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谈长子县陶鬲坛所铸陶鬲的艺术特色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谈长子县陶鬲坛所铸陶鬲的艺术特色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民以食为天”, 古代烹调与饮食所使用的器具取决于生产力、生产工具的发展状况。炊具的变化不仅表现了饮食的进程,也表现了人类文明程度的进化史。陶鬲,这个不为人重视的食器,对研究我国的生产力进步史和文化进程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本文对长子县陶鬲坛的标志性陶鬲的艺术风格进行浅析,旨在加强当地人们对出土于本地陶鬲的文化的认识和保护及对其合理开发。

关键词:长子县;陶鬲;艺术特色

中图分类号:J5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0-0178-01

一、我国陶鬲的历史背景

陶鬲是典型的中国式陶器,在中国已有6000年的历史,它是古人烧汤煮饭的一种炊具,出现于新石器晚期,消失在春秋战国。新石器时代已有的陶鬲,其形状类似于行军锅,口沿外倾,有三个中空的足,便于炊煮加热,从“鬲”的通“膈”通“隔”方面来分析,鬲的得名源于它起到了分割食物与火的作用。

鬲有实用器与明器之分,实用器多为夹砂陶,胎质坚硬器壁较厚;明器则多为泥质陶,火候较低,胎质疏松,表面打磨的很光滑,有的还用红、白两种颜色绘出各种纹饰;到了中后期身上才出现绳纹,像老者的皮肤,沟沟坎坎。一般来说,腿长裆深的陶鬲年限都早,可以直接支在地上,便于填柴引火,后来灶台作用显现,陶鬲的腿的功能逐渐淡化,成为锅釜(指做饭的锅)。

二、长子县出土陶鬲的艺术特色

(一)长子出土陶鬲的地理位置

长子县位于山西省东南部,上党盆地西侧,于公元一九七二年在县城北出土本文所指陶鬲。为弘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为励世人之奋进,长子县人民政府特在县城北街景区熨斗台建立陶鬲坛。此陶鬲全称为:新石器绳纹三乳足分档鬲,制作于新石器时代,商朝。为龙山文化鬲,口径为17cm,高19.5cm。出土位置:长子县烈士陵园东北方向200米发现,该遗址东北长600m,南北宽800m。

(二)长子县出土陶鬲的艺术特色

出土于长子县的陶鬲,其纹饰是刻在陶器表面上的,单就纹饰表面本身来看,它是平面的,但把纹饰与其造型结合起来看,它又是立体的,具有三度空间。陶鬲是介于绘画和雕塑之间的艺术,因此它具有绘画和雕塑的双重特征。

1、选择合适的材料

该陶鬲为灰色夹砂陶,因为灰色是彻底的中性色,如依靠邻近色则获得生命,如靠近鲜艳的暖色,则显出冷静的品格;若靠近冷色,则变为温和的暖灰色。灰色意味着一切色彩对比的消失,是视觉上最安稳的休息点,给人以优雅、浑厚的感觉,就更显出该陶鬲冷静的品格,以达到和谐社会的目的。

2、按照美的规律进行艺术创作

该陶鬲主要为绳纹,其颈部是平行阳文凹槽,腹部有一些粗绳索堆纹、编织纹。这样的纹样装饰整齐统一,从而产生出一种机械的有规律性的美,使陶鬲具有了很强的生命力。足底也有绳纹且凹凸不平,这样是为了达到增加受热面积,减少热消耗的功效,可谓是实用与装饰并存,达到了陶鬲简洁、端庄的大气之道。线条流畅,且劲挺有力,整体纹饰组合节奏感很强。陶鬲上不同的图纹,虽然图纹借助的实体不同,然而其构想与创造的艺术思维模式往往是相通的。最早的图纹不是具象地描绘物象,而是完全抽象

三、长子出土陶鬲的现状和意义

陶鬲,上古时期之陶质炊具。陶鬲实物在公元一九七二年出土于长子县城北,现存入长子县文物局文物库中,为了安全保证,非专业人士不得入内。为弘扬中华民族始祖帝尧之大成风范,创建和谐家园,长子县人民政府于2007年特筑“陶鬲坛”供人敬仰,以昭后世。让更多的人看到它、了解它。此建筑高雅大气,陶鬲稳重端庄,已经成为了一种文化符号。

数千年来,长子县在中华文明的历史进程中,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大步迈进了二十一世纪。现在的文明离不开远古人民的聪明智慧,是他们为我们打开了人类文明的大门,我们不能忘记历史,忘记那些创造丰功伟绩的先人们,那些辛勤劳动的人民。今天我们回顾历史,学习上古之人的创造才能,以先人之聪明、勤劳勉励我们得到更好更快的经济发展,更融洽的社会和谐。

参考文献:

[1]廖群著.中国审美文化史·先秦卷[M].山东画报出版社,20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