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张建伟:扎进历史里的“中国第一记者”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张建伟:扎进历史里的“中国第一记者”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张建伟(1956年― ),高级记者,著名编剧。

1982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1975年参加工作,历任天津人民广播电台编辑、记者,《中国青年报》编辑、驻天津记者站负责人、机动记者部主任、编委、副总编,高级记者。著有新闻文集:《第五代》、《命运备忘录》、《深呼吸》。他开创了“张建伟模式”,被称为“中国第一记者”。范长江新闻奖获得者。

1988年开始文学创作,1994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已出版报告文学:《中国院士》(合作)、《白货》、《黄与黑――中国知识分子的畸变》、《危情》、《狱火》、《开国第一刀》、《体验堕落》。历史文学:《张建伟历史报告・晚清篇》、《大清王朝的最后改革》、《袁世凯传》、《温故戊戌年》、《最后的神话》、《流放紫禁城》、《世纪晚钟》、《老中国之死》。电视剧本:《走向共和》、《朱元璋与沈万三》、《锦衣卫》、《努尔哈赤》、《天下普洱》、《杨贵妃秘史》、《走向共和》、《大秦帝国》(第二部)。话剧剧本:《万历十五年》(改编)、《上帝来到中国》等作品。“五个一”工程奖获得者。鲁迅文学奖获得者。

对上世纪末阅读感兴趣的读者,恐怕很少有人没有听说过张建伟这个名字,他的五卷本《张建伟历史报告・晚清篇》曾一度被很多读史爱好者视为“枕边书”。然而也许读者并不知道,这位记者出身的作家却一直在不停地转换自己的身份,并一次次创造辉煌:当记者,他成功开创中国新闻界深度报道的先河;搞明清研究,写出了名噪一时的《晚清历史报告》;做电视剧编剧,第一部作品《走向共和》就备受瞩目。

“张建伟模式”――这是1984年张建伟在天津写了一组《大学毕业生成材追踪记》的调查性新闻之后新闻界给出的一个说法。这组共八篇的稿子不但在当时的青年中引起了反响,新闻界也认为奠定了一种深度报道的基础。当然因为这种报道以前没人做过,也引来许多批评。直至1988年全国好新闻评奖才增加了“深度报道奖”。

谈到自己的报道掀起新闻界写深度、分析性报道的热潮,他认为:“当时新闻媒体刚刚起步,创新的机会很多,在题材、体裁上,能否写人性一面,都有很多可为之处。而当时的《中国青年报》,在这方面走在了前面。”

对记者来说尤其如此。他必须不断地超越自己,必须每篇报道都不同凡响,总有点新意让人震动、思索,甚至产生美感。他必须无视那由什么专家来评定的什么新闻奖,注意不要被它牵着走,从而丧失自己独特的风格。他必须拒绝一切诱惑,才会永远走在成功者的行列中。他的诱惑只来自一个方向,那就是读者。

张建伟说过:“新闻从来就不是案头把玩的文字游戏,它属于响亮的、沉重的那一份文字:它是不需要被小小的一己悲欢的那种感情点缀的。相反,也许在你一目十行之后,你就会发现那种属于时代的底蕴和属于未来的诗情。”也许正是因为他对新闻有着如此深刻的理解,才能一次次引起轰动,并获得中国记者最高奖―――范长江新闻奖。

张建伟不仅是中国“第一”记者,更是作家,学者。从1990年开始,他忽然对自己的写作做了一次调整性的“深呼吸”,一头扎进晚清历史的大海之中,这一下潜就是整整10年。等到他于新千年初再从“海”里露出脑袋时,作家出版社隆重出版了他的5卷本《张建伟历史报告・晚清篇》。当时民间读史还没有像现在这样如火如荼,张宏杰、当年明月等草根写史高手还都是中学生,张建伟的这些作品给历史爱好者带来的惊喜可想而知。评论家白烨认为,这套书注意文献引用、资料考证,同时注意引用不同看法的资料,既写出了自己眼中的晚清人物、事件,也写出了人物、事件的复杂性,让人耳目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