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佛国遗韵尼泊尔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佛国遗韵尼泊尔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尼泊尔,以众多的高山闻名于世,引得世界各国登山家、旅行家、摄影家纷至沓来。同时,这里还是“神比人多、庙比屋多”的国度,谜一般的宗教文化、悠久的历史、虔诚祈祷的众生连同那印制精美的建筑雕塑及人文风俗图画,勾勒出一个众生平等的极乐世界。

独有或共有全世界最高的14座海拔超过8000米的高峰中的8座。即:珠穆朗玛峰、干城章嘉峰、洛子峰、马卡鲁峰、卓奥友峰、道拉吉利峰、马纳斯鲁峰和安纳普尔那峰。其中,珠穆朗玛蜂的南坡也在尼泊尔。

古远苍茫的尼泊尔本不是一个十分起眼的去处,只因有了世界遗产圣地,才使得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国度蜚声东土,驰名当世。这个桑烟弥漫的国度,人口只有2700万,却有3300万位神祗,印度教寺庙比比皆是。难怪有人这样形容,“挂满彩旗的寺庙之城,总有击透心灵的诵钵之音……”

绝世独立的世界遗产

无论是文化遗产还是自然遗产,评判标准中都会有一个核心词“OUV”,它是英文Outsanding Univesal Vslue的缩写,意思是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由于世界各国历史和文化的差异,要让全世界的人都认同具有“突出普遍价值”很不容易,因此申报自然遗产的难度让世界各国望而却步。与自然遗产相比,文化遗产的申报相对容易些。文化遗产存在文化差异,不好量化,因此留有一定的主客评判空间,而自然遗产更强调客观性。目前,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的观点是,全世界最精华的自然遗产都己经纳入名录,这意味着未来的世界自然遗产审核将更加苛刻。

尼泊尔东西长885公里,南北宽大约145至248公里,国土总面积147181平方公里。在这个有着悠久文明历史的国度,受到世界遗产委员会的格外垂青,先后把杜巴广场、帕苏帕提纳神庙(又称烧尸庙)、苏瓦扬布拿寺(又称猴庙)、博达大佛塔、昌古纳拉杨神庙、萨迦玛塔和奇特旺两处国家公园等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名录。毋庸置疑,尼泊尔所有的世界遗产都很美,是全世界公认的。

众神的家园

在中国留学、通晓中文的思明是我们此行的全程向导兼翻译。依照他的建议,我们在这个陌生国度的第一站选择了尼泊尔地标性建筑、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苏瓦扬布拿寺。被称为“四眼天神庙”的苏瓦扬布拿寺,因周围聚集着许多前来觅食的野生猴群,又被称为“猴庙”。寺庙巧妙地依山而建,上承白云朵朵,下揽加德满都谷地,展示出教派的地位和佛法的尊严,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据说2000多年前印度孔雀王朝的阿育王也曾拜访此地。

据尼泊尔史书记载,加德满都是一座拥有1000多年历史的古老城市,原名康提普尔,梵语意为“美丽的城市”,又意为“独木庙”。从公元16世纪,尼泊尔先民就已经在这里繁衍生息,李查维王朝的国王在市中心用一棵大树修造出一幢三重檐的塔式建筑,开创了文明。后来,人们就以这座建筑为中心,修建房屋,向外扩充。在经历了崇拜与冷落的交替洗礼之后,加德满都之城终于把远古的一脉香火传到了今天。 如今的加德满都有新城、旧城之分。新城在东区,旧城在西区。在西区的旧城,寺庙、佛塔林立一片,这座古城当初奠定的格局仍完整地保留着。

思明带领我们来到一处空旷之地,整座加德满都之城尽收眼底,新城纵横开阔,气象万千,充满现代都市气息,古城呈现佛教理想世界的格局,展示出佛教宙宇、佛塔以及以佛法思想宇宙模式为准绳的建筑群,体现了佛教艺术的和谐统一之美。

