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是表率更是担当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是表率更是担当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鉴于广东的成功经验,中国环境监测总站计划将广东区域空气质量监测网络的关键技术与管理模式在全国范围推广应用。广东环境监测为空气质量新标准在全国的实施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PM2.5,无疑是2012年以来最“火”的热词之一。

轻击鼠标,一目了然看到各地环境质量数据时,你可知道,有一群人却为之默默无闻地坚守和孜孜不懈地追求——

早春三月,灰霾渐起之际,他们义无反顾地将PM2.5等数据公之于众,珠三角因此成为国内率先实施空气质量新标准的城市群。此时仅在环境保护部公布空气环境质量新标准七天后。速度之快,令人感奋!

从此,珠三角各城市站点空气质量的实时监测数据,源源不断地为公众知晓。在他们的精心维护下,系统运行良好,全年没有出现一天漏报,没有发生一起事故。效果之好,让人赞叹!

铁肩担道义,冲锋走在前

当广大人民群众有新的需要时,当环保中心工作有新的要求时,这支英雄的监测队伍再次冲锋到一线……

2012年3月8日,这是中国环境监测史上一个值得铭记的日子。当天,广东省环境保护厅举行新闻会,正式宣布珠三角9市1区共17个环境监测站点,按照空气质量新标准,统一向社会PM2.5等新指标。

这也是中国环境信息公开史上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日子。在国家规定的期限尚未到来之际,是否要顶住压力,将并不“好看”的数据公之于众?公布之后,又能否保证系统运行稳定,不出差错?

“群众的期盼是环保工作努力的目标,群众的要求是环保工作前进的动力。率先发展的广东在环保也要先行先试!”

面对种种压力,在诸多猜疑和揣测中,广东省环境保护厅厅长李清毅然做出了选择。

要想成为第一个“吃螃蟹”者,除了要有为民施政的担当和锐意进取的勇气外,还需能“揽下瓷器活”的过硬本领!这份最大的考验,无疑落在被称作环保“耳目”的监测人身上。

“行!”望着厅长期盼的眼神,广东省环境监测中心主任吕小明率领他的团队给出了坚定的回答。

这份信心和定力,来自十几年来未雨绸缪的积极探索。尤其是自2006年起,广东省环境保护厅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中国环科院等著名科研单位合作开展区域大气复合污染综合防治技术研究,建立了珠江三角洲区域大气复合污染立体监测网络,先人一步,在珠三角地区开展包括PM2.5和臭氧等在内的空气质量新指标的监测与研究。

这份信心和定力,更源自多年来历经风雨的不懈锤炼。从2005北江镉污染应急处置到2010年茂名“9·21”次生环境灾害处理,只要一声令下,广东省环境监测中心的监测人员总是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并坚守到最后一个离开。在艰难复杂的环境下,广大环境监测人员总能有条不紊、高效有序地开展工作。

今天,当广大人民群众有新的需要时,当环保中心工作有新的要求时,这支英雄的监测队伍再次冲锋到一线!

一次次检查,细之又细;一轮轮演习,慎之又慎……为确保首次万无一失,工作人员进行了周密而细致的准备。

3月6日上午10时,李清厅长以及分管领导王子葵副书记,再一次亲临现场指导。

7日晚23时,工作人员对监测、等各个环节,进行了最后一次调试。

8日上午9时,新闻会按时召开。在数十名中外媒体记者见证下,公众点击广东环境保护公众网站,便能一目了然地获悉珠三角各地空气质量新指标。

三个月后,6月4日,珠三角空气质量监测网站点由17个增至62个。广东提前半年超额完成了国家下达的2012年空气质量监测与任务。

社会各界对“珠三角城市群率先公布PM2.5”给予极高评价。由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与公众环境研究中心联合的第二期国内城市空气质量信息公开指数评价结果显示,“广东珠三角城市环境信息公开成绩卓越,前七位中占据6席,为全国树立标杆。”

妙手夺天工,奉献在岗位

像呵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每一个仪器,像珍惜自己的名声一样追求每一个数据的质量……

开弓没有回头箭。“率先”的荣誉固然令人骄傲,但如何拿下“运行第一”、“质量第一”的牌子,才是关键,更是广东省环境监测人心中的更高追求。

“这些仪器就像人一样,有灵性,你对他们好,他们才听话!”在监测中心大气科周炎眼里,那些冷冰冰的仪器却如同自己的孩子一样可爱。可是,4年前才从大学硕士毕业只有27岁的她,还是一位大姑娘。

周炎告诉记者,这份爱最初是来自对贵重设备的珍惜。“不少设备都是十几万元甚至几十万元,一些零件部位也要数千元。如果因为错误使用损坏了,多可惜。”到了后来,这份爱逐渐成为一种习惯、一种本能。“因为现在监测都是自动监测,仪器质量成为监测好坏的关键。一些单位老是反映仪器容易出毛病,那是平日对它们关心不够。”

从此,每天周炎上班的第一件事和下班前最后一项任务,就是检查仪器运行情况和电源、空调工作状况。如果有时忘了检查,回到宿舍的她总要重返单位检查后才放心。虽然子站部分设备的运行维护由运维商负责,但每次检查维修时,她都会亲自参与,以便更多地了解和关心自己的“孩子”。在她的呵护下,一年来,这些“孩子”们快乐地工作着,确保了系统正常运行和数据质量,牢牢把住源头第一关。

