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孵化”与教育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孵化”与教育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参观京城中关村创新一条街上的“孵化器”公司,很震撼,多感慨,有启迪。

数千平方空旷的大屋子,被隔成数百个既独立又相连的空间,或便于独坐静思,或便于交流互动,也或便于团队的专题研讨;成百上千的青年人――主要是来自国内外名校的博士,带着创造的欲望、想法和点子的“才子”,在这里发呆做梦,骋思“空想”,并终于有一天思有绪,梦成真。

公司的主人告诉我,这就是“孵化器”。我奇怪,孵化器?孵化?这跟“孵化”又有什么关系呢?

“孵化”之义,应是指动物之孕育生命。最为典型也最为常见的,当属母鸡之孵小鸡:数十个鸡蛋,在虔诚的母鸡妈妈多少天如一日“静坐”其上――主要是供给稳定热量和安全卫护――的坚持下,终于有朝一日迎来了小鸡们悄悄争先恐后的破壳而出。幼时见到这样的场景,总感到异常神奇和神秘。

“浮”坐其上,谓之“孵”;化育而出,是为“化”。仔细探究孵化这一“催动”生命成长的过程,意义十分重大。孵化,原来是通过一定的必要的资源、环境和条件的供给,激活混沌状态的生命源,并使之发育、生长,最终正常、健康地持续发展。分析其过程,会发现其间有很多道理可说。首先,孵化所以能够实现和成功,应该是基于被孵化源本身具有的生命的“潜质”。比如说,鸡蛋,就应该是鸡蛋,它本身内涵有“鸡”的生命元素,鸡的生命基因。也就是说,鸡蛋内鸡的因子,是天生的,与生俱来的,不是“孵化”的母鸡外加给它的。母鸡孵化之所以成功,其主要原因就在于此。假如拿来一块泥土、一块石头,任母鸡如何端坐其上,怎样耐得寂寞,不惜旷日持久,也终不可以有雏鸡破壳而出。其次,母鸡之孵化,仅仅是孵化,孵化主要是一种外在力量的支持、帮助,也就是说,母鸡用自己的身体主要是羽翼轻轻覆盖鸡蛋之上,从来都是小心翼翼,生怕稍有不慎,坐坏压扁了鸡蛋。在整个孵化过程中,母鸡从来不急不躁,不紧不慢,从不会用自己的爪子抓破蛋壳,往鸡蛋里注入什么,也不会用力将雏鸡生拉硬拽出来。再次,关键是“化”。外在之功终于内化而为雏鸡之力,蛋壳之破,鸡雏之出壳,与包括母鸡在内的任何显性的外力都没有关系,主要是鸡雏生长、强大、撑破顶开的结果。所以,数十个鸡蛋中,其小鸡出壳的时间、速度、机会全是随缘的,随心所欲的,永远也不可能做到按照规定整齐划一着出来的。

不会往鸡蛋里“注射”和“添加”鸡的因子,也不会迫不及待地击破蛋壳,只是放任鸡雏茁壮地任性地生长,随意地出来,这可能是任何具有孵化功能的母鸡都具有的“本能”和本分。

如此说来,用“孵化”描述高校和包括中关村创新一条街的那一类专事给杰出人才之脱颖而出提供资源和保障条件的“公司”,真是再贴切恰当不过了。这样的“公司”,与彻头彻尾的追逐利益并力求利益最大化的经营公司,还是有着很大的区别的。

由此联想到我们今天的学校教育

一个学生到学校来接受教育,我们都明白,目的是顺利地实现社会人的转化:学会生存,学会生活,最高的境界是实现个性和创新能力的成长。现在我们要探究的是,任何一个学生进入学校时,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是不是一张白纸?可能从某种知识的层面上讲,他着实是有空白,但必须承认,他首先是一个人,而且是一个已经具备了一定经历、生活、常识的人,并且从脑科学研究的实证和大量的案例来看,即便是我们所言的“个性”和“创造性”也早已成为其生命的基因的一部分。很多的研究表明,创造是一种潜能,只有等到一定的条件成熟,此种创造力便会自然而然的生长和壮大起来,实现生命应有的价值。

就此而言,一个哪怕是刚刚走进幼儿园的幼儿或者走进小学校的小学生,他也是一个完完整整的人,一个内隐了生命创造潜能的生命个体,就好像一只完美无缺的内含有鸡的生命基因的鸡蛋。

这样,我们是不是可以说,学校教育与“孵化”没有多少不同,学校教育就是一种“孵化”呢?

假如我们认同这样的判断,那我们对学校教育,对我们现实的教育教学行为,是否可以有些新的理解和主张呢?比如“不能输在起跑线上”,比如“统一的测试,统一的要求和规定”,比如逼迫着孩子赶命地学这学那,比如有意无意地引导孩子不断与他人攀比等。

果真如此,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孩子的成长,以及涉事的一干军民各色人等,是不是可以“安静”一些呢?我们国人的整个幸福指数是不是会一下子提高许多呢?

(作者系江苏省教师培训中心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