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习以为常与习“非”为“是”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习以为常与习“非”为“是”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最近参加了一个省级教研活动,观摩了若干节幼儿园集体教学展示课,在感叹教师的教学手段丰富多彩、课堂中多媒体画面美轮美奂的同时,不知为何心里却有种说不出的感受。不可否认的是,《 幼儿教育指导纲要试行 》(以下简称《 纲要 》)颁布10多年来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有了较大程度的更新,也具有了较为先进的教育观与儿童观。这次所展示的每一个教学活动都力图彰显“活动化、游戏化、趣味化”等特点,幼儿在活动中似乎玩得也是那么的开心与快乐,然而在某些教学活动的片刻,乃至一些教师精心设计的课堂话语中,我却强烈地捕捉到了一些与幼儿教育常识相违背的现象与问题。也许,这些现象与问题在某些教师的眼里看来根本不成问题,因为他们一直都是这样做的,从来就没有思考与追问过这样做到底是否合适,是否正确,从而导致长期的“习以为常”却是习“非”为“是”。

1.揠苗助长现象透视

幼儿园教育活动内容的组织应充分遵循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这是幼教人个个皆知的教育常识。教师在论文撰写、理论考试、说课等活动中,能把这个教育常识运用得非常自如,然而在教育实践中的情形又是如何的呢?

在小班体育活动《 小兔跳 》中,教师带领小班幼儿用正方形垫子练习双脚立定跳远的本领。当幼儿轻松跳过1块垫子后(距离约为32厘米),教师加大难度,让幼儿练习双脚跳过两块垫子。在大部分幼儿基本能跳过两块垫子后,教师继续鼓励幼儿探索,并用语言给予引导:“这次老师要考考小朋友了,看看谁有本领能跳过3块垫子。”实际情况是,只有极少数幼儿能勉强跳过3块垫子,然而教师并没有就此罢休,竟然提出了让小班幼儿跳4块垫子的要求。现场情况可想而知,幼儿根本就没有了跳跃的兴趣,爬的爬、追的追、滚的滚,比赛现场有些失控。

众所周知,每个年龄阶段幼儿的体育发展目标是不一样的。就双脚立定跳远而言,小班幼儿的标准是40 ~ 60厘米,中班幼儿的标准是跳距不少于50厘米,大班幼儿的标准是跳距不少于60厘米。本次活动中使用的垫子约为32厘米,也就是说能跳过两块垫子对部分小班幼儿来说已经是个挑战了。三四块垫子的距离,对于中大班幼儿来说也是有一定难度的,更何况是小班幼儿呢?

“我的手很小,请不要往上面放太多的东西。”这句话源自20世纪80年代美国曾评选的“儿童给成人的忠告”。如果无视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一味地给幼儿稚嫩的手中强行放入太多、太满的东西,幼儿的学习兴趣就会荡然无存。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中小学求多、求快的风气也逐渐渗入到了幼儿园。跨入某些幼儿园,你会看到幼儿忙碌学习的身影:学汉字的有之,学珠算的有之,学围棋的有之……教师、家长只满足于孩子眼前所取得的所谓的成绩,如会认几个字了,会算几条题目了,会下几盘棋了,等等,而从不关心孩子在其中是否过得开心与快乐。长此以往,孩子就会在成人的过分期待与厚爱中,变得急躁与功利起来,从而失去了成长的从容与优雅。

2.千人一面现象扫描

《 纲要 》明确指出:“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要尊重幼儿在发展水平、能力、经验、学习方式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因人施教,努力使每一个幼儿都能获得满足和成功。”因此,为了更好地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成长,在《 纲要 》理念的指导下,各地因地制宜地创生出了适合本地区、本园乃至本班幼儿的区域课程、园本课程以及班本课程,旨在用不同的课程满足不同幼儿的发展需要。然而理念就像飘荡在空中的浮云,我们每个人都可以仰望它们的光彩,但要把因人施教等的教育常识真正落实到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中,却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在大班音乐活动《 快乐的理发师 》中,教师先组织孩子观看了一段理发师给顾客按摩的有音乐伴奏的比较诙谐的视频,然后要求幼儿一边倾听音乐(音乐就是视频中的伴奏),一边模仿按摩的动作(教师在前面带领幼儿做动作)。在反复倾听音乐的过程中,幼儿的每一个动作都是模仿教师完成的,节奏舒缓的时候,幼儿都是用轻轻甩手臂的动作来表示;节奏跳跃的时候,幼儿都是用从下往上捶背的动作来表示,当个别幼儿用其他动作来表示的时候,教师会用眼神提醒或用语言暗示:你看看大家做得多么整齐啊,你也要和大家做得一样哟。诙谐幽默的音乐与整齐划一的动作,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与对比。幼儿在此活动中,只有模仿,没有个性化的创造与表达,更没有体验到自由创造的快乐。

