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胸中一腔爱 笔端淋漓墨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胸中一腔爱 笔端淋漓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桥弯弯 月圆圆》是一部感人的大型无场次秦腔现代戏。剧中人吴大妈因婆媳矛盾离家出走,昏倒在三十六年前遗弃女儿的凤鸣桥头,被人救后送到医院,想不到救她的人正是她日思夜想的亲生女儿。当这个秘密被打开之后,生母怕影响女儿的美满生活而否认遗弃过女儿,养父怕分割自己对女儿的爱而煎熬,引出了千古不变的人性美的主题。故事感人至深,催人泪下,耐人寻味。

这部戏之所以令人感动,与作者对生活的挖掘是分不开的。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由于贫困等原因,迫不得已放弃对亲生子女抚养的情况在中国农村普遍存在,生活条件改变后,又出现了许多认亲的感人事迹。作者正是从那个年代走过来的,身边的诸多故事,成为创作的素材,这些材料经过作者的艺术加工,成为感人的艺术形象。显然,人们是被这似乎发生在自己身边,但又与自己身边的事不一样的故事所感动,这正是杜德义、杜喜凤、吴大妈等剧中人的艺术魅力。

我与本剧编剧张自胜认识近三十年了。早年在蒲城剧团,他创作过剧本《审鸡》。年逾“而立”,又到渭南师专进修,他在认真学好每门课的同时,又搜集王鼎的资料,十年后写出了轰动一时的《王鼎尸荐林则徐》。“知天命”之年,又去上海戏剧学院研修。可以说,戏就是他人生的全部,每一部戏都几乎倾注了他几十年的心血。

有这些执著的追求,有着一次次的创作实践的积累,有着真切要求表达思想感情的冲动,才使他萌生把生活中最简洁、最有情感的东西直接呈现给观众的愿望。用他的话说,就是想把所有节省下来的笔墨都用在人物身上。于是,作者选择了无场次的结构方式,让我们看到了一出完美地展示一个个人物心灵世界的好戏。以下是我看了这部戏的一些感受。

遵循有戏则长的原则。全方位塑造人物形象

以杜德义的戏为例,它就像一篇优美散文,写到痴迷处,越写越长,越写越出彩,杜德义的心灵之窗打开的越来越深入,作者也越写越起劲,这段戏大约占到全剧的四分之一。

在杜德义家,“人不寐,心难平,一夜徘徊对孤灯,忧思万千重”。当杜德义打开小木盒,取出半块方巾与吴大妈的半块方巾相对时,他想,如果喜凤母女相认,自己接受不了爱的分割,因此“只觉,心头掉了一块肉,牵着我的肠,连着我的肝”。如果把这一表白说成舞台上的现实空间的话,以下则完全展示了杜德义的心灵空间。

在最难的时候。却是他孤单一人,所以只能和老伴的亡灵对话――

咱凤儿的生母找到咧!

找到咧?

你说咱认……还是不认?

认,认了好哇!

好是好,可我……

担心凤儿飞了?

不不不。

那你担心啥?

说不清呀!

尘世上,再没有比母子分离更让人揪心的了!难道

你要把这个谜带到我这儿来?

这与其说是与老伴亡灵的对话,不如说是自己心灵深处两个“自我”的扣问,使整个舞台呈献出一种空灵之美,接着又回到现实空间。

唱:当初怜念将儿捡,

今日恋女为哪般……

类似这种舞台空间的灵活转换,表现了作者对传统表现手法的“刷新”,这种“刷新”是建立在尽可能多地选取戏剧元素,尽可能多地把笔墨用在人物身上,是对传统的一种挑战。

就像真实生活一样,儿子回来了,杜德义给儿子说了实情。原来杜德义把捡来的喜凤说成亲生,亲生儿子惠民说成捡来的,惠民便有一肚子憋在心里的委屈。在儿子原谅父亲之后,惠民问及喜凤的生母,杜德义又矛盾了:问惠民认不认,惠民说,“按说,咱一家几口和和美美。不认这个亲完全能行。”杜德义马上回答,“那咱就不认。”

