失,其结果往往是导致新旧空间的形式反差巨大,空间特色消失。

图2-1济南环老城高架示意图

在调研中发现济南环城高架桥的内侧建筑以多层为主,而在高架桥外侧则分布很多高层建筑,整个旧区如同一片孤岛漂浮在钢筋水泥的森林里,原有的城市风貌没有得到延续。当我们在穿越高架桥时会有到达另一个世界的感觉,会感觉到两种完全不同的文化氛围。

2.2.1.2诱发城市的负面功能

高架桥下特别是立交桥下会形成很大的开敞空间,刺激沿线各种商品交换空间的发展,促进新的商品市场的开辟,调研中我们就发现在全福立交桥下充斥着各种摊点(图2-2)。其次,高架桥下空间如果不能有效地利用,加之管理不当,容易变成低收入者和流浪者露宿的地方,使桥下空间脏乱不堪,不但给附近的居民造成了困扰,还会影响城市风貌和形象。此外,桥下空间犯罪活动频发更是加剧了人们对高架桥下空间的恐惧感。

图2-2全福立交桥下流动摊点

2.2.1.3自身形象突兀

高架桥作为城市的一种工程构筑物,还停留在工程结构物的水平。当我们站在高架桥下会看到线型的线条,灰暗的色彩、粗笨的造型、超人的尺度,粗壮、敦实的桥墩,横梁质感粗糙,还挡住了视线,使人有一种压抑感,这不仅造成城市空间的混乱,并导致高架桥桥下空间景观缺乏现代城市的个性和特色。这种双重尺度体系使高架桥无法与城市其它景观要素有机结合,城市原来完整、协调的景观变成破碎、冲突的景观。

2.2.2 城市高架桥桥下空间对空间构成的影响

2.2.2.1整体空间上缺乏联系

城市高架桥空间多呈面状或点状,并以线型空间相联系的纵向整体空间。由于高架桥空间的建设在时序上存在差异,因而在整体上没有统一的控制策略,导致空间凌乱,采用“绿地填空”的简单处理手法,难以形成连续、统一的空间感受,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城市的整体意象,尤其济南的环城高架为后建,这种情况尤为突出。在横向空间上,不同功能性质的土地并置,相互之间缺乏密切的功能联系,存在空间形态和视线上的不协调,从而导致了土地综合效用低下。

2.2.2.2桥下空间利用率低下

桥下空间的利用方法主要有绿化、停车、用作交通空间三种,还有较多空间并未被利用,造成了空间的闲置,土地资源的浪费。对使用者便利性和舒适性的考虑不充分是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部分高架桥桥下空间被设计成城市公共活动空间,但大部分高架桥两侧都是快速车行路,使公共空的可达性低,在大多数时间里,人们只好望路兴叹,导致公共空间利用率低,也在情理之中。此外,由于在高架桥下容易形成了巨大的阴影,使部分公共空间长期处于阴暗处,空间的舒适性降低,也是导致公共空间利用低下的原因。另外,桥下空间在绝大部分的时间里以一种过路空间形态存在,吸引不到人气,造成闲置。

2.2.3 城市高架桥桥下空间对人的影响

2.2.3.1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高架桥的建设虽然改善了城市的交通状况,但它给周围地区带来的噪声污染、空气污染却是不容忽视的。在调研中我们发现人们常常会利用高架桥下小广场来锻炼身体,表面上看桥下空间得到充分利用,但这并不是一个合适的锻炼地点(图2-3)。我们都知道机动车是城市中的“流动污染源”,是城市PM2.5的主要来源。汽车在行驶过程中会排放大量尾气,包括一氧化碳、颗粒物、碳氢化合物及甲醛等,加之高架桥两旁的建筑物一般比较高,尾气聚集不易扩散,因而容易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图2-3全福立交桥下的活动场地

2.2.3.2对人心理需求的漠视

人们在高架桥下活动处于一种“被看”的观赏状态,对大多数人来说是不舒适的。调查中发现,在高架桥下绿化空间中活动的人总愿聚集在大树或旁边有适当遮挡的场地中,但现实中可提供这种条件的场地并不是很多,人们或是看着大片的绿荫无法进入,或是望着全无绿荫又十分开阔的铺装场地却步,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只能待在拥促狭小的场地中,聚集在某几株繁茂的树下休息活动。

