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动静结合”思想在中风病康复治疗中的运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中风是非常严重的健康问题,不仅死亡率高,而且生存的患者中多数留有不用程度的残疾。因此中风也成为高致残率的严重疾病,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而且困扰着每一个医务人员的治疗信心。本篇讨论的是“动静结合”思想的中医理论依据以及在临床康复中的具体运用。
关键词中风康复动静结合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对健康认识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养生康复的行列中来。然而,有不少患者和家属,甚至医生对康复存在着认识上的误区,如片面强调肢体训练而忽略其他方面的综合治疗,使患者不能完全康复,生活不能自理,甚至终日卧床。笔者以中风病为例,试述“动静结合”思想的中医理论依据以及在临床康复中的具体运用,以更好、更快的促进患者肢体、语言、心理的全面康复。
1、“动静结合”思想的理论依据
1.1动静结合属阴阳学说范畴祖国医学中阴阳理论认为“动”为阳,“静”为阴,“一阴一阳之谓道”。人体阴阳不和则导致疾病的发生,而疾病的治疗过程就是调整阴阳的过程。早在远古时代,先民们就通过劳逸结合、动静相宜,运用各种动态、静态疗法调整其阴阳的偏胜偏衰,以达到疗病养生的目的。中医认为,人们所追求的养生之道,以期阴平阳秘之法,即是顺应四时变化,适寒热,动静结合,静中有动,动中有静。诚如道家养生术讲求动静结合,动极生静,静极生动。吐故纳新的服气术、行术、道家按摩术等“动功”养生虽从外型上看不断地动,但精神活动却保持相对宁静,即所谓“动中有静”、“外动而内静”、“形动而神静”。清洁心灵的心斋术、存思术、内视术等“静功”养生则看似外形不动,精神也很宁静,但人体内的脏腑机能在定向的意念活动影响下,都在不停地调整运动,即“静中有动”、“外静而内动”、“形静而内神动”。
1.2动静结合是中医康复方法运用原则之一动静结合思想有确凿的中医理论依据,是中医康复方法运用原则之一。中医康复医疗中的动与静主要包括形体的动静和心神的动静两个方面,不仅注重形体功能的康复,而且强调精神康复。指出形体宜动,适度的形体运动可促进人体精气流通,气血运行,加快患者康复。心神宜静,静以养心、修性以保神,安心以全身,良好的精神面貌和生活习惯有助于疾病的康复,对预防疾病再发亦大有益处。不论是在形神康复,还是在疾病的整个康复治疗过程中,只强调动而忽略静,或只强调静而忽略动都是错误的。只有调神与养形相结合,针对不同的康复对象及疾病发展的不同阶段,采取以动为主或以静为主的康复方法,以动静结合为的原则,才能达到形与神俱,治疗疾病,养生长寿的目的。
2、康复医学多采用动静结合的综合治疗
目前各种疾病的康复治疗多采用中西医多种静态、动态治疗方法联合应用,被动刺激与主动功能训练并施,同时重视心理治疗,体现了动静结合这一重要思想。例如,著名骨科专家尚天裕教授将“动静结合”作为骨折治疗与康复中的主要指导原则,解决了骨折治疗乃至整个骨伤科治疗中固定与活动、“静”与“动”这对矛盾,更赋予了其丰富的辩证观。王锋等运用口服中药、中药药浴、体针灸疗、推拿足疗、运动训练等动静结合,依次连续应用治疗中风后遗症,取得一定效果,五联康复疗法明显优于单一的康复方法。
3、动静结合在中风康复医疗中的运用
3.1中风病的中医“动”、“静”辨证中医对中风病的辨治历史悠久,认为中风是由于阴阳失调,气血逆乱,上犯于脑所引起的一种病证。其病因以内伤积损为主,以情志过极、饮食不节、劳逸过度、气候变化为其诱因。病性多为本虚标实,上盛下虚。中风病发作后,病理结果随体内阴阳偏盛及正邪相争结果的不同,或表现为静卧不烦、舌淡、苔白、脉细、病证凝滞不解的“静”类证,或表现为面红、口干、舌红、苔黄、病证变化不定的“动”类证。治疗上以虚则补之,实则泻之为则,以动为主者,治之以静;以静为主者,治之以动。
3.2中风病治疗中的“动”“静”互用 中风发作后,根据其病类、病期及证候特征分别采用平肝熄风、育阴潜阳、清热化痰、通腑泻热、益气活血、醒脑开窍等法,结合针灸、理疗、按摩、康复训练等综合治疗,以利功能的恢复。在中风病的整个治疗过程中应始终贯彻动静结合的原则,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2.1动静结合,以静为主:中风病急性期的治疗应以静为主,以动为辅。由于发病早期病情变化多,患者活动过度易引起血压、心率等的变化,使病情加重。因此,应在患者生命体征较平稳,不影响抢救的前提下,根据辨证不同,给予正确合理的针灸、理疗等静态的、被动的刺激疗法为主要康复手段,可以防止或减轻骨骼、关节畸形、肌肉的废用性萎缩。由于患者瘫痪肢体无法自己运动,可由家属或患者用健侧肢体来协助患侧进行一些被动运动,随着病情逐渐趋于稳定,应及早让患者开始主动性的康复训练,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紧张度、活跃各系统器官生理功能、预防并发症和改善全身健康状况。
3.2.2劳逸结合,动静适度:中风恢复期及后遗症期康复训练要动静适度。进入恢复期的中风患者病情基本稳定,此时的康复训练着眼于患者功能的保存和恢复。在继续进行上述静态刺激疗法的同时,应循序渐进地开展患者形体的动态治疗对促进机体各项生理功能的恢复和正常进行,培养体力和良好的习惯有重要意义。对于长期卧床的患者,在病情稍缓解时,协助患者进行适当活动,例如要求患者每天坐椅子3次等,可预防卧床所造成的人体虚弱。有行走能力的患者可做一定强度的运动,逐渐加强活动强度,延长活动时间。同时要注意劳逸结合,任何体力活动都有引起疲劳的可能性。有些患者求好心切,锻炼过度容易造成肌肉骨骼等的受损,不利于功能的恢复。适当休息能有效地消除疲劳,保护体力,避免某些患者求好心切,锻炼过度,所造成的肌肉骨骼等的受损,损伤人体正气,甚至跌扑摔倒,不利于功能的恢复。适当休息能保护神经细胞,脑神经细胞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抑制作用之后,能更好的重新兴奋,促进中风患者神经系统的恢复。
3.2.3治形调神,动静互补:中风不仅导致患者生理残疾,而且对患者的心理状态产生影响。临床上在进行肢体动功康复的同时,亦不能忽视患者精神心理的静功修养。中风患者在早期意识恢复后常会出现情志变化,据报道,中风后心理障碍的发病率高达40%~50%。中医药治疗主要是从“肝”论治,配合心理疏导,及早介入专业的有针对性的心理康复治疗,建立治疗信心,培养早期自我肢体康复的主动性,起到心理、肢体康复的互补作用。良好的心态使患者更加积极地投入到机体各项功能的康复活动当中,而通过康复训练,肢体功能得到恢复,则更有利于增强患者治疗疾病的信心,二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通过合理选择心理量表对患者的心理特征、心理状态、心理障碍的性质和程度等进行全面评定,并采取有效的心理康复法,使患者保持良好的精神风貌及生活习惯,这不仅有助于原发病的治疗,加快康复进程,而且对预防中风再发,降低复发率能起到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