杜德义在反复的情感煎熬中。做出了理性的抉择,表现出了中国农民心里的大爱。杜德义的戏多,就多写,包括后来说服喜凤,喜凤大段声泪俱下的“咏叹”,也是侧写杜德义的爱。杜德义是认亲的关键,有了以上杜德义情感上的三次高潮铺垫,才有了最后“认亲”高潮的壮阔。

关于杜德义这段戏的处理,按传统的写法,吴大妈和喜凤是认亲的主角,应重点写她们。但我认为,应人人有戏份,这也是对传统的反叛。

无场次的时空布局。令观众耳目一新

《桥弯弯月圆圆》除了舞台空间新颖,有戏则长等特点以外,不分场次,也节省了安排人物出场、下场等的过程笔墨,把节余的笔墨全用在写人物上,体现了渐进少而跳跃多的特点。

例如第一个过渡,喜凤雨中扶起满脸是血的吴大妈,呼救,无人应。灯暗,急救车的鸣笛由远而近。让观众如置生活真实中,又省去了许多交代。然后灯光渐亮,医院外科病房,头上包着纱布的吴大妈……又省去了人物下场、出场的安排,直接写吴大妈。

第二个过渡是交代吴大妈在医院的情况,吴大妈“含辛茹苦几十春,守寡将儿养成人。挣巴巴口里省来手里妫用花轿将媳妇迎进门,只盼着日子红火家和顺,谁料想老娘成了多余人。”这几句墨势淋漓的唱之后,交代自己死前还有一桩心事,就是想见早年遗弃的女儿。这段戏一结束,用蒙太奇的手法平行地过渡,灯光一暗,在场的所有人隐去。灯亮,吴有福家,院内。和传统的分场次相比,舞台上全剩人物的表演,全是观众的期待,这又是《桥弯弯月圆圆》给我们耳目一新的地方。

除了省去过渡的交代外,《桥弯弯月圆圆》还尽量省去一些合理过渡的说明,使剧情呈现跳跃性,更尊重了观众的审美需求。

如喜凤知道吴大妈是自己的生母一段戏,剧中处理得就很好。如果吴大妈还在屋里,戏将很难处理,但吴大妈要出走,喜凤就得问。吴大妈为什么出走?是不是听到人家父女的对话了……这些都一跳而过,前台灯暗之后,舞台深处可见吴大妈悄然远去的背影。

然后是伴唱,“盼相见,怕相见,话有万千却无言。人去去,情绵绵,只见背影在天边……”展示喜凤痛苦的沉思,又省去了许多过渡性说明。

关于最后的换肾问题

如果按传统的理论,戏为一人一事而设计。一人即吴大妈,一事即认亲。认亲完了,戏就该结束了。但《桥弯弯月圆圆》并没有因袭传统,哪儿有戏,就指向哪儿。既然还有展现人物心灵的余地,就应该充分展示。

要不要换肾一段,是人们议论最多的,但这一段里戏很多。首先是有福,如果妈丢了,找到后直接领回去,就太单薄了,有了换肾一事,“纵然天塌我扛起,绝不让妹妹扯进去”,有福的形象丰满了。“绝不连累儿和女”,吴大妈更可敬了。“花钱多少我愿意,为老人自当尽全力”,惠民也升华了。最担心最爱女儿的杜德义,看到非得女儿捐肾时,情急之下对大夫说,“你看喜凤还年轻,干脆捐我的”。为了女儿,他情愿牺牲自己,突显了杜德义身上千古不变的人性美。

这出戏传达给观众的是:生活在爱的大家庭里的喜凤,她传承着大爱之薪火。喜凤就像再生的凤凰,她让观众感慨生活的美的同时,也更加让人心疼、爱慕、尊重。

戏重在情,情贵在真。《桥弯弯月圆圆》是一出饱蘸情和爱的戏,剧中呈现的真、善、美将永远激荡在我们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