醒目的佛塔矗立在山顶之间。“塔”在梵文中写作“atups”,巴利文称“thupo”,是古印度用以掩埋佛骨的一种坟墓建筑形式。约公元前5世纪,印度佛教创立者释伽牟尼圆寂之后,佛体焚化,其信徒取舍利(骨烬)葬为“塔”,随后逐渐形成以后的“舍利塔”。塔顶天立地,是天与地的联络者,人们的祈祷由它传到天上,天庭的神意由它暗示给人间。塔亦有脚(基座)、有身、有顶、有冠(刹),按人的形体来塑造塔的形体。因此,塔亦有貌,有性格,这同当地的文化、信仰、政治、经济密切相关。

苏瓦扬布拿寺庙的佛塔由基座、塔身、尖状塔刹三部分组成。塔基为圆形,塔顶为黄铜宝盖、宝瓶,塔身四面有佛龛供奉释迦牟尼,象征五佛俱在。塔瓶中部四面门楣外绘着印度湿婆神慧眼。据传,湿婆神慧眼象征着无所不能的神佛俯视大地,可以判断善恶,佛教徒用于警戒自己。当你走近佛塔细细观赏时,或许能分辨出天竺文化的异彩。但如果远眺它,又金光灿烂、光彩夺目,成为尼泊尔佛教一座壮丽辉煌的艺术殿堂。

选库玛丽活女神

在畅游加德满都期间,我们巧遇难得一见最为神秘的选库玛丽活女神的独特仪式。当天,母亲们抱着已初选为库玛丽活女神的小女孩,到库玛丽神庙进行最后的角逐。在进入神庙之前,先由女性长者对小女孩进行蒂卡仪式。蒂卡是尼泊尔最常见的祭仪,教徒将红色的朱砂粉混合小米和水,形成黏稠状,先以无名指点在神像的额上,再涂在自己的额头,代表着神明与自己同在。有时候长辈也会替晚辈点上蒂卡,表示祝福、平安之意。尼泊尔人信奉众多神祗与天地万物,因此在尼泊尔各地时常都能看见人们进行蒂卡仪式。

入选的库玛丽活女神进入寺庙入坐后,由皇家祭师主持选举仪式。据说选举库玛丽活女神的祭师,是天与地的沟通人,灵与人的联系者,往往是拥有超凡智慧的人。在祭祀等重大决策上,他的意见总是具有决定性的权威。每位参选库玛丽活女神的女孩名字会放入一个篮子里,经过皇家祭师与评委最后的评定,评选出库玛丽活女神。

活女神被称为库玛丽,相传源于李查维王朝。据说18世纪末贾·普·马拉王在位时,一女孩被库玛丽女神“附身”,后称为加德满都的守护神。每年,从普通民众到国王都有大举膜拜敬奉库玛丽女神的风俗。女神是由皇家祭司亲自挑选,程序十分严格。候选的女孩年龄多是4岁到7岁的处女,不能流过血,从未生病,出身释迦族,出生时的星象吉祥,有利于国王的星象,身上没有斑点胎记,牙齿整齐没有缺少,身体要符合32种优美的特征。据说挑选的最后环节,必须把女孩集中关在大殿内的黑屋子里,与血淋淋的水牛头(象征被女神杀死的妖魔)、骷髅头一起过夜,并伴以数名着装奇异、表情凶恶的男子跳舞、怪叫。若有女孩面无惧色,无忧无喜,她便是当之无愧的女神。

库玛丽一旦确认,就要离开家,住在寺庙中。按照传统,库玛丽活女神,只要在任期内,流下一滴血,或脚沾了地,就要重新选出一位新的女神,否则要等到第一次经期来临后才能退位。一旦失去库玛丽女神的光环,她们的生活立即变得真实而残酷。由于几乎没有读过书,再加上长期与社会生活的脱节,“退休”之后的库玛丽女神们不得不长期呆在家里,靠父母、亲友和好心人赞助生活。更残酷的一种迷信说法是,任何男子只要与前任库玛丽结婚,会在6个月内死于咳血。这使得很多原“活女神”退休后的生活变得更加孤独,甚至很多人被迫终身不嫁。唯一的一枚金币和一件她在任时穿的红色衣服成了她对昔日活女神经历的凭吊。

