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少年时代》的艺术风格解读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少年时代》的艺术风格解读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2014年上映的《少年时代》是理查德・林克莱特的作品。提起林克莱特,人们便会想到其最著名的作品《爱在黎明破晓前》《爱在日落黄昏时》《爱在午夜降临前》。“爱在”系列三部曲给人最深刻的印象就是长镜头和对白,作为情感片却没有情感爆发的顶峰,一切如同涓涓细流。《少年时代》继承了“爱在”系列的风格,其剧情甚至要更扁平化一些。文章从纪实化影像、日常化叙事、人物形象塑造三方面,解读《少年时代》的艺术风格

[关键词]《少年时代》;理查德・林克莱特;艺术风格

2014年上映的《少年时代》是理查德・林克莱特的作品。提起林克莱特,人们便会想到其最著名的作品《爱在黎明破晓前》《爱在日落黄昏时》《爱在午夜降临前》。“爱在”系列三部曲给人最深刻的印象就是长镜头和对白,作为情感片却没有情感爆发的顶峰,一切如同涓涓细流。《少年时代》继承了“爱在”系列的风格,其剧情甚至要更扁平化一些。影片描绘了一个男孩的惶惑不安、闹腾的家庭剧和日常的煎熬。[1]小男孩儿梅森是影片叙事的核心,影片中梅森从6岁成长到18岁,而影片之外,摄制组也拍摄了12年。这种创作手法的最大好处,就是无须劳烦化妆师就可以真实地展现梅森及其周围人在12年间的沧桑变化。而每一次梅森的成长,都是真实的成长,这种纪实的风格会不断带给观众惊喜。而影片在剧情上也波澜不惊,保持了林克莱特作品一贯的风格。《少年时代》聚焦的是梅森及其周围人的平凡生活,可以说平淡无奇。但这种日常化的叙事风格却能带给观众内在的感动,因为片中展现的正是观众所忽视的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除此之外,影片的人物形象也塑造得非常丰满,除去主人公梅森以外,母亲奥利维亚和父亲老梅森这两个配角也十分成功。文章即从纪实化影像、日常化叙事、人物形象塑造三方面,解读《少年时代》的艺术风格。一、纪实化影像

作为一部成长题材的电影,《少年时代》浓缩了12年的时光,其艺术表现上的最大特点,莫过于纪实化的影像风格。在电影拍摄过程中,摄影机的机位选取、视角聚焦、推拉摇移等,都会对影像的风格产生影响。要营造纪实的影像,跟拍、抓拍、抢拍是创作中必要的拍摄手段。[2]而手持摄像、晃动镜头等,也会带来一定的真实感。不同导演倾向于用不同的方式,来增强影像的纪实性。林克莱特在《少年时代》中使用了跟拍的手法来营造一种真实感。

跟拍,指拍摄过程中