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汪建伟:点亮时间的仪式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2012年12月31日23点59分,在中华世纪坛南广场拥挤的人群高喊迎新倒数后,汇聚着所有能量和祝福的艺术装置“北京之光”瞬间点亮,这道位于天安门正西7公里处的光柱直达云霄,好像在这一刻,所有为这道光所着迷的人们都成为了一个“共同体”,正如艺术家汪建伟所说――这是一场“时间的仪式”。
公共艺术装置“北京之光”是艺术家汪建伟专门为由北京歌华文化中心、央广都市(北京)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华视传媒集团有限公司、中华世纪坛管理中心承办的“2013北京之光迎新倒计时活动”所创作的作品。谈及作品的创作理念时,汪建伟开始滔滔不绝地向记者介绍起来,“我没有终止我持续关注的问题,从2001年个展《黄灯》开始,我对时间的概念就很感兴趣,时间不止是个记事,每个个体都有自己的时间经验。”汪建伟认为真正的新隐藏在时间里,他也一直将这个概念作为自己创作的着眼点。他认为当代艺术特质并不是神秘的,而应该是唯物的,也是所有人都能贴近它的,正如“北京之光”所带来的感知――“大家可以共享今天的时间”一样。
汪建伟对于艺术创作的材料和媒介都有深刻的认识,他从不自称“新媒体艺术家”,而更多地以多种媒介艺术家自居,因为他认为媒介不该有新旧之分,过于强调“媒体”,艺术就不在了。“艺术家所有的思考都应该分配到所有的劳动、材料和艺术实践中。”汪建伟继续讲到作品“北京之光”的结构道:“这个作品不是一个圆,而是两个各三层的弧的连续,意味着既可以形成一个实体,又不封闭。如果你看到的是一个完美的圆,这就是时间的死亡。因为你没有让以往人们的经验更新、活动。”汪建伟始终认为艺术的当代性体现在艺术作品自身的结构、尺寸、材料上,“每个LED灯管最后设置为3cm的宽度而不是5cm,每平米100个LED而不是85个,结构是三层而非两层,每个尺寸间的排列是20、15、10cm,这些数据都是在通过材料说话,而不是附着给作品本身更多的意义,我们要限制‘其他’。”
“这件作品放在纽约或者世界上的任何地方也都是当代艺术品,不是只有在中国、在北京才是当代艺术品。因为我们要注意观念、材料必须具有当代性。”正因为对材料有着近乎苛刻的要求,汪建伟在最终完成作品前,不断在工作室、桥梁加工厂、LED加工厂三个地方进行材料和尺寸的调试,“每个地方都会出现新的问题,都要不断地协调。”汪建伟告诉记者,所有的材料媒介都不被他排除在外,艺术家不该把自己限制在某个材料属性上。“材料对我来讲时时刻刻都是挑战,现在也一样。每根4米3的管子,在7级风下,它的偏正度要经过反复试验。”在保证材质的基础上,汪建伟还需要考虑作品的结构,比如白天灯不亮,装置整个是纯粹钢的架构,那么首先要足以撑起作品的概念,而不能看起来好似一个 “菜篮子”;而晚上突然所有的LED灯以一种方式亮起,那么这个钢材料又不能防止作品成为灯光装置。
“北京之光”最后要形成装置作品,而非装饰品,所以整件作品的300多个变压器,所有的线、螺丝都是作品的一部分,“的部分都是艺术品。”汪建伟不断强调着这点。在如今知识整合的情况下,当代艺术该如何“生产”?当代艺术的位置在哪?这是当代艺术家需要考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