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人生至理乃常理 读书明理或可疑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人生至理乃常理 读书明理或可疑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选入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读本的当代散文大家张中行的《汪大娘》一文,当代红学大家周汝昌先生曾予以盛赞:“我最赏者是《汪大娘》,此文可堪压卷……”但在笔者所接触的一些语文课堂上,师生在品读文本感悟人物汪大娘的形象和探究文章主旨的教学环节中,大家都几乎一致地得到如下结论:汪大娘是一个勤劳、正直、宽厚而善良的人,她的正直善良的内涵具体体现在,汪大娘是一个把该干的事就坚决干好,不该干的事就坚决不干的人。作者对汪大娘正直善良人性的赞美,表达了作者对底层劳动者闪光人性的颂扬。这样浅尝辄止地解读一篇经典的文本,使得该文似乎与其他一般写人记事的文章并无多少区别,阅读学习这一课,学生根本无法领略经典文本的深邃的思想魅力和“看似寻常却奇崛”的艺术魅力。

那么,作为当代散文大家张中行的压卷之作――《汪大娘》,它作为经典的魅力和价值究竟何在?我们不妨从文本出发,来细细地咀嚼品读。

一、 汪大娘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笔者以为,要准确解读文本,把握文本所写的汪大娘这个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就必须从文本的语言文字出发,引导学生在文本中反复出入,咬文嚼字,品味感悟,而不是简单地从问题出发,以问题的解决来代替学生对文本的细读。因此,阅读教学《汪大娘》,教师必须带领学生从文本的语言文字出发,一步步走近人物汪大娘,只有这样学生感悟的人物形象才是真实的、具体的、鲜活的,而不是一谈到底层的普通劳动者就是“勤劳、正直、宽厚而善良”这些贴在人物身上的符号或标签。

汪大娘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形象?我们不妨从文本的语言文字出发。比如,文章开头,作者对汪大娘身份的交代,对其性格特征的寥寥几笔的简单勾勒,我们知道汪大娘身份是故居李家一个管做饭的帮佣,是一个处于社会最底层的普通人,她的性格特征是朴实但不够精明,持重但不失温和,有一种居家妇女的勤劳和舍身精神,但作者在文中接着就说这一切都很平常,根本不稀奇,那么作者以为汪大娘不同寻常,稀奇就稀奇在她在几件事中的奇特表现。第一,稀奇在她身为外人却丝毫不见外,身为佣人却不自视低人一等,而是该自己管的事情总是自己做主,不容别人过多插手,更不惟主子眼色行事;第二,奇就奇在汪大娘凡事不管大小,不管轻重,都一律当做大事谨慎对待,郑重其事;第三,奇就奇在她遇事只顾别人,不顾自己,不管世道沧桑如何改变,也不管外界的诱惑和压力,她都始终坚信心中的“常理”――做人要善良,而且坚定不移,矢志不渝;第四,奇就奇在一个普通的下人汪大娘的离去却成为主子全家乃至全院人的一桩大事,让全院所有的人都恋恋不舍。

笔者以为,如果课堂上围绕这样的问题展开,让学生反复阅读品味文本中的句子,比如,“她主一家衣食住行的食政。食要怎样安排,仿佛指导原则不是主人夫妇的意愿,而是她心中的常理”和“她觉得她同样是家中的一员,食,她管,别人可以发表意见,可以共同商讨,但最后必须要由她做主”,我们就会发现汪大娘其实是一个个性鲜明的形象,她身为帮佣,却不把自己视为奴才,待人处世不是看别人的眼色脸色行事,而是始终信守心中“常理”的一个人,正是她的自尊自重、信守常理而又高度敬业,汪大娘也才赢得主人李家上下乃至全院人的尊敬。如此阅读和品味,学生获得的关于汪大娘的形象,就绝不是勤劳、正直、宽厚、善良这些简单的符号,而是一个个性非常鲜明的底层普通劳动者,是一个闪现着人性光芒的底层劳动者。

当然,如果再深入一步,作者表现汪大娘的不同寻常,受人尊敬,其实更想要表达的还有自己的思想,那就是一个人要想获得别人尊敬,关键自己首先要是一个非常自尊的人,就要像汪大娘一样,虽是帮佣却从不把自己看作是一个低人一等的佣人,把该做的事一定做好,该管的事一定管到底。凡事都依据心中的“常理”,做出判断,拒绝一切诱惑和压力,坚定不移,自始至终。只有这样才是一个具有善良人性的人。

二、 文中反复提到的“常理”究竟是怎样的理?