3.城市高架桥桥下空间形态的营造

3.1 构建整体的空间形态

高架桥本身像一堵混凝土墙,割裂了高架桥两边的城市空间。通过配置富有层次的景观植物可以有效地减弱高架在形体上的突变之感,有利于形成整体的空间。此外,在空间设计中可以通过植被缝合空间,使破碎化的空间整体化,并且在满通规定的要求下增大绿量,采用多种形式的立体绿化,不仅可以改善人们对高架桥的直观感受也可以改善恶劣的小气候,提升桥下空间的环境友好度。

3.2 提高桥下空间的可达性

在大多数情况下,桥下空间的两侧为机动车道,在进行空间设计时应当为使用者创造多种可能的到达方式,提高桥下空间的可达性。例如,在车行交通量相对不大的地段设置人行横道加信号灯,引导人流有序进入。而在车行交通繁忙的地段,则可选择下穿道、空中廊道等形式避开车流。其次,在出入口及通道的布置和设计上应强化出入口的标识系统,以及确保良好的视线引导,避免交通事故的发生。

3.3 营造和谐的视觉体验

高架桥桥下空间色彩最严重的问题是高架桥本身的色彩与周边环境缺乏联系。所以对高架桥本身进行适当的色彩处理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手段。一般来讲,色度和明度较低的颜色容易使桥体产生类似于墙的感觉,而过于花哨艳丽的色彩装饰又会对驾车者产生视觉干扰,所以桥体的色彩装饰必须“适度”,所以把桥体装饰成白色、蓝色等与天空颜色相近的色彩(图3-1),有利于桥体与周边环境的融合,减少突兀之感。

图3-1上海白色高架桥桥体

城市夜景营造是改善高架桥亲善度的一种重要方式。对高架桥光影的位置、色彩、强度等进行控制,可以改变高架桥在人们心目中灰冷的感觉。此外,不管灯光作为表现的主体元素,还是整合环境的要素都应简洁,避免过分渲染。

3.4 提高桥下空间的艺术性

高架桥桥下空间作为公共空间具有开放性,通过小品的设置、景观植物的组织等手段提高桥下空间的舒适度,才能吸引人流,但是留得住人才能激发桥下空间的活力。由于人们在高架桥下对空间的感受除了人的尺度外,还有高架桥超常规的尺度,因此,在防止桥下空间破碎化的同时,还应以人的尺度设置构筑物、铺装、设施小品等造景要素,并尽可能的进行艺术化处理(图3-2),只有这样才能留得住人。此外,人们具有亲近自然的冲动,在场地设计时应着重对自然造景要素的艺术处理,尤其是水景。

图3-2成绵高速桥墩的艺术处理

3.5 营造“场所”精神

具有历史和文化意义的场所最容易引起人们内心共鸣,产生文化认同感,也能使桥下空间留的住人。因此高架桥桥下空间的场所精神的营造是维持其长久魅力的根本所在,也正是这些空间会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并使城市具有魅力。

营造场所精神一般通过两种方式,一种是延续,一种是创造。延续地段文脉可以通过一些具有浓郁文化特色的小品,或者极具传统特色的装饰等来营造氛围。创造场所精神关键在于引入生活场景,让生活其中的人去创造。例如荷兰阿姆斯特丹附近的一个小镇,有一条高速路穿过,在小镇的城市肌理中形成了个粗暴的切口,在桥下空间建造了名为A8ernA的公共空间,设置了成极限运动和游泳池(图3-3)。通过这些方法高架桥己经从简单的灰色建筑,变成了特色鲜明的“城市名片”,或传统或现代的设计手法成功地传达了场所精神。

图3-3 A8ernA的公共空间游泳池

4.结语

城市高架桥桥下空间形态地营造和塑造,是优化城市景观,改善城市形态的重要方面。通过对济南市主城区的实地调研可以发现,桥下空间形态存在多种多样的问题,有待进一步的优化。本文仅对高架桥桥下空间形态与城市空间形态的结合做了分析、探讨,旨在以此作为突破口,为充分合理利用高架桥桥下空间形态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邹德慈.城市设计概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2]于爱芹.城市高架桥空间景观营造初探.[硕士学位论文].东南大学,2005.

[3]谭鑫强.城市高架桥主导空间解析.[硕士学位论文].大连理工大学,2009.

[4]邓飞.城市高架桥主导下的开放空间设计初探.[硕士学位论文].华中农业大学.2008.

[5]曾春霞.城市高架桥桥下空间资源利用探索[J].交通规划.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