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初中生物课寓教于乐六法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初中生物课寓教于乐六法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受传统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缺乏科学评价量规的影响,目前,在很长时间内升学仍然是衡量学校工作的重要指标。“升学率就是学校的生命线”的指导思想,使得生物学科在初中的课程中依然处于副科的地位,学生厌学情绪较大,教育效果达不到新课标的要求。因此,生物教师需要培养良好的素质,课上寓抽象的理论于形象可感的活动中,重视实验探究,以唱歌、讲故事活跃课堂气氛,课外多开展生物科技活动和校外活动等形式达到寓教于乐,提高学生学习生物兴趣的目的。

【关键词】生物 寓教于乐 兴趣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09)05-0147-02

寓教于乐,简单地说,就是在教与学的活动中让学生愉快地学习、思考,在愉快中获得知识,在愉快中锻炼学生的动脑动手能力,在愉快中培养学生做学习的主人。

我国春秋时期的教育家孔子是寓教于乐的先行者,他早在《论语•雍也》中提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的理论。[1]他所说的“好”与“乐”就是一种兴趣,一种愉悦的心理,一种力求认识和创造的倾向。古罗马文艺理论家贺拉斯在《诗艺》中也提出“寓教于乐”这一概念,[2]与孔子的理论不谋而合。现代教育心理研究也表明,兴趣与学习的关系非常密切,只要有兴趣,学生就不会觉得学习是一件厌倦乏味的事。

毋庸置疑,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生物也不例外。那么,我们该如何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做到寓教于乐,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一、教师要培养良好的素质,以情施教,情知交融。

新型的师生关系是一种平等、合作、尊重、赞赏的关系,[3]教师不能再板脸说教。这就要求教师具备良好的教态,处处精神饱满,时常面带微笑,时时充满爱心,即使是在十分疲惫、身体不适或心情不佳等情况下,也不要轻易在学生面前表露自己的不愉快。教师要尊重每一位学生,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同时教师还要学会赞赏每一位学生,这样学生就会感到你的课堂亲切、轻松、愉快,对你产生信任感,进而喜爱你所教的学科。

许多人都看过少儿频道,不难发现金龟子、月亮姐姐、小鹿姐姐的节目是多么的令孩子们喜爱,令孩子们神往。我想,除了节目本身适合少儿的心理需要之外,更重要的是他们在组织节目的时候注重面带微笑、和颜悦色、语言幽默、音韵优美,对孩们充满关心、爱护、理解和友谊。他们以少儿的身份参与孩子们的各项活动,形成一种平等、合作、尊重、赞赏的关系,他们知识渊博,能歌善舞,成为孩子们心中的偶像。如果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我们能够汲取他们身上的这些优点,我想我们的课堂就是艺术,学生听课就是欣赏艺术,没有人会对优美的艺术产生厌倦。

二、寓抽象深奥的理论于形象可感的比喻或游戏之中

鲁迅先生在《风筝》一文中说过:“游戏是孩子的天性”,在这里我想把先生的话改为:游戏是人的天性!因为游戏是一种比较松散的活动,没有压力和负担,使人感到满足、自信和成功的喜悦。在教学活动中,游戏是一种教学手段,它能帮助学生把抽象的理论转变为形象可感、易于理解、便于接受的知识。它既能帮助学生巩固知识,也能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在生物课程中,有很多理论都比较深奥,如果不是专业人员,将很难理解,包括一些生物教师。每每遇到这样的教学难题,教师要充分调动自己的聪明才智和教学技能,设计生动有趣的游戏,使学生在游戏中理解深奥的知识。比如“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一节,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受精卵内有指导身体发育的全部信息――遗传信息,遗传信息存在于细胞核里”,这一知识实在太过抽象。课本上所提供的资料:“小羊多莉的身世”,文字说明也比较简单,学生很难有深刻的印象。这时,在教学上教师不妨引导学生分角色伴演“多莉找妈妈”的剧情或模仿法庭扮演“亲子签定”辩护等游戏,都能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游戏中记住“细胞核能控制生物的遗传,所有的遗传信息都在细胞核里”这一深奥的理论。

三、开展实验探究活动,从探究中寻找乐趣。

《课堂教学改革研究》一书中提出:“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是如何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我们今天必须倡导新的学习方式,倡导建立具有‘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为特征的学习方式,即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5]在这样的背景下,实验探究活动在教学活动中越来越受到重视,学生更是乐此不疲。首先,实验能让学生把抽象的知识运用到可观、可感的操作中,使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有机地结合起来,产生深刻的印象,使记忆变得轻松、愉快。其次,探究使学生从授导型课堂中解放出来,不再受教师思维的限制,凭着自己原有的知识和理解能力去认识事物、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一切主动权都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当他们有小小的发现或新的见解时,往往惊喜不已,高兴万分。这样他们就不再认为学习生物是一件乏味的事了。

