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宫颈糜烂不是病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曾有人把“宫颈糜烂”翻译为“cervical erosion”,但是很遗憾,翻遍国外权威的妇产科教材也找不到有关“cervical erosion”的诊断,在维基百科网上搜索关键词“cervical erosion”,就自动转到“cervical ectropion”这个词上面去了,看来“维基百科”还挺智能的,知道这个“中式英语”的翻译想要说明的是什么问题。
宫颈非糜烂,而是一种正常生理现象
宫颈糜烂曾经是困扰很多女性的一种疾病,女性去做体检,十之八九会被诊断为宫颈糜烂,但它其实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我们不妨来看看,宫颈糜烂到底是怎么回事。
宫颈,顾名思义,就是子宫的颈部,即人体子宫和阴道的连接部位。在宫颈的部位上,有两种不同类型的细胞:鳞状上皮细胞和柱状上皮细胞。鳞状上皮细胞靠近阴道,柱状上皮细胞靠近子宫方向。宫颈上的这两种细胞处在一个动态平衡的状态中,其情形有点类似于打仗的僵持区,医学上称之为“鳞柱交界区”。顺便提一下,这个区域也是宫颈癌的好发区域,不过宫颈癌和宫颈糜烂没有必然的相关性。
鳞柱交界区容易受雌激素的影响。女性在青春期之前,卵巢功能没有完善,雌激素低下,柱状上皮细胞就靠内侧(子宫方向)些。来了月经以后,柱状上皮细胞就在雌激素的影响下更多地朝外侧(阴道方向)发展,因此就有很多类似“糜烂”一样的柱状上皮在接受宫颈口检查的时候被发现。绝经以后,女性雌激素水平下降,柱状上皮又开始退回内方,所以到时候检查“糜烂”就看不见了。因此,本质上来说,所谓的宫颈糜烂,实际上是柱状上皮外翻(cervical ectropion)。
柱状上皮外翻没有什么特殊的临床表现,有些人可能会有接触性出血,但这只是宫颈的个体差异,就跟有些人嚼点硬东西牙齿或者嘴巴会出点血,有些人却不会一样。
是谁让“宫颈糜烂”一直被诊断?
过去把它当成一种病理现象,是一种错误的认识。这与我们的医学教育有关。中国的妇产科学,和国际脱轨了多年。在2008年之前的《妇产科学》教材上,宫颈糜烂一直是作为一个标准的疾病而存在的,甚至还谈到了它的临床表现、诊断以及治疗。
2008年,医学本科生的第7版《妇产科学》教材在其前言中明确表示:要和国际接轨,重视知识更新……不断更新临床诊断治疗标准,例如取消“宫颈糜烂”的病名,以“宫颈柱状上皮异位”生理现象取代。因此,从那个时候开始,国内应该是要取消“宫颈糜烂”这一诊断的,但由于不少医生知识更新缓慢,即便是现在,在本科生教材修订这个诊断之后的第五个年头,仍然有很多医师在诊断“宫颈糜烂”。
在过去的医学教科书上,还有宫颈糜烂的所谓分度诊断,称之为轻度、中度和重度,认为宫颈糜烂范围的大小是炎症程度的轻重,面积小于1/3是轻度,1/3~2/3是中度,超过2/3是重度。如果理解了我前面所提到的所谓“宫颈糜烂”的真正机制,就很好理解了,这个其实就是受雌激素影响后柱状上皮外翻的程度不同,都是正常的生理现象。
另外,社会上有一些不良医院以宫颈糜烂作为吸引病人来妇科门诊的招牌,让健康人去检查,一查一个宫颈糜烂,紧接着就是上药、输液,甚至连LEEP、激光都上了,治疗费动辄成千上万,成了典型的过度治疗的手段。因此,希望有更多的公众意识到这个问题,避免被过度治疗。
下面是大家关心的几个与“宫颈糜烂”有关的问题及解答。
1.宫颈糜烂需要治疗吗?
既然所谓的“宫颈糜烂”是正常的生理现象,也就不需要进行任何治疗,现在上网查到的诸多治疗宫颈糜烂的方法都是错误的。
值得一提的是,如果有白带增多、发黄,有异味的情况,表明患了宫颈炎,这些症状都是宫颈上出现了感染以后的表现。宫颈纳氏囊肿和肥大也是宫颈慢性炎症的结果。
对于有症状的宫颈炎,是需要进行治疗的。具体的治疗方法需要根据不同的医院来定,但是通常情况下,急性的炎症用栓剂药物治疗就可以了,慢性的炎症可以采用激光或者冷冻等物理治疗的方法。
2.对生育有影响吗?
既然宫颈糜烂是一种正常生理现象,也就意味着它不会对生育造成影响。
3.女性需要定期检查宫颈吗?
宫颈的定期检查是必要的,这个不是为了预防宫颈糜烂,而是为了预防宫颈癌。
4.宫颈糜烂不治疗会发展为癌症吗?
宫颈癌的发生和人状瘤病毒(HPV)感染有关,有些HPV的所谓高危型HPV,在宫颈的鳞柱交界区持续感染的时候容易发生癌前病变和宫颈癌。
自从有了宫颈刮片,宫颈癌的死亡率大幅度下降,关键就是要提前预防和治疗。目前推荐21岁以后的女性应该每年进行一次宫颈刮片的检查,30岁以后可以联合HPV进行检查,如果连续3次HPV和宫颈刮片检查都阴性,可以将两次检查的间隔时间延长到3年,65岁以后可以停止筛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