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文本“重构”,让语文课堂“重生”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文本“重构”,让语文课堂“重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现阶段,各种改革措施层出不穷,而小学语文教学方法的优化亦被研究得十分透彻。在这种情况下,改革教学内容不失为一个很好的举措,笔者依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在“重构”文本、优化语文教学内容方面有一些体悟,与大家分享一下。

一、宏观角度,透析文本含义

以前的语文教学中,有一种教学方法曾甚为流行,教师逐词逐句地为学生解读课文,这种微观的教学方法固然能从一些细致的地方发掘线索,解读出作者的思想和情感,但过分的细致很容易走向极端,造成“一叶障目”的局面。语文教材为了覆盖各个时期各个地域的一些文学精粹,选取的课文往往都是一些文学大家的文章,甚至只是其中的一个节选,这样很难从局部中透析作者的情感和要表达的思想,对于作者所处的时期也不能有清晰的认知,在这种情况下,宏观角度的重构文本教学应运而生。

比如,我在讲解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的古诗《枫桥夜泊》时,并没有直接带着学生学习诗句,而是先对作者张继所处的时代背景进行了简要的解说,接着叙述了当时读书人在社会中所处的地位和扮演的角色,以及科举考试对于读书人的意义,然后才开始讲解诗词的创作背景。张继苦读多年,放榜之日与同窗好友共同去看榜,不曾想到同窗好友都榜上有名,只有他没有中举。带着这种落寞与失落之感,张继来到苏州欣赏美景散散心,以此排解心中的烦闷,这就诞生了《枫桥夜泊》这首诗。当学生了解了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后,对整首诗情感的把握就有了一个宏观的认知,很多诗词中隐含深意的部分皆一点就通,教学效果十分不错。

我们常说,“窥一斑而知全豹”,这其中蕴含着很深刻的哲学原理,但并不适用于文本所有的地方。一个作者的一篇文章的各个部分,或是多部作品间,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果武断地将其割裂开,只研究其中的一部分,多半不能得其精髓,悟其思想。

二、互文角度,构筑开放课堂

每个时期的文章,甚至跨越多个时期的文章,大都不是相互独立,彼此毫不相关的,通过对文章的对比,能更好地让学生理会课文的含义,了解作者的情感。因此,在教学中,当讲到某一篇文章时,大可不必只拘泥于对文章的讲解,或是对节选的复原,教师当放开思路,寻找对讲解课文有借鉴意义,或是与课文对比时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的文章,让学生学得更透彻。

比如,我在教学《望庐山瀑布》这首诗时,并没有孤立地对诗词进行讲解,而是在课堂中引入了另一首诗――苏轼的《题西林壁》。苏轼游览庐山时,被庐山那变化多姿的面貌所震撼,带着描述庐山的景色之秀丽,苏轼借景说理,期望读者在欣赏庐山之美的同时受到一些生活的启发。《望庐山瀑布》则是诗人李白对庐山瀑布的一种描述。李白生性豪迈,善用夸张手法,他将“一泻而下”的瀑布比作“九天落下的银河”,让读者的眼前立马呈现出一幅壮观的瀑布飞泻之图。这两首古诗都是描写庐山的,虽然把握的角度不同,但有相互借鉴的地方,我以两首诗作对此,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李白豪放豁达的人生态度,对诗词的理解也更加深刻了。

这种互文对比的文本重构,让语文课堂更开放,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也就上了一个台阶,从而感知到比课本更广阔的一片天空。

三、哲学角度,提高思想深度

新的课程标准下,语文教学的目标已不仅仅是要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以及培养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等能力,学生的思考的深度和广度方面亦被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学生在品鉴文章时,能够在思考人生、思考社会等方面有所提升。这就使得在语文教学时,纯粹的文学解析已赶不上课程改革的脚步。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还要从哲学的角度对文章做出一些解读,去感悟那些大家、文豪在文本中所要向我们传达的思想。

比如,我在讲解《卧薪尝胆》一课时,在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后,我借用文章的思想,将课文延伸到生活中,启迪学生思考,让学生在课文的学习中实现对人生意义的反思。逆境运转,绝境逢生,有时就在于再坚持一下的努力之中。处境可以影响人生,改变人生,但决定不了人生,只有人自己才是命运的主宰者。清朝小说家蒲松龄曾作α赞曰:“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这正是卧薪尝胆留给我们的最宝贵启示。

语文课本中文章的选取,都是经过教育专家深思熟虑的精选,大都具备颇为深厚的思想深度。教学时,从哲学的视角去剖析文章,必能有效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

(作者单位:江苏海安县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