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初识公关精彩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原本的职业理想是在大学教书育人,在象牙塔内远观喧闹的社会万象。但计划赶不上变化,当老天玩笑式地将我抛在了商业世界里,我不得不拍拍尘土,选择以一种谦卑的身份开始了在这个“真实的世界”里的打拼。对于我来说,商业逻辑、行业规则和职场准则,都是待学习的艰深功课。
幸运的是,接触公关三年,我遇到了一群很好的公关启蒙老师,从科闻一百到罗德,从服务IBM到BP、加拿大旅游局,不论是同事,还是客户,都给了我热心和专业的职业指引,而我也一点一滴地熟悉着公关行业的工作理念、思路、内容、流程以及各色规则,如盲人摸象一般慢慢拼凑起对整个业界生态的大体认知。最初因好奇而生成的激情总有消褪的一天,对职业意义的深层认同才能支撑起稳固的归属感而不至于崩塌。当我作为公关新人,面对职业认同危机以及周期性意义缺失感的爆发而心怀沮丧时,是同事与客户的支持和肯定给了我足够坚持下去的理由。
起步
虽然曾对新闻与传播学科研习多年,还曾担任过《公共关系与危机处理》课程的助教,但当真正置身这个行业时,所有的理论原则瞬间遥远得似乎从未存在过。在公关世界里,存活下去的首要法宝是“Delivery”(交付),公关产品在规定时间内的生产与交付,而客户的认可与购买就是实实在在的奋斗目标。
于是乎,作为公关新人,在学会如何向客户提交活动提案、新闻稿、活动备考、项目报告等一系列产品的同时,还要学习如何控制时间成本与人力成本,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通过团队合作交付更多服务。以小时为单位计价收费的行业规矩让“时间”成为了一个真正与“金钱”直接兑换的实物,而在时间所代表的成本与服务质量之间谋取一个双赢的平衡点,则是一个不小的难题。
潜学中,恰逢IBM推动环保性数据中心应用的“绿色创新工程”(Project Big Green)落地中国,从客户到媒体到第三方,这个历时半年的大项目给了我实地观摩和检阅学习成果的机会,也让我从此深信,如果说公共关系并不是最适合我的职业,但也一定不会是错误的选择。
“绿色创新工程”项目在同事们的努力下完美收官,并作为科闻一百的最佳实践获准参加Asia Pacific PR Awards 2007 年度的Technology Compaign of the Year的评选,而我则被授命负责整理所有的申请材料。这个过程像是反刍,把囫囵吞枣的东西再细细咂摸一遍,结果当然是更好的消化和吸收。同时,从琐碎的执行细节与短期效果中挣脱出来,站在战略与愿景的高度厘清因与果、概念与行动,这样的反思与总结,带给我的是超越新人局促视线的全局视界。项目最终获得了“荣誉提名”(the Honorable Mention),当然,我所收获的,远不止于此。
在科闻一百工作的时间虽不久,但时至今日,我仍对这家公司提供的丰富的学习资源与充裕的发展空间深怀感激。常规性的培训课程,领导的提携信任,同事的热心扶助,又是多少职场新人能获得的优待呢?
