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行知行”:音乐表演专业实习模式的全视角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行知行”:音乐表演专业实习模式的全视角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知行并举”可以直接理解为“知行合一”。这个概念最初由明朝思想家王守仁提出。“知”,主要指的是人的道德意识和思想意念;“行” ,主要指认得道德践履和实际行动。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解释,理论为知,实践为行。

一、陶行知与“行知行”

在中国教育史上,将 “知行并举”阐释得最透彻的是教育家陶行知。陶行知原名陶文濬,由于受到王守仁 “知行合一”论的影响,给自己改名为“陶知行”,又通过对“知”与“行”的深入理解,43岁时再次改名为“陶行知”。造成陶先生再次改名的原因是他从教育学的角度深刻体会到,“从行到知”只是认识的第一阶段,而后再由知到行才是认识的更高阶段。这就是他的“行-知-行”理论。

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副会长胡晓风指出:“行知行的哲学思想,含括行而后知和知而再行的两个相联结的阶段,这才是完整的认识过程……也是教育过程必不可少的两个步骤。”行知行思想就是“认识从实践始,经过实践得到了理论的认识,还须再回到实践去。认识的能动作用不但表现于从感性的认识到理性的认识之能动的飞跃,更重要的还须表现于从理性的认识到革命的实践这一个飞跃” 。

二、对音乐表演专业教学中“行知行”的解读

1.音乐学与音乐表演的培养目标差异中体现的“行知行”

由于专业性质决定,音乐学的学生最终走上教师岗位,而音乐表演的学生从事表演实践的职业,表演专业最终付诸“行”显得尤为重要。所以,即便我们的学生都可能从技能练习开始对第一个“行”做出体验,最后要达到的目标却迥异,由此产生对音乐表演专业课程中“行知行”的难解。

2.专业技能训练与专业理论学习差异中体现的“行知行”

音乐学院的表演专业课程可以划归为分为两大类,一类为技能课,一类为理论课。虽然技能课貌似“行” 环节,理论课貌似“知” 环节,但从具体课程进行中可以看出无论是专业技能还是专业理论都存在“行知行”的完整过程。于是又产生出对音乐表演专业课程中的难解。对“行”的解读有前后两个不同释义:对第一个“行”的解读,“行”是对音乐作品的感性领悟,同时也是初级表演练习过程产生的问题情境;对第二个行的解读,“行”是感性模拟训练表演结合理性思考反思,也是对音乐作品的感知理解后体验践行。对“知”的解读亦分为两个层面,一个是对作品二度创作效果过程的探究,二个为感性领悟和理解演绎之间的联结过程。

三、“行知行”在音乐学院表演人才培养中的体现

1.已体现出的优势

首先,课程设置在理论和实践的配比合理科学,彰显特性。

(1)通过量化对比来展示。通过笔者对湖北省内多所学校的音乐表演专业课程设置进行调研总结,学生在一年级普修钢琴、声乐、器乐、舞蹈课程(表演专业通过专业课时的增加替代音乐学专业课程量),这些课程属于第一个“行”环节课程,理论课为视唱练耳与基础乐理。量化分析可以看出,在专业课程设置上,“行知”对比大约为0.67:0.33四年大学课程的初级阶段以“行”课程为主,能在高考考前训练的基础上更进一步触发学生的感性认识。

二三年级课程,理论课程层层深入。在三年级实行的专业主修制度下,理论课程的数量达到四年学习的高峰。三年级是学生最易于获得专业提高的时段,专业技术能力和理论理解能力均有大幅提升,在这时大量加紧理论课程的学习对于第二“行”环节的实现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第四年学生以实习和论文专业为主要学习内容,但最后阶段,我们仍然保留专业小课的教学,这一方面为音乐表演专业的学生提供了今后走上表演岗位的第一手“行”为资本。

