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中西医结合

[中图分类号] R743[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7210(2008)07(b)-098-02

急性脑梗死具有发病率高、病死率高、致残率高、治愈率低的特点,因而,急性期及时有效的治疗,是减少病死率、减轻致残程度的重要措施。我院2000年1月~2007年10月,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内服中药及针灸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40例,收到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病例资料

入选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均作CT扫描确诊。诊断标准参照2005年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会脑血管病学会制定的《中国脑血管疾病防治指南・脑梗死》[1]。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40例,其中,男22例,女18例;年龄38~79岁,平均(56.20±9.83)岁;单灶性脑梗死30例,多灶性脑梗死6例,腔隙性脑梗死4例;颈内动脉系统梗死34例,椎-基底动脉系统梗死6例。对照组40例,其中,男24例,女16例;年龄56~80岁,平均(65.40±8.47)岁;单灶性脑梗死29例,多灶性脑梗死6例,腔隙性脑梗死5例;颈内动脉系统梗死31例,椎-基底动脉系统梗死9例。两组病例的性别、年龄、梗死程度等方面具有可比性(P>0.05)。

1.2临床表现

治疗组嗜睡5例,头昏5例,乏力20例,肢体瘫痪30例。对照组嗜睡7例,头昏14例,乏力18例,肢体瘫痪15例。两组病例临床表现具有可比性(P>0.05)。

1.3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积分[2]

轻型:0~15分,中型:16~30分,重型:31~45分。治疗组轻型6例,中型28例,重型6例。对照组轻型10例,中型26例,重型4例。两组病例平均积分具有可比性(P>0.05)。

1.4治疗方法

对照组:急性期,①给予降纤酶治疗为主,降纤酶10 U+5%葡萄糖或生理盐水250~500 ml静滴,1次/d,连用3 d后,重症者给予降纤酶10 U+5%葡萄糖或生理盐水250 ml静滴,1次/2 d;降纤酶应用前后常规作凝血机制检查;偏瘫患者肌力提高、肌张力增强后停用降纤酶。②20%甘露醇125 ml静滴,根据病情1~4次/d。③脑益嗪25~50 mg/次,3次/d,饭后服,或尼莫地平20 mg/次,3次/d,饭后服。④设计良肢位及关节功能训练。亚急性期,在急性期用药基础上加用:①胞二磷胆碱1.0 g+10%GS 250 ml静滴,1次/d;②脑活素20 ml +10%GS 250 ml静滴,1次/d;③阿司匹林200 mg, 1次/d,饭后服;④床上训练包括保持抗痉挛、变换、肢体被动运动或自助被动运动、 床上翻身运动、桥式运动、坐位训练等,手法训练包括关节活动度训练、肌力增强训练、促通技术的应用等。恢复期,①继续胞二磷胆碱、脑活素及阿司匹林治疗,剂量及用法同前;②进行站立训练及步行训练。

治疗组:在对照组三期治疗方法的基础上,加服中药及针灸治疗。①中药用通腑化瘀汤:大黄10 g(后下),枳实10 g,厚朴10 g,羌活10 g,地龙10 g,水蛭6 g,半夏10 g,胆南星10 g,瓜蒌10 g。水煎服,每日1剂。加减:气虚明显者加党参15 g,太子参15 g;言语不利,加远志10 g,石菖蒲10 g(后下),郁金10 g;心悸喘息,加桂枝10 g,炙甘草6 g;肢体麻木加木瓜10 g、伸筋草10 g、防己10 g。②头针:取2寸毫针, 常规消毒后,沿百会向前透刺曲鬓1.5~2.0寸,快速提插捻转约250次/min左右,持续约3 min,针下有吸针感和患者有沉、紧、麻、胀、热感为佳, 每隔10 min 重复1 次。③体针:常规刺法,取穴肩骨禺、曲池、外关、合谷透后溪、环跳、风市、阳陵泉、绝骨、解溪,失语加廉泉、上廉泉、增音。②③均留针30 min,每日1次。

以上治疗10 d为1个疗程,治疗3个疗程结束后对两组进行疗效评定。

1.5疗效评定标准

疗效评定标准采用《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标准》[3]。基本痊愈: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1%~100%,病残程度为0级;显效: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6%~90%,病残程度为1~3级;有效: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45%;无效: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

