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日本3.11强震或引发全球供应链混乱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日本3.11强震或引发全球供应链混乱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由于日本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极其重要,日本3・11大地震造成的供应链危机将在数月内给日本乃至全球厂商带来损失。

日本东北部海域3月11日下午2时46分发生里氏9.0级强烈地震,由仙台至东京,长达2000多公里的沿岸城镇犹如炼狱。福岛核电站遭受放射性核泄露的打击,日本经历了“黑色三月”。东北海岸工厂严重受损,物流陷于全面瘫痪,零售业几乎停滞。

经济全球化已经让供应链触角延伸到世界各个角落。业内有分析指出,鉴于日本在全球产业链中的重要地位,日本3・11大地震造成的临时性出口中断必然会对其他国家企业造成影响,甚至有可能引发全球供应链紊乱。

摆在人们面前的天灾人祸防不胜防,国际物流专家帕特里克・本森(Patrick Burnson)认为,“必须寻找和锁定全球供应链薄弱环节,大幅度提高全球供应链抗击天灾人祸的可能。”

地震造成全球供应链混乱

地震导致日本受灾地区产生了供应链危机。虽然日本的主要制造厂商并未受到灾难性损害,但由于在不可抗力因素面前,地震已经导致部分地区交通中断,原材料供应受到影响,成品也无法运至机场或港口。

据7-11便利店和永旺集团(Aeon)消息,青森县、岩手县、宫城县、福岛县方向的出货受到影响。便利店的工厂和仓库可能都已受灾,部分店面不能再供应饭团、便当等商品。永旺集团(Aeon)宣称即便灾区不能正常营业,也竭尽全力在店外销售生活必需品。伊藤洋华堂也表示如果不能在店内营业,就在店铺前或者停车场销售。

此外,工厂生产陷入停顿,重灾区东北部地区虽不是日本重要工业制造基地,但却集中了汽车、核电、石化、半导体等众多重要产业工厂,经济规模占到日本国内生产总值(GDP)的8%。汽车业遭受损失最为严重,日本三大汽车厂商丰田、本田、日产共有22家工厂已经关闭。福岛核电站核泄露更是令该地区雪上加霜。

由于日本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极其重要,因此供应链危机将在数月内给日本厂商乃至全球厂商带来损失。现在人们已经开始担忧,日本大地震有可能使全球供应链陷入混乱。已经有专家断言,日本3・11强震将导致全球重要供应链断裂。

首当其冲的是日本的机电产业、重化工产业,他们所受地震冲击明显,全球类似行业产品的价格波动也不能幸免。以日本发达的电子科技行业为例,日本芯片市场占全球份额的五分之一,像苹果ipad这样的畅销电子产品也极度依赖日本厂商的NAND闪存。再如美国波音公司787型“梦想”客机的机翼、主起落架等重要零部件均由日本厂商提供。日本制造业恢复开工遥遥无期,出口的原材料价格动荡。全球国际物流营运成本由此可能大幅上升,从而直接影响到国际贸易的成本与流向。

日本地震对全球供应链的影响不仅仅体现在机电产业和重化工产业上,还体现在全球能源市场上。由于日本是世界上举足轻重的资源进口国和产品出口国,也是全球锡和镍的主要需求国,地震对镍和锡的短期需求造成一定负面压力,从而压制国际大宗商品的总体价格走势。

3・11灾难的打击,让日本进出口贸易2011年总量下滑难以避免。美国西海岸洛杉矶港和长滩港集装箱码头,还有美国西海岸的众多航空货运机场经营人已经预计,美国作为日本的主要贸易伙伴,其2011年集装箱吞吐量有可能受到日本大地震影响而减少。从3月11日起,原本规划运到日本港口的危险品集装箱和容易燃烧爆炸的其它敏感性货物集装箱均暂停发往日本,原因是海啸导致的长波巨浪在扑向海港码头和海边建筑物的时候几乎会产生毁灭一切的力量。不仅仅日本,甚至包括远东地区和太平洋岛屿国家港口也会受到影响。

尽管如此日本企业未受到“伤筋动骨”地影响,这主要是将得益于日本企业的主要产能在海外,并且本国的厂区安全防范措施做得也很到位。但是3・11大地震灾害对中国和东南亚国家制造业和加工业仍产生一定影响。

日本是中国生产资料的主要供应国,主要向中国等亚洲国家的加工型企业输出电子产品零部件等生产资料。此次灾害可能会影响中国和东南亚等国家的汽车、玩具、石化、电子产品等行业。

世界经济也难逃波及。来自日本的资金是世界经济的主要力量。此次灾害一旦造成日元贬值,那么亚洲出口萎缩的趋势将更加明显,进而影响世界经济的运行。日本作为全球第三大经济体,3・11大地震及其引发的海啸、核泄漏将短期影响日本的经济增长预期,从而影响全球经济缓慢复苏的信心。日本已经大举国债,国债价格下降将会影响到日元汇率,通过日元汇率与亚洲经济的反向联动作用影响亚洲乃至全球经济。

尽管迄今还没有明显呈现日本大地震爆发后的全球供应链混乱现象,但是必须防范于未然,确保抵达日本港口的集装箱船舶所载危险品越少越好,因为谁也不能为今后日本不再发生毁灭性地震打包票。

走出困难需要更多企业弹性

全球化促使供应链向世界各个角落延伸,所到之处无不遇到各种不稳定和难以预测的干扰。供应链在实际经营操作过程中往往难以避免的扰动从性质上讲可谓形形,其中有飓风和地震造成的自然灾害,即所谓不可抗力。有运力紧张导致暴舱,货物无法及时运出;港口码头或者内陆多式联运网络拥堵;工人罢工,当地海关当局进出口货物验放延迟或者通关耽误等等,凡是跨国公司或者全球经营公司的供应链几乎天天面临种种风险。