因此,从课程设置的角度来看,音乐学院的表演专业课程紧抓“行知行”的理论线索,将教育理论作用于实践,体现出科学性的特点。

(2)“三分教学法”的提出与运用(精英教学、因材施教)。“三分教学法”是由黄冈师范学院音乐学院率先提出的特色性人才培养方式,获得省内多所学校的认同、借鉴。具方案是将学生分级、分类、分流进行培养。具体实施方式是:

分类——大一进校进行专业选课,从声钢器舞midi五个角度进行学生分类,在广泛学习的基础上,学生可以获得今后主专业方向的选择平台;

分级——进校之初,各教研室对学生程度进行摸底,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来分组教学,比如:电钢课每班按照程度分为两组、声乐课按按男女生和声音条件及程度具体分配小课教师等等。在不同的年级,同类课程所设的教学方式也相异。基本按照3、1、1、1的学生配比进行教学,体现年级之间的分级理念。

分流——这算是音乐表演专业的一大亮点和特点工程。借助不同学校的平台,我们专门设立黄梅戏表演特长班、视唱练耳表演特长班等,目的在于在主修课目以外,结合音乐发展市场提早在教学环节为今后的市场导向分流。

2.艺术实践课程的开设

艺术实践是音乐专业“行”环节的重点体现,开设的专门性的艺术实践课早在07年就被明确地编进人才培养计划。如果说,技能课中达到了行与知的初步结合的话,那么艺术实践课就是知与行的提升环节。对比省内其他院校音乐类专业,笔者认为黄冈师范学院音乐学院在知行并举的角度视角更高,做法更全面。

(1)音乐会考试制度。音乐会考试制度从大学三年级开始执行,这一方面给学生创造一个“行”为舞台,一方面疏通了知与行的障碍。在一二年级虽然学生有很多上台表演的机会,但一是群体性强,使得个性优势难以发挥,二是主动性强,这些机会很多是应一些专门的演出而设计的,上台的学生群体相对稳定,性格内向和专业能力较弱的学生很难参与。

音乐会考试制度给了所有的学生一个强制性的舞台,使得所有学生都必须将后一个“行”环节执行到位,获得应有的锻炼机会。

(2)专业大赛(专业歌手大赛、原创音乐大赛)。专业大赛虽然没有列入人才培养计划,但在音乐学院已经成为约定俗成的人才培养环节。各个方向的专业赛事已经全面的铺开。通过专业歌手大赛、原创音乐大赛、器乐大赛等的举办,学生、教师之间的交流趋向频繁,将知到行的高级阶段更加深化。

在这方面我们已经取得很好的成绩。近几年来,通过专业大赛的平台,学生和教师为院系和学校争得了大量的荣誉,在最近举行的全省教学技能竞赛上一举夺冠也是与平时的参赛训练密不可分的。

3.目前存在的不足

当然,虽然大多数学校一直依照知行并举的理念进行人才培养,但还有很多不尽如人意之处,笔者个人认为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如:某些教学过程中对“知” 环节的忽视;仅限于课堂教学的“行知行”应当扩大到田野采风和见习观摩的行知行;分散的教研室结构在某种程度上割裂了“行知行”的链接贯通;某些课程的考试方式对知与行的高级阶段的检验效果不明显。

四、“行知行”:音乐表演专业人才培养的全视角

要做到知行并举的两个层次要求,需要师生的配合努力、需要音乐专业学院领导班子的正确路线制定、更需要学校亦或更高的行政部门给予他们努力实施目标的方针政策和软硬件支持。有着专业个性和特殊性的音乐表演专业,在知行并举的基础上特别需要强调“行知行”的执行与回归。任何割裂这条人才培养链条的方式方法都不可能获得音乐表演专业人才培养的真正成功。提出“行知行”,并执行“行知行” 是从更高更宽的角度打造音乐专业人才,是音乐表演专业人才培养的全视角。

(黄冈师范学院教研项目编号:2010CI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