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举手手势中的学问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举手手势中的学问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节课的教学氛围、教学效果与学生的发言情况息息相关。但是,小学生发言存在以下几个问题:第一,少数学生活跃、多数学生沉寂的发言不均衡现象。第二,从“小手如林”到“寥寥无几”――学生发言表达的习惯和发言的行为随年级升高而骤减。第三,发言的意愿与发言质量(思维深度、表达能力)不匹配。

因此,如何激发学生发言的意愿,培养学生敢表达、擅表达的发言习惯呢?

在梳理理论与实践研究成果基础上,我对学生手势逐步进行了设计、改进与实施,并且不断丰富、不断深入。学生发言手势的设计与实施,总体上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数量化手势”――注重公平,促进全体学生发展

数量化手势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发言情况、次数以及不同的数字用手势来表达。

对于举手发言的问题,首要解决的是防止发言不均衡。为了鼓励学生发言,我和学生们约定一种新的举手方式。凡是没发过言的就举小拳头,发过一次言的就伸一个手指头,两次的就伸两个手指头,依次添加。这样我对学生的发言情况一目了然,也让全班同学一目了然,同时学生在心中对自己的发言情况也有个客观的评价。在我的课堂上不仅教师有权利叫学生回答问题,每一个发言的同学都有权利请下一个发言的同学。

第二阶段:“形象化手势”――回应个体需求,促进学生多元发展

形象化手势是指以形象的、模拟的各种手势方式来表达不同的涵义。

随着发言手势的创新,课堂变得活跃起来了。可是出现了另一种令人尴尬的现象:一年级的小豆包爱提问,总是打断我的课堂教学。怎么解决呢?我想,学生的发言既然用手势表示,那何不再创一种手势。如有问题的就举个小问号――9,必须经过老师同意才能问问题,这样就避免了学生随便插话。规则一宣布,大家表示认可。学生们很兴奋,总爱伸出9要发问。一次讲课时,一个小女生总是伸着“9”不放下,我只好叫起她“你有什么问题?”她用细小但清楚的声音问道:“老师,为什么’打瞌睡’的’瞌’和’磕头’的‘磕’长得不一样?”没想到一年级的小豆包这么会学习、观察这么仔细、这么会提问,我立刻大大地表扬了她,还当场给她一张小贴画作为奖励。随后我问同学们,谁能帮帮她?学生们立刻发现了偏旁的不同,我顺势又讲解了两个字的不同涵义和不同用法。这个提问不仅没打断我的讲课,反而为我的课堂增了彩。

第三阶段:“显像化手势”――聚焦思维深度,促进学生有质量的发展

“显像化手势”是指将思维显像化,将学生的倾听状况、思辨状况用显性化的手势表达出来。

通过一个阶段的实践,我们班的举手模式已形成我们的班级文化,孩子们运用自如,且有实效。正当我为此欣喜时,我发现了另一个现象:爱回答问题的学生总是举手,多达四五次。而不爱发言的学生则一次小拳头都不举。本以为我提供了公平的学习环境与机会,大家就都能发言了,但为什么还有不举手的呢?我研究这几个学生,他们有什么共同点呢?原来这几个学生都是学习能力很弱的,每次考试成绩都是处于班里末几位,他们缺乏自信,不敢表达,在课堂上听讲习惯不好,总爱走神或者说小话。习惯,还是习惯――没有倾听的习惯,导致没有思考的习惯,所以没有发言的习惯。怎么解决这一问题呢?我又想到了手势的运用――同意过关和不同意过关。那就手心手背吧。手心表示同意,手背表示不同意。效果不错,整个活动秩序活而不乱,全班学生既欣赏了同学的表演,又学会了评价,台上的学生得到了全班同学的肯定,收获了自信。突然我来了灵感,何不把这种手势带到我的课堂里?当某一个同学发言时,如果同意他的观点就用手心表示,如果不同意就用手背表示,这样学生不需要发言,只需手势就可以表达自己的思考。你要表达就需要自己去思考,你要思考就得要倾听,就要逼着你参与课堂。

通过探索与观察、总结与反思,我们认为举手手势的创新与实践总体上取得了较为显著的实际效果。在学生层面,它增加了学生的参与感、参与机会、表达机会;促进了学生倾听能力、思辨能力等的提高。在教师层面,它有利于教师及时、全面、高效地掌握学生的发言情况、思考情况,有利于促进教育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