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厚”此“薄”彼教数学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厚”此“薄”彼教数学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数学是简约的,但文约义丰。教师既要善于把教材由薄变厚,做到勤打补丁增厚度和激活思维显深度,又要善于把教材由厚变薄,做到瞻前顾后减厚度和有效衔接减厚度。

【关键词】“厚”此“薄”彼 教材 有效教学

数学是简约的,一节课的数学内容有时在书上只是寥寥数语。数学又是丰厚的,它有着丰富的内涵,更需要精彩的设计和生动的形式。有效的数学教学既要追求整体上的简约,又要追求简约中的丰满。在数学教学中,教师既要善于做加法,又要善于做减法。在对教材和教学的“加加减减”处理中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乐。

一、跳出教材研教学,把简约的数学增厚

1.勤打补丁增厚度。

新教材的知识编排呈块状螺旋上升,跨度较大,跳跃性很强。因此,教师要仔细分析学生的特点,从学生的学习事实和学习舒适度出发,在理解和尊重教材的前提下对教材进行合理的处理和补充。适当给教材打打补丁可以让学生的学习更顺畅、更有效,也会使教师的教学更精彩。

2.激活思维显深度。

概念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中不可或缺的内容。是“悟”还是“给”?答案自然是前者。“方程的意义”看起来简单,读起来简洁。如果直接告诉学生方程的概念,再通过判断、选择等练习来巩固,学生也能掌握。但这样的学习过程久了必会导致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机械记忆。

【方程的意义】

(1)出示天平图引出算式:2×50=100,50+2x>180,

80

(2)请把这些算式分类,并说说分类的标准是什么。

(学生按照是否是等式分成两类:等式与不等式。)

(3)你能对等式再进行分类吗?想一想,分一分,说说你的分类标准。

(学生第二次分类,按照是否含有未知数再分成两类:方程与等式。)

(4)师:你知道什么是方程吗?

生1: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生2: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师:是呀,像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5)判断(课初听信息写的式子)哪些是方程,并说说为什么。

(6)你能举出几个方程吗?

通过两次分类,我一次次激活学生的数学思维,最后顺理成章地归纳出了方程的意义: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教学过程流畅自然,概念悟出水到渠成。

二、钻进教材研教学,把厚重的教材变薄

认知心理学认为:学习的过程就是同化或顺应的过程。当学生发现需要学习的知识看起来似曾相识时,亲切感会油然而生。因此,教师要善于运用这个“亲切度”,使之转化为学生积极学习的动力和信心。

1.瞻前顾后减厚度。

很喜欢这样一句话――书是越读越薄的,也常以这句话与学生共勉。每一学期拿到数学新教材,我都会和学生一起研读教材《编者的话》和《目录》,让学生根据目录所列的标题联系旧知猜想新知。五年来,这样“读数学”的形式是每学期开学时课堂上不可或缺的风景。四年级下学期初读目录后,学生争先恐后地说出自己的发现:

“老师,我发现‘位置与方向’这个单元已经出现好几次了,先是认识上下、前后、左右,然后是东南西北等方位,这学期会学什么呢?”有学生发出疑问。

“我知道,这学期的‘位置与方向’是结合角的度数来研究方向,上学期学习角的度量时老师好像说过的。”这是班上“数学小博士”的声音,因为喜欢数学,他不放过课堂上每一个他感兴趣的信息。

“今年也有‘观察物体’,二年级时也学过的……”

结合目录瞻前顾后,学生就有了一个快乐的开始:哈哈,很多知识以前都学过,只有“简易方程”是新内容。

“你确定解方程是全新的内容吗?”我追问:“( )+4=9,( )里填几?”

“5!”全班异口同声。“这么简单的问题还要问,一年级就会了。”几个学生忍不住说道。

“这就可以看作方程啊!”我补充道。

“什么?方程就这么简单?”“嗯!”我猛然刹住话题:“只要你学习时认真仔细、积极动脑,你会收获更多的自信哦!”

我看到,上学期期末成绩不够理想的小玲和小东眼睛里露出了惊喜。在学生眼中,厚厚的数学书被压缩成了薄薄的一片。

知识不是独立存在于课本中的,而是成体系存在的。因此,教师要熟悉小学六年的数学教材,全面掌握教材特点,挖掘教学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领会教学内容的实质。

2.有效衔接减厚度。

一些序列课的教学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前一块知识在上一个学期或一年前出现过,这么长的时间过去了,学生先前掌握的知识遗留在脑中的还有多少?要不要在新授课前对以前所学的内容作必要的复习?还是顺着教材的编排直接导入新知教学?我认为,教师要正确定位学习内容,根据学习的特点和班级学生的具体情况,找准一个衔接点,从而顺理成章地完成承上启下的过渡。这个衔接点,可以是一个情境、一组习题,也可以是几个简单的问题。例如,《小数的意义》导入环节,既要考虑到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小数,还要了解学生对小数的认识程度,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

(1)复习:0.1可以表示什么?选择所需要的材料涂一涂。

(2)反馈:

(图1) (图2) (图3)

生1(图1):我表示的是0.1元。

生2(图2):我表示的是0.1元。

生3(图3):我表示的也是0.1元。

师:为什么正方形上的一块、长方形上的一块、线段上的一段都可以表示0.1元?

得出:只要把它们看成1元,平均分成10份,其中的1份就可以表示0.1元。

生4(图1):我表示的是0.1米。

师:与刚才的单位不同,这个为什么也能表示0.1米?能表示0.1吨吗?还能表示什么?……

小结:只要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10份,其中的一份就可以用0.1来表示。

这是一个沟通“小数的初步认识”与“小数的意义”的衔接点。这个衔接点是一组材料,通过操作与剖析这组材料,有变式又有对比,唤醒了学生对小数“0.1”的已有认知。通过追问,学生对0.1的本质有了深刻的认识:只要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10份,其中的一份就可以用0.1来表示。然后从0.1引到0.2等其他一位小数就自然而然了,对“小数的意义”的理解也自然能得到巩固和提升。找准衔接点,合理过渡可以使新旧知识衔接自然,使每个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最近发展区”,是成功教学的一个有效途径。

(作者单位:浙江省富阳市富春第四小学,浙江省富阳市富春第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