喁喁前行
公共关系有自己的专业准则与普遍形态,但不同行业的公关实践也有着各具特色的精彩小世界。从IT到能源化工行业,到非盈利性协会,再到旅游行业,多个行业的多个客户,考验着我的学习能力和适应速度,也为我呈现出公关践行的多样性与复杂图景,同时亦让我少了几分自满与浮躁。
在罗德服务BP公司的一年半时间里,我开始触及企业层面的公共传播服务,这与我此前熟悉的专注于企业某一业务部门产品的媒体推广的服务模式有所不同。无论是企业社会责任,还是市场信息咨询服务,都显得陌生,但却有趣。我似乎又开始了校园里的Researcher生涯,基于大量阅读、调查、分析和思考基础上对政经环境、媒体生态与社会心理做出严谨判断,并从公关传播角度向客户提出有助于善意信息传播与良性沟通的对策建议,都让我深刻体会到公共关系作为一个专业领域的独立性与价值所在。
我想,作为公关人最幸福的事,也许并不是客户的认可,而是真正地认同客户,认同这个企业的价值观。因此,我至今都觉得,那段与BP并肩工作的日子,是一段愉快的经历,而促进BP与中国媒体和公众间的优质互动,也成为我的工作原动力与乐趣。
寻觅
记得在2008年3月,曾和同事一起撰写过一篇有关BP通过商业合作网络向业务伙伴推广安全管理体系与安全文化的案例研究。在写作前对BP及合作伙伴管理层与一线员工进行的一系列采访中,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除了BP向合作伙伴传播先进经验并帮助实施的自发性外,还有BP对中国本土合作伙伴的巨大示范效应与影响力,以及国内企业对于先进管理模式和最佳实践的渴求。也就是在那时,我发现了我所从事的这项职业也好,事业也罢,所能给予我的超越个人利益得失之上的意义感――我们的劳动,至少能推动和强化这种有益于企业或社会发展的传播与分享过程的发生和深化。
我的职业价值观也许就是在这种一点一滴的工作感悟中慢慢建立起来的。我需要寻找一些宏大的价值支撑,否则我想我一定会迷失在格子间里日复一日的繁琐工作中,心生惶惑与不安。
在罗德工作期间,我服务的另一个客户,美国电子电气工程师学会(Institute of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s Engineers,IEEE),也同样给了我发现意义、找寻价值的机会。该协会是一个有着百余年历史的全球性科技工作者组织,并拥有相当数量的中国会员,这些会员大多都是分布在国内各大高校及科研院所成就卓著的科学家。而我们的工作任务之一,实际上就是为这些科学工作者和他们所在的科技领域争取媒体报道机会,当然,同时也是为了提升IEEE在中国的知名度与美誉度。
曾带着记者去采访过其中一名中国会员,一位来自于中国科学院遥感技术研究所的女研究员。当听她将遥感技术在改善城市交通、空气质量、灾害防控等方面的应用娓娓道来之际,我们都能读出她脸上的那种沉醉与满足。同时,我也能感觉到自己心头暗暗新添的一份喜悦,让这些科学家更多地走进公众视线,也让更多的人同样感慨于这些科学家和科学本身的美,又岂非乐事一桩?
我渐渐发现,公关这份工作带给我的成就感,更多地来自于这个职业本身的社会意义。我依靠着这份成就感去对抗着常年不小的工作量所带来的疲惫感与偶尔的厌倦感。在这个行业里,常听到“没意思”、“没劲”的喟叹,也许每个人都会有这样的时刻,看不到意义与归属,一种挥之不去的漂泊感,甚至还有着一丝荒诞的意味。因而我总是在寻找,寻找价值,寻找值得我珍惜和尊重的一切。
在罗德工作的最后阶段,我和同事接手了一个预算仅两万人民币的媒体培训项目,客户是中国小额信贷发展促进网络(China Association of Microfinance, CAM),一个以促进向贫困和低收入人口提供金融服务为目标的协作性组织。我所承担的工作任务,是向CAM的成员介绍如何撰写面向媒体的新闻稿与新闻材料。我在这个项目上倾注了与其预算费用不相匹配的若干心血,我将以前在媒体跑新闻的所得所感和在公关公司近三年写作新闻稿的经验浓缩在了培训课程中,还在熟悉的记者圈中做了一个小型的抽样调查,并精心准备了范例和练习材料。这不仅是因为这是我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媒体培训项目,还因为我真心期望我的努力能帮助他们赢得更多的媒体关注――他们和他们的事业理应得到更多更及时的关注,这便是我的价值取向。
课程本来计划一个半小时完成,但最终三个小时才宣告结束。培训所收到的热烈反响和他们脸上的微笑,是我永远难以忘怀的。那便是价值,便是意义。
记得两年多前,有个实习生对我抱怨说,她发现公关就是写新闻稿、发新闻稿、追新闻稿、剪新闻稿的轮回。另外一个实习生则向同事们宣布,公关是一个毫无创意和创造性可言的行业,他决定弃之而去。他们在叩开大门窥见精彩之前离开了,而我则因新鲜和好奇的驱使,停留其间并渐尝杂陈的五味。但无论苦与乐,无论得与失,无论功与过,这些日子,都值得珍藏,值得回味。
作者曾供职于科闻一百和罗德公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