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高职学院教育的内涵与学生的主要特点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高职学院教育的内涵与学生的主要特点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高职学院亦被称为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是实施高等职业教育教学工作的院校。在高职就读的学生被称为普通高等职业学校专科生,学制为三年,以职业教育为主,包含职业技能与职业知识两大类。高等职业教育与大学教育一样,都是时展的产物,是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反映,其自身有重要的内涵与特点。本文总结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历程,将高职学院的内涵定义为职业定位、专业定位、校企合作三方面,并总结出高职学生与本科学生的区别,为高职学院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因材施教”奠定理论基础。

关键词: 职业定位 专业定位 校企合作定位

高职教育和普通教育是我国教育的两个重要方面,它们相辅相成。高职教育是我国职业教育宏观体系中的最高层次,是培养高水平职业人才的重要方式,在对我国高职学院进行内涵分析之前,必须对其发展历程进行梳理,不同发展阶段所包含的重要内容构成了其不断发展的基本内涵。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可以分为三个发展阶段,分别为创立阶段、地位确立阶段及大发展阶段。[1]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最早起步阶段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高职学院的兴起是以我国经济建设与改革开放全面展开为时代背景的,改革开放引发技术设备的变革与更新、产业结构调整等,在我国沿海发达地区出现了对技术型人才的需求缺口,《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将职业教育发展战略上升到适应国家宏观经济结构转型需要的高度。

一、高职学院内涵分析

从上述对我国高职院校发展历程的简短述评来看,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微弱到强大的上升式发展过程,其内涵包括职业定位、专业定位、校企合作定位三个重要方面。

(一)职业定位:职业教育在我国具有重要的意义与存在价值,它与高等教育、基础教育及成人教育并称为我国的“四大教育”。指接受某种职业所必需的理论知识、实践技能等训练,有时亦被称为实业教育。我国职业教育是现代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由于社会分工和社会工种的日益细化,职业教育随之不断完善与拓展,已经形成了由技术教育、技能培训、就业教育等构成的职业教育体系,现代职业教育与传统职业教育相比,在教育内容与途径上更加注重实践。[2]职业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职业”与“教育”相结合,将学生的技能作为培养重点,注重挖掘学生的职业潜能,进而不断促进学生发展的社会化与个性化不断磨合与统一。

(二)专业定位: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动力在其满足市场需求的专业设置与定位上,可以说,专业定位清晰、专业设置思路明确是确保我国高职院校发展的坚实基础。2000年教育部目标颁布的《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明确规定了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基础,不断提升人才的应用性能力。由此可见,市场需求和社会发展需求决定了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而人才培养的关键在于专业定位是否得当。高职院校的专业定位的内容包括专业建设的重点、特点,人才培养的类型与规格等,[3]专业定位是学校发展的主线与创建特色示范的关键,决定了高职院校的发展方向与品牌创新。高职院校的专业品牌性比本科院校更有市场优势,高职院校的专业人才是检验其自身品牌战略实施状况的最好证明,每一个高职学生都是学校制造的“商品”,要将不同“材质”的学生塑造成为专业技能强、社会认可度高的人才必须注重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此外,还应不断加大高职院校与企业的合作力度,这就是其内涵中所涵盖的第三个要素,即校企合作定位。

(三)校企合作定位:高等职业学院的第三个重要法宝也是其内涵化建设的关键就是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定位,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历史进程是一个不断完善与企业合作的过程,高等职业教育中设置的各种专业都为满足我国第一、二、三产业与新兴产业的发展需求,高等职业教育培养出的人才最终是要推向市场,实现自身就业与创造价值的,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的教育者越发认识到这一点,逐步将人才的培养由简单的传授技能与知识转向以就业为导向的“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我国高职院校教育在劳动力素质提升、劳动力转移和再就业教育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定位是我国当前产业结构调整和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的客观反映,但是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方面尚有不足,在双方关系的界定上尚存一定的认识误区,企业与学校之间的合作过多地将目标放在为自身企业发展提供人力资源上,过多地注重利益,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则是将注意力放在解决由于资金问题而导致的自身实习场地与设备等不足的问题上,帮助学校提升学生就业率上,而非着眼于主动帮助企业发展。从这一点来看,学校与企业之间还需要进一步形成合作共识,端正合作目的,真正实现功能的相互补充、相互提升,在效用上实现相互发展,实现共赢。