尼泊尔的节日

尼泊尔的节日大多与宗教、农时有关。尼泊尔旅游机构对外发放的资料称,其全国各种节日每年多达300多个。政府规定放假的节日有近50个。如洒红节、佛诞节、圣线节、神牛节、黑天神节、妇女节、因陀罗节、赛马节、德赛因节(宰牲节)、点灯节、驱鬼节、祭蛇节等,形式包括举办庙会、跳舞、游行等。

库玛丽节庆之后,各种宗教节日接踵而至,我们赶上了在加德满都杜巴广场举行的德赛因节。德赛因节是尼泊尔一个最大、最主要、最长也是最喜庆的宗教节日之一。国王及各国使节都会被邀参加观看节庆中的传统宗教表演节目,在平日难得一见的库玛丽活女神也被抬出寺庙游行。这个节日从新月到满月历时15天,尼泊尔全民放假。节日期间,身着彩衣的人们纷至沓来。

在游览帕坦杜巴广场印度神庙时,一群身着传统服饰的青年男女簇拥着一对身着尼泊尔传统艳丽服饰的新人,在这里举行婚礼。新娘和新郎端坐在凳子上,新娘脚下放一个盛满水的盆子,新娘双脚踩盆子中间放的木棍。

据思明介绍,尼泊尔的婚礼有十分独特的风俗,一生结两次婚。少女只有举办了“贝尔果”婚礼(即少女在青春期结束前必须与当地一种普遍的水果“贝尔果”结婚),将来才能有真正的成人婚礼。婚礼间先由新郎父母对婚礼新人进行祝福,再由新郎母亲为举行第二婚礼的新娘行洗脚礼。之后,婚礼新人端坐等待着前来贺喜的亲戚朋友。我将手中的相机不停地对准婚礼中的新郎、新娘,一对新人羞涩地低下了头。

桑烟中的世界

火葬在印度教中有着至高的荣耀,对于尼泊尔人来说,能在圣河巴格马蒂河旁边举行火葬更是无比荣光和幸福。加德满都最大的一处火葬场设在帕苏帕提纳神庙,又叫烧尸庙,是印度教最重要的庙宇之一。这座庙宇建筑形式为三层式屋顶,雕梁画栋,飞檐斗拱。庙前的圣河为巴格马蒂圣河,石桥横跨巴格马蒂圣河连接着两岸。巴格马蒂圣河在尼泊尔人心中,为最神圣的河流。河边建有10座石造平台,烧尸台以石桥为界,方形台用来焚烧尸体,圆形台供死者家属祭奠亡灵。西侧供平民百姓使用,东侧为王室贵族专用。

尼泊尔人对死亡有着最让人震撼的生死观念。在印度教徒眼里,一个灵魂有8400万次生命,每经一次轮回,都会提升一个层次。因此,死亡并不是一件令人悲痛的事。印度教徒死后,都要按照印度教传统,进行露天火葬。印度教徒相信死后燃烧躯体、并将骨灰洒入圣河,灵魂就可以脱离躯体而得到解脱。

传统意义上的尼泊尔人对火葬仪式非常简单,遗体火化时,死者以黄巾或白布包裹,死者的儿子们需剔净头发、胡须,提着油灯绕行父亲或是母亲遗体三圈,以河中圣水为死者净脸,象征沐善洗罪,然后把米和花撒入其口中。放在紧靠河边的平台上由四根原木搭的架子上焚烧。遗体焚化后,将骨灰撒入河中漂流至恒河的大小支流,变为泥土,交给大地、上天,使死者生命经过无数的轮回,灵魂得以永生。一般百姓一次火葬需要花费折合人民币约为300元,贵族约为600元。由于每天来此火化的人很多,多数家庭把还没有完全咽气的人抬到庙里等着,一旦去世就第一时间燃烧。尼泊尔的年青人死去后,一般都会将自己的眼角膜无偿捐献出来。在河的下游不远处,孩子们却在嬉水玩乐。他们是在检火化后抛入河中尸体上剩下的硬币。