国际物流专家帕特里克・本森(Patrick Burnson)认为,日本3・11大地震再次提醒全球物流供应链业内外人士必须抓紧时机彻底寻找和锁定全球供应链薄弱环节,大幅度提高全球供应链抗击天灾人祸的可能。

首先是凡是有可能遭到日本3・11大地震及其系列余震影响的这些地区港口码头都在抓紧准备工作,抗击随时可能后续发生的大地震和海啸灾难。因此必须拥有高度风险意识,一旦供应链遇到天灾人祸,立即做出应急反应,将损失降低到最低点。

其次是必须具有快速反应能力,供应链一旦遇到骚乱,往往能够在第一时间恢复正常,最大程度减少意外事件带来的损失,但是这需要供应链不可缺少的周密规划,强劲的供应商关系和灵活柔性的企业文化。

因此要想在复杂多变的当今世界上生存和发展的任何一家公司均必须拥有更加强劲的适应能力,因为富有弹性的企业拥有驾御全球贸易的更大市场竞争力和左右逢源的拓展空间;而以侥幸心态的企业面临的风险就大得多,一旦遭遇突发扰乱,供应链中断,唯一结果就是全盘皆输。

所谓企业弹性是从材料科学借用而来的物质变形后恢复原状的某种能力的名义概念,对于企业来讲,一旦遭受诸如供应链扰乱等打击后能够以最快速度和最低代价促使制造加工,经营管理和市场营销等业务恢复正常,这就是所谓打不跨企业的弹性。

为了防止过量存货成本拖累企业整体利益,企业弹性的重点必须集中在供应链弹性上,以供应链自身利益的不变去抵挡,化解和应付供应链风险的万变。

举个例子,美国通用汽车公司(General Motors)的企业弹性就被美国和全球业内媒体认为是应对供应链风险的一个典范。该公司认为企业弹性只有通过机动灵活的经营管理机制的建立,其中包括原材料、零部件和完工产品储运,存货的全面安全预案的标准化运营,确保遇到危机事件时拥有足够的空间和时间快速恢复正常。

无论是美国通用汽车公司GM还是日本丰田汽车公司Toyota等国际著名公司在以增收节支原则主导下最大化提高其供应链经济效益的同时,从来没有忘记忽视企业弹性,恰当提高存货,以备供应链遭遇突发事件。

建立灾难应急物流机制

在灾难面前,富有企业弹性和机动灵活性的供应链显然拥有强大的抗击各种风险的“免疫”能力。大地震等地质灾害和其它不可抗力打击一再提醒人们必须高度重视供应链的抗灾功能。

近几十年来国际社会上的国际灾难性事件给了我们很多血的教训: 2010年1月12日16时53分, 西半球最贫穷的国家海地自1770年以来最严重的里氏7.3级地震。海地大地震造成物流供应链瓶颈,尽管国际红十字会已经呼吁各国伸出援手,世界各国竞相向海地运送大量紧急救援物资,但在相当长时期内国际紧急援助海地的物资大多被物流瓶颈卡死在海地境外,缺乏分发食物和医疗物资,很多人在悲剧的等待中死去。

海地大地震给物流供应链经营业者、合伙人和利益链留下的惨痛和血淋淋教训是:人们在规划、设计、经营管理物流供应链的时候务必把问题看得更加严重一点。又如2005年8月盛夏英国希斯罗机场(Heathrow Airport)雇员举行罢工(人为骚扰)事件导致各条航线班机全部停止起降,没有人为班机提供物料,油料和食品。英国航空公司(British Airways )预先没有考虑到天灾人祸的因素,最后供应链发生骚乱,对航班经营管理产生了各种风险和不利因素。

其实,大规模恐怖袭击,地震、雷电、洪涝、台风、飓风、海啸等自然灾难,火灾、沉船、飞机失事、火车脱轨、车辆追尾相撞等重大事故都是灾难,尽管它们的性质从发生原因方面来看几乎完全不同,但是建立灾难应急物流机制仍一样迫在眉睫。

应对灾难的供应链应该是既有弹性又有柔韧性或者灵活性随时根据日常市场需求量的高低变动及时作出持续反应,最大化达到供需平衡。大地震等地质灾害和其它不可抗力打击一再提醒人们必须高度重视物流供应链的抗灾功能。

公共交通基础设施的多灾难紧急应变机制必须达到如下主要规范:首先必须确保人身安全,所谓公共交通基础设施的多灾难紧急应变机制必须建立在有备无患原则基础上。

其次,想方设法预先检测到公共交通基础设施的薄弱环节,加强防范,做好紧急抢救准备工作,一旦遭遇天灾人祸后,立即行动,应急抢险救助,立即修复通道,坚决降低和严密控制交通基础设施灾后社会经济损失等负面影响。

最后,强化交通基础设施灾情信息管理和厘清灾难应急反应安全标准。灾前要摸清交通基础设施抗震、防火、防洪涝抗台风或飓风强度。把基础设施建筑物遇到灾难的时候所发生的垮塌、碎裂、崩溃和挤压等缺陷降低到最小范围,让更多的人获得逃生的时间空间,同时又要设计考虑到交通基础设施灾后迅速恢复功能,灾前灾后各方面均尽可能在规划措施方面全部想到,确保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在灾后尽可能短时间内恢复功能。

总之,灾难暴露了包括港口码头、机场、铁路、公路、桥梁和站场等在内的交通物流枢纽和瓶颈的抗震弱点。建立应对多变灾难应急物流机制是一个关键的课题,必须把上述有限资源用到刀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