紧承上面讨论的问题,如果我们在课堂上,引导学生从文本中两次提到的汪大娘凡事只依她心中的“常理”出发,让学生思考汪大娘所说的“常理”具体是什么理,让学生反复出入文本,通过合作讨论让学生明白:汪大娘的所谓“常理”,就是当家过日子应该节约是“常理”,要想受人尊敬首先得自尊是“常理”,做人要善良是“常理”,待人要宽厚是“常理”,凡事要多顾别人少顾自己是“常理”。那么我们就会发现正是汪大娘这一切质朴无华的“常理”,却构成了我们全部人生至理。汪大娘这样一个来自社会最底层的劳动者恪守的“常理”,恰恰是我们社会每一个人都应该恪守的人生至理。探究至此,笔者以为文章的主旨也就豁然开朗。作者写汪大娘这样的普通人要表达的绝不仅仅是对底层劳动者的赞美,更是一个知识分子对自我的深刻解剖,是对人生根本道理的追问,所谓“人生至理乃常理”。诚如学者孙郁在《张中行别传》中评述的那样:“作者的笔墨看似平淡无奇,全写的小人物小事情,朴实的语言,平淡的细节,揭示的却是人生的大道理。”

如果在此基础上,教师能再引导学生进一步品读《汪大娘》的写作艺术,学生就能领悟到作者选材看似漫不经心,信手拈来,其实却是精心筹划,巧妙安排。真正可谓是“看似寻常最奇崛”,难怪红学大家周汝昌称赞其为压卷之作。

三、 作者文末提出“读书明理”的困惑究竟是怎样的“惑”?

理解了上面这些问题,应该说学生已基本读进了文本,能够初步领略到经典的魅力了。在此基础上,教者可再深入一步,适时补充交代作者张中行相关的背景资料,进行适度拓展延伸,引导学生继续探究下面的两个问题:

1. 文中作者为什么要说“我吃了比她多读几本书的亏,……心里叨念一句:‘汪大娘不识字,有福了!’”?

2. “常说的所谓读书明理,它的可信程度究竟有多大呢?”作者为什么会对一直确信的“读书明理”提出怀疑?

通过上面两个问题的探究,帮助学生进一步突破本节课学习的难点,进一步理解作者为什么会产生这种“读书明理或可疑”的困惑。让学生联系自己的读书与人生思考,作者的困惑其实是一个遭遇人生困顿的知识分子对人生根本问题深思产生的困惑,是对人生难题的深思和追问。

真实的人生其实困惑无所不在。面对着诸多人生的难题,正如作者在他的《顺生论》中所说:“我们的生命大概就是这么一回事,常常处于两歧之间,对于有些事情不能求甚解,但又必须相信自己的眼睛,选择一条路,向前走。”所以,作者写作《汪大娘》的目的,其实就是要唤醒更多的人,尤其是像作者这样曾经遭遇困顿的知识分子,能够像汪大娘一样,做人做事都能坚信自己心中的“常理”,选择一条路坚定不移向前走。探究至此,才可谓真正让学生触摸到了文本深邃的思想魅力,学生方可领会经典真正的魅力与价值。

作家王英琦在《表达苦难和超越苦难》(《语文学习》2009年第4期)一文中曾说:“作为作家,只有底层感、人民性是远远不够的。在大多数情况下,这种人道情感只表现为一种低级朴素的个人情感,只具备表达这种感情的情感能力,却无法在此前提下,洞穿所有人性的理性思辨力,进而启发人,把人不断引向更高存在。只有那些不仅具有人道情感,更具有宏观意义上天道情感的作家,才善于将人类的普遍苦难进行最典型最本质的破译……”如果用这段话给“《汪大娘》可堪压卷”作注解的话,我们是否可以这样理解,《汪大娘》之所以为经典,盖在于作者超出了对底层劳动人民正直善良人性赞美的人道情感,而是以一个作家的天道情感,在引领人们对人生本质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和追问,从而引导人们看清社会与人生的某些深层的东西,选择一条路坚定不移地向前走。

法国作家罗曼・罗兰曾经说过:“从来就没有人读书,只有人在书中读自己,发现自己或检查自己。”经典作品之所以生生不息,魅力永恒,皆因为它诠释了人类的共同情怀,不论它的时空距离与读者有多么遥远,读者读后都能够与作品产生强烈的共鸣。所以,对经典文学作品的教学,我们一定要注意从文本出发,引导学生从文本中读出我们学生自己,读出我们学生自己真切的人生感悟,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充分感悟到经典的思想魅力和艺术魅力。

至此,我们再回到《汪大娘》这课的教学,如果我们教师在课前能够深度研读文本,在课堂上能够紧紧抓住“汪大娘的‘常理’究竟是什么理?作者张中行的困惑究竟是什么‘惑’?”这样的问题展开,引导学生细读与探究,那么学生对文本经典价值的认识,对文本经典魅力的感受,一定就不再是平淡无奇,而是愈咀嚼愈有味道。虽然说新课程倡导对文本进行个性化的解读,同样的一篇文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在不同层面进行多样的个性化的解读,但不管怎样,文本的核心价值绝对不应该丢弃,失却文本核心价值的解读,一定是流于肤浅的解读,甚至是错误的解读。一堂让文本核心价值悄然从课堂流失的语文课,自然也不会是一堂有厚度的语文课。经典文本的阅读教学尤其如此。

(盐城市亭湖区教育局教研室;224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