四、通过唱歌或讲故事,提高学习的兴趣。

音乐最具号召力和凝聚力,如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一经问世,那奔放、豪迈、铿锵有力的诗句和强烈的情感,立即引起全国人民的共鸣,迅速在中国大地上传唱,成为抗战救亡的精神号角,并推动了团结抗日的形势发展。在延安看了演出后,特别高兴,站起来使劲鼓掌,连声说:“好!好!好!”也为冼星海题词:“为抗战发出怒吼,为大众谱出心声!”在生物课教学中,适当地穿插音乐,可以达到异曲同工之妙。例如,在教学“拟定保护生态环境的计划”一节时,老师可以先教学生唱《我们的田野》、《我爱家乡的山和水》、《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等歌曲,创设轻松快乐的情境,以唤起学生对美好环境的向往和热爱,增强环境意识,提高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感,逐步激发学习生物的兴趣。

薄伽丘的《十日谈》讲的是在佛罗伦萨闹瘟疫期间,10位年轻人相约,到郊外的一座小山上的别墅里去躲避瘟疫。他们以每人每天讲一个优秀动听的故事,以此来愉快地度过一天中最难熬的时光。[6]可见,听故事可以使人愉悦。在生物课中适当地讲一些故事可以创设情境,活跃课堂气氛,帮助学生消除疲劳,产生愉悦的心理,集中精力学习。例如,在讲“分析人类活动破坏生态环境的实例”时,教师可以以李白《下江陵》“两岸猿声啼不住”和李绅《闻猿》“见说三声巴峡深……始信哀猿伤客心”为引子,引导学生讲关于过去和现在的生态环境故事,从轻松的听故事和愉悦中得出:“人是破坏生态环境的杀手!”的结论。

五、开展生物科技活动,让学生从收获中获得乐趣。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Abrahan H.Maslow)在1943年提出了“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可以归纳为五大类,即生理、安全、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等需要。[4]其中,自我实现需要是最高层次的需要,是指人有发挥自己能力与实现自身的理想和价值的需要。自我实现需要会使人产生一种愉悦的心理,这种心理往往使人处于一种兴奋的状态中,它支配着人去探索新的领域,从而获得新的自我实现,在螺旋式上升中感受、体念、享受快乐。

生物科技活动是初中生自我实现需要的形式之一,通过开展生物科技活动,能让学生从书本抽象的理论和单调的知识中解放出来,以自己所掌握的生物知识为基础拓展思维,创造出自己的研究成果,达到自我实现的需要。作为老师,要学会多支持和引导学生开展生物科技活动,对学生的小发明、小创造要予以充分肯定和适当表赞,让学生有成就感,产生愉悦的心理,进而对生物学科的学习产生兴趣。

例如,教学完“植物无性生殖的应用”一节,我布置任务给学生:除了课本所说的嫁接和扦插外,同学们还可以通过什么方法使植物无性生殖?接到任务后,同学们通过网络、图书馆等查找资料,认真研究,兴趣非常浓厚,最后他们成功地给玉桂进行驳枝繁殖,并且撰写了科技小论文,荣获市“生物百项”一等奖。初尝成功的喜悦后,他们纷纷来向我请教生物方面的知识,上课时精力也非常集中,生怕漏掉某些知识点,学习生物学科的兴趣空前高涨。

六、从校外活动中享受乐趣

封闭式校园管理模式和安全考量的非理性态度,使得学校的一切活动皆为“安全”让路。长此以往,学生只能被圈在校园,走不进工厂,走不进农村,走不进大自然。[7]长久的封闭使学生倍感压抑,很想有机会到“围城”外走一走,呼吸新鲜空气,感受温暖的阳光,他们一旦走出象牙塔,就如同出笼的小鸟,轻松、自由,对大自然感到新鲜,充满乐趣。而生物本身就是大自然的组成部分,因此,我觉得作为教师,要学会结合教材的相关内容,到校外开展调查、采集标本和社会实践等有益的活动,让学生充分认识自然、关注自然、热爱自然。

此外,还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图片、播放视频或模仿“幸运52”等节目形式来寓教于乐

我从教十三年来,总觉得寓教于乐仿佛是一把金钥匙,有了它我们就能轻松自如地和学生一起打开知识的宝库,让学生愉快地步入知识的殿堂。

参考文献

1 孔 子.《论语•雍也》

2 贺拉斯.诗艺

3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4 章志光主编.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5 方元山著.课堂教学改革研究.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4.1

6 陈 、刘建军主编.外国文学作品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7 叶翠微.我的困惑与惭愧.中小学管理,200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