其实,忽视幼儿在发展水平等方面差异的现象在我们的教育教学活动中非常普遍,如在学习《 8的加减 》活动中,教师给幼儿提供的操作材料是完全一样的,而不顾有些幼儿其实早已掌握了8的加减运算;在故事教学中,教师给幼儿提供的图片也是一模一样的,而没有给语言表达能力强的幼儿提供更为丰富的画面;在绘画教学中,幼儿画出来的苹果永远都是圆圆的,每种动物或植物的形象几乎都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正如李莎在 福建教育杂志社等所组织的第三届“小金星·海西杯”全国幼儿主题绘画大赛所表述的那样:“为什么郊游都是一家人骑自行车?为什么钓鱼都是一个男生和一个女生,各坐船的一头?为什么海底世界的主角永远都是海豚和美人鱼?”

既然百合和玫瑰可以散发出不一样的芳香,松树与杨柳可以有不一样的姿态,小狗和小猫可以有不一样的叫声,那么,为什么在幼儿园就不能让幼儿顺着天性自由地生长与表现呢?幼儿园本是个自由的天地,如果我们的绳索太多,要求过于统一与呆板,对每一个独特的生命缺乏应有的关照与提升,那么怎么可能培养出具有创造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未来一代呢?

3.游戏缺失现象管窥

1996年3月颁布的《 幼儿园工作规程 》中明确提出:“幼儿园的教育应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幼儿应该在游戏中生活、在游戏中学习、在游戏中成长,这是幼儿园教育区别于中小学教育的最为显著的特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旨在给予幼儿自由发展的权利,满足幼儿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从小就在一个宽松自如的环境中健康成长,从而有利于培养幼儿健全的人格品质,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但是要真正做到“以游戏为基本活动”,那就表明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中,除了有幼儿自发、自主的游戏,还要有教师组织的、幼儿喜欢的游戏。目前,在游戏活动的组织与实施方面,城市普遍好于农村,农村孩子游戏缺失现象比较严重。

长期以来,集体教学作为一种最为广泛的教学形式,它在班级管理、知识传授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因此,目前它仍然是大多数幼儿园,尤其是农村幼儿园最为主要的教学形式。走进一些农村幼儿园,除了吃饭、睡觉、盥洗等必要的生活环节外,你可以看到幼儿每天都要上2~3节课,其他时间基本是放羊式的游戏。而有组织的区域游戏、角色游戏等,在农村幼儿园中并不常见,只有在某些检查、评估时才会昙花一现。就是在集体教学活动中,农村幼儿教师的“教”的痕迹依然比较浓,游戏性、趣味性严重不足,例如在数学教学中,常常演化为“两段体”的教学模式,即教师讲解数学题目,然后幼儿操作;在语言教学活动中,常常是教师讲述、幼儿复述;在美术活动中,常常是教师讲解动作要领,幼儿反复练习,等等。

出现这样的情况,固然与农村幼儿园缺乏有利于支持幼儿游戏的环境与条件有关,也与农村幼儿教师的个人素养有关。“从血管里流出的都是血,从水管里流出的都是水。”如果农村幼儿教师的整体素养不提高,那么他们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这个教育常识的理解就只能停留在会说、会讲的层面,这在倡导教育公平的今天,对农村幼儿的发展来说是极不公平的。

游戏是每个儿童的权利,幼儿园应充分利用自然、家庭、学校和社区中的各种有利资源去充实、丰富幼儿园的游戏,让游戏伴随儿童的整个童年,使得孩子在生活中充满希望和欢乐,这样才能促使每个幼儿健康、快乐地成长。

在教育新理念层出不穷的当下,我们不仅要仰望星空,沿着改革的方向前行,我们更要脚踏实地,尊重、执守每一个像“尊重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因材施教、以游戏为基本活动”这样的教育常识。如果我们把每一个教育常识都真正落实到日常的教育教学行为中,那我们离智慧型教师就不远了。

(作者单位:如东县教育局教科室,江苏 如东,226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