1.6统计方法

各参数以均值±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用χ2 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由表1可见,治疗组的基本治愈、显效、有效等方面均高于对照组,经χ2检验,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脑梗死的治疗方法,临床上报道较多,如血液稀释方法、钙离子拮抗剂、脑细胞活化剂等,单用均有一定疗效,且有丰富的理论基础及实践经验,如:甘露醇能清除自由基,钙离子拮抗剂可预防再灌流损伤及继发性神经元损伤[4];目前已渐明确阿司匹林和(或)潘生丁可明显减少脑梗死的病死率[5];降纤酶能降解纤维蛋白原,抑制红细胞聚集,增强红细胞的血管通透性和变形能力,降低血小板黏附力,抑制血栓形成,可使血流加快,有效地增加脑血流,减轻脑损伤,挽救缺血的脑神经细胞,是西医目前脑梗死治疗中较完善的治疗方法,其吸收了溶栓疗法、血液稀释疗法、脱水剂、钙离子拮抗剂、抗血小板聚集、改善脑细胞代谢剂等治疗脑梗死的精华[6]。

在中医,脑梗死属“中风”范畴。其病机多与痰瘀互结,中焦壅滞,升降失常,腑气不通,浊毒上逆,毒损脑络有关。有报道[7],中风发作期出于应激,胃肠蠕动受到抑制,肠内容物积留,肠源性内毒素可以加剧脑血液循环障碍。因此,清除肠道积滞,对于改善中风患者脑血液循环有重要作用,还能够减轻腹压,降低颅内压,减轻脑水肿,改善脑细胞的缺血低氧状态。笔者以通腑泄浊、化瘀除痰的古方“三化”(《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加减组成通腑化瘀汤,《增补内经拾遗》“三者,风、滞、痰也。化,变化以清散之也。方用羌活以化风,厚朴、大黄以化滞,枳实以化痰,故曰三化”,辅以地龙、水蛭、半夏、胆南星、瓜蒌增强化瘀除痰的作用。有报道[7],在脑梗死的急性期,尤其是超早期(发病6 h以内),梗死灶周围存在缺血半暗带,这部分脑细胞尚未完全死亡,有恢复其功能的可能性;超早期溶栓技术的开展为缺血半暗带神经功能恢复提供了依据;许多活血化瘀中药尤其破血逐瘀药如水蛭、地龙等具有不同程度的溶栓、降纤、抗凝等作用。再加针灸疗法:近来有文献报道[8],脑梗死患者早期针刺有利于提高体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及降低丙二醛(MDA)含量,清除自由基,保护脑细胞功能,而在稳定期针刺介入治疗对SOD及MDA水平影响不明显,是针刺早期介入急性脑梗死治疗的理论依据之一。头针运动区头皮下约属大脑皮层功能的躯体运动中枢, 可以刺激大脑皮层的功能, 引起神经冲动, 有利于患肢恢复;体针能改善脑血流, 降低全血黏度及血浆黏度, 加快红细胞电泳时间, 降低血细胞比容及血小板聚集率, 从而有助于改善脑血流、脑电活动、皮层抑制状态, 增加脑血供给代谢, 提高皮层细胞的电活动, 促进脑功能恢复。康复训练不仅可以解除或缓解患者肌肉疼痛, 防止关节僵硬和肌肉萎缩, 而且可以激活感觉功能, 调整神经反射环路中各神经元的兴奋性, 改善颅内血液循环及周围循环, 恢复大脑皮层的功能, 实现大脑皮层的功能重组, 因而获得满意的疗效。超早期康复治疗未发现不良反应,支持脑血管病康复治疗从急性发病入院时就参与[9]的观点。

[参考文献]

[1]饶明俐.《中国脑血管疾病防治指南》摘要[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06,23:6.

[2]贺茂林,陈清棠.溶栓治疗急性脑梗塞的现状和进展[J].国外医学脑血管病分册,1995,3 (4):186,190.

[3]王新德.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标准[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379.

[4]马瑞,宗俊学.降纤酶对急性脑梗塞患者出凝血功能的影响[J].山东医药,1998,9(2):5.

[5]于润江.中国内科专家经验文集[M].沈阳:沈阳出版社,1995.822.

[6]张国瑾,赵增荣.国外脑血管疾病研究进展[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0.

[7]陈俊抛,伍杰勇.脑血管病急性期中医治疗[N].中国中医药报,2007-08-15(第006 版).

[8]倪光夏,王立,陈道文,等.不同时期针刺对脑梗死患者疗效、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及丙二醛含量影响比较[J].中医杂志,2004,45(9):668,670.

[9]马瑞,宗俊学.降纤酶对急性脑梗塞患者出凝血功能的影响[J].山东医药,1998,9(2):5.

(收稿日期:2008-04-14)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