二、新时期职业教育内涵新发展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经历了三大发展时期,其基本特点是沿着职业性这条主轴不断延伸、变化,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初期采用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相互结合的教育方式,以职业教育内容为主,坚持学历教育并重的方针,在学制上设置了两种学习方式,分别为长学制学习与短学制学习,并适当加入了“入厂锻炼”、技能性“实践操作”等实践环节。教育的本质决定教育必须帮助个体实现个人的发展,而这里的“发展”包含多种内容,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我国职业教育旨在培养受教育者的动手和实践能力,对于人的个人社会化和社会个体化教育相对薄弱。自步入新时期以来,高职教育日益关注学生的综合发展与素质提升,如2009年同志在湖北对职业院校考察时,指出新时期,职业教育的学生必须学会知识、学会技能;学会动脑、学会动手;学会生存,更要懂得做人。前教育部部长周济同志指出:“职业教育必须加强对受教育者的职业道德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4]这一论断将道德教育放在职业技能之前,也说明个人社会化的重要性,即本事再高,方向不对,也是无用的。“面向人的发展”这一目标是由高职院校自身管理对象的复杂性决定的,对于这一问题将在下文中进一步论述。高职院校在新时期除了教育方式上有所转变外,更要注重自身特色建设,综合来看,这里的“特色”有三层含义,即高职院校的层次特色(职业教育中的高层次性)、类型特色(与普通高等院校有所区别)、个性特色(自身生存与发展的根基是形成自身有力竞争优势的核心)。其中,个性特色更为重要,它包含校园文化、办学思想、人才培养模式、教学特色、服务管理特色、校企合作特色等多方面内容。新时期,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还呈现出以工学交替为核心的,以实现终身学习为目标的非连续性的往复式学习与教学模式。但是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其教育目标在于培养专业精、技能强、具有学历与技能资格证的复合型人才,高职院校学生除了要掌握与学习一般大学文化课程外,还必须具备法律常识、组织管理、公关等多种能力,这些课程往往作为选修课,被看做是次要的理论学习。但是实际来看,这些课堂所传授的各类知识与能力同样是职业人才在社会中必须具备的,这些知识应该同技能型的理论与实践一样重视,采用系统性教学方式,让其更显化,这是今后高职院校发展的重要走向。

三、高职学生的自身特点对职业院校教学的影响

高职教育的受教育者群体与本科高等普通院校的教育群体是有区别的,总体来看,首先,高职类学生与本科高等院校的学生相比其文化知识基础较差,我国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在社会上被称为大专生,是高考成绩达不到普通高校分数线的中专、职业高中或高中毕业生,现有一些高职院校也接收技校的“对口招生”,由于这一类学生群体文化基础较差,其学习文化知识的能力有限,学习经常遇到困难,对于学习懈怠。其次,这类群体往往会产生自卑心理,再加上社会普遍对高职学生认可度不高,其自身对高职院校和专业的认识往往也存在一定偏差,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加深他们的自卑感。最后,高职学生思想情况要远比普通大学生复杂,主要体现在其思想具有多边形、差异性、独立性,价值观多样化,由于其自身学习背景与知识素养相对较差,因此在面临价值选择时,许多学生往往会陷入焦虑,产生迷茫与困惑。虽然高职生有这些相对不足的一面,但是他们也有积极的一面,如自身思维较活跃、具备大学生群体爱表现、彰显自身才华的天性。在专业技能、动手实践方面高职高专学生往往具有很强的适应性。

参考文献:

[1]陈英杰.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史研究[M].中州古籍出版社,2007.

[2]李继坤.职业教育内涵探析[J].大学时代,2006(11).

[3]吴建桥.对高职院校专业定位和品牌战略的思考[J].2003(06).

[4]张莉.关于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特点与规律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