标准传递,是确保数据质量的另一个源头环节。用更精密的标准设备或标样定期对子站的监测仪器进行量值传递,是数据是否准确并具有良好溯源性的根本保障。“形象点说,类似称重时,首先要确保称砣是标准的。”具体负责质量保证工作的袁鸾说。

在质量保证实验室的标气间,记者见到,大大小小的标气瓶,贴好标签,分门别类地摆置在室内。为确保数据质量,广东省环境监测中心统一为省内各市监测站的部分主要站点免费提供统一传递过的标气。一批标气的量值传递工作常常涉及到好几十个钢瓶气,钢瓶的搬运和安装都是体力活,这对于袁鸾来说,还是有不小的难度,有时需要找男同事帮忙才能完成。

为保证监测数据的准确性,袁鸾每年还要对一些主要站点进行准确度审核。这项工作需要把用于考核的众多仪器设备、标样和各种工具带到子站现场去进行安装、调试、比对、计算,所有子站这样跑完一圈需要一两个月。“虽然有些累,但这是必需的,可以提高各地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比性。”

当仪器合格、标样合格后,保障操作规范就成为确保数据质量的关键。经过几年实践探索总结,按照国家标准,结合实际,广东省环境监测中心制定了《粤港珠江三角洲区域空气监控网络QA/QC标准操作程序》,从站点选址、仪器运行维护、质量保证到数据分析,都做出了明确又具体的规定。

监测数据来源在基层,质量把关重点也在基层。对于大气监测科科长区宇波来说,除了严格要求本室11人外,他更关心的是基层各市操作人员的水平。“须全省一盘棋,统筹考虑,齐头并进!”为此,广东省环境监测中心创新形式,分期分片,组织了三期培训班,为全省200多名监测人员开展实操培训讲座,极大地提高了基层人员操作水平。2012年6月4日,又举办了广东省大气环境新标准“大竞赛”,极大地提高了环境监测人员的基础理论知识水平,在广东环境监测系统掀起学习环境新标准知识的热潮。

与过去相比,按照新标准的空气质量数据由过去的每天291个增加到现在的每天10416个;而且现在是即时,每小时都要滚动更新数据,极大地增加了工作量。

张莹是这个团队里的另一位“巾帼英雄”,而且还是一位怀孕8个月的“准妈妈”。“每天我们都要查看和接收62个站点传上来的数据。一次就是几百个,一天下来就有上万个,密密麻麻,时间长了,眼睛很累。”

然而,枯燥的数据却容不得半点疏忽。也许女人的心思更细致,偶尔的“不明显错误”数据也难以逃过她们的“火眼金睛”。有一次,由于磨碟沙子站的空调机发生故障,站房温度一下子升高到30多摄氏度,导致监测仪器运转不正常,测得的数据异常偏高,还飘忽不定。这个情况很快就被张莹等人发现,她们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对仪器进行调试,并修复站房环境,确保了数据的准确有效。这样的细致工作即使节假日也不能“缺席”。中心制定制度,安排人员节假日坚持值班,确保每一个上网“面对公众”的数据,都是原原本本的客观数据!

绿色代表优、黄色代表良、橙色代表轻度污染……,打开广东环境保护公众网首页,进入“珠三角区域空气质量状况”专栏,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各地空气质量状况。只要轻轻点击某个站点,便能具体看到该站点六项指标最近1小时和最近24小时均值。

也许公众关心的是便捷、美观的前台,然而确保整个系统运行快捷、稳定的后台软件,则是业内人关注的焦点。谁能想到,珠三角空气质量系统后台软件幕后“推手”之一,竟是一名视力严重障碍、近乎失明的人;白天正常运行的网络,却有时在夜深人静的时候进行维护调试。

师建中,广东省环境监测中心大气科高级工程师,对自动化工作有着痴迷般的热爱和近乎“鬼才”的技能。十年前,虽然他的视力严重退化至0.1,但仍奋斗在一线。这些年来,他努力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积极参与粤港珠三角空气自动监测网设计工作并取得多项成绩。

针对运行实际发生的问题,为了让整个系统运行更稳定、更优化,后台部分程序有时必须重新设计。“因为白天公众都在看着网站,所以设计更改必须安排在晚上。不过,这也没关系,我就是一个喜欢在黑暗中行走的人。”

功夫不负有心人。珠三角空气质量自动监测及系统良好的性能得到了同行的好评,广东省环境监测中心的工作更是得到国家的肯定。中国环境监测总站还将广东区域空气质量监测网络的关键技术与管理模式在全国范围推广应用。2012年,全国首批74个城市496个监测子站,参照广东模式,开展了实时联网和空气质量实况。2013年广东将继续协助完成第二批264个城市940个站点的实时联网与,为新标准在全国的实施作出应有的贡献。

与此同时,先行一步的广东再出发。所有地级以上城市在2013年10月前都要PM2.5等7项指标实时监测数据,这较原计划提前一年、较国家要求提前了两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