据说,尼泊尔人守孝期约1年,期间男女均只可穿素服,颜色鲜艳的一律禁穿。其中寡妇为了表示对已故丈夫的忠贞,在葬礼中必须把生死离别的痛苦之情表露出来,而愈是悲愤激昂,就会愈受亲友邻里的赞赏。为了守孝,寡妇在丈夫死后第十天要除掉所有结婚配戴的首饰,剃光头发,穿上孝服。一年内每月都要举行悼念仪式。而其他尼泊尔人对于寡妇的态度,认为不吉利,吐口水以辟邪。正因为有此不良风俗,寡妇就像过街老鼠,为避免招惹别人,于是足不出户。尼泊尔举行火葬仪式时,并没有禁止游客拍照,大部分游客都是站在桥上或是坐在对岸观看。

帕苏帕提纳寺是当地最著名的火葬场的核心,也是“火葬”艺术表现的主题。一般修行者把生命的解脱寄予死后,因此,一部尼泊尔宗教生活哲学,恰便是无数生死之书,它博大如佛法的恢宏。步入帕苏帕提纳寺,便步入了灵界之门。在这里,你不仅可以于红尘中获取超脱,而且可以从今日步入天堂。

苦行僧的性崇拜

帕苏帕提纳神庙旁的崖璧山洞是印度教苦行僧修行的圣地。苦行对现代人来说也许难以理解,但在古印度时代,这是一种盛行的修行方式。这群修行之人也成为尼泊尔一道特色的人文景观。据说,在尼泊尔苦行僧被称作“Baba”,意思是“圣人”。他们往往被看成普渡众生的“神的使者”,受到人们的广泛尊重。苦行僧信奉湿婆,他们在面孔上画着的各种图案就是模仿主神各种化身的模样。湿婆神还是瑜伽功夫的鼻祖,因此苦行僧们几乎都练就了一身的瑜伽功夫。

苦行僧分有若干派别:以所信奉的对象不同划分为毗湿奴派和湿婆派;按衣着分,又分为青衣派和天衣派。青衣派身上总是涂抹着炭灰甚至是死人的骨灰,表示罪孽、死亡和再生,他们多数信奉毗湿奴,穿着黄色棉布服;天衣派则与崇拜湿婆神有关,总是裸着身体,最多用一条窄窄的布条遮住下身,表示追求原始状态、与世无争。

在苦行僧修行的山洞对面,有一排整齐的舍利塔与之相望。这些舍利塔造型相同,上方有着白色的尖顶,正方形的塔身四面均有门扉,四周装饰着神祗雕像。塔内供奉象征湿婆的“林珈”(即男性生殖器)。迄今信奉印度教的教徒们仍然对湿婆的“林珈”膜拜不已,认为它就是生命的象征。“性”无疑是肉体所能获得的最重要的快乐之一,但让人困惑不解的是,性却正是苦行僧必须彻底放弃的。大部分苦行僧从小就被毁灭了,这种崇拜和毁灭令人困惑。

除壮丽的雪山冰川及享有世界自然遗产的萨迦玛塔、奇特旺国家公园外,尼泊尔最令人赞叹的大概要算世界文化遗产的杜巴广场、博达大佛塔、昌古纳拉杨神庙及巴德岗、帕坦、蓝毗尼等独具特色的文化艺术了。千百年来,尼泊尔本民族融合由佛教东渡带来的印度文化以及由文化相结合、并经过尼泊尔人民世代创造和吸纳邻邦文化的有益成份,逐渐形成了雕塑、绘画、工艺、建筑、歌舞、文学等艺术品类,从而构架起尼泊尔绚丽的文化艺术天空。

王宫、寺庙、佛塔……这些古老的建筑经历了千年风雨。今天的尼泊尔更像一座集镇,它围着浩瀚的岁月,围着坚强的信仰,为后人营造出一方精神的乐土。尼泊尔的诱惑是那条绵延的雪域之路,那道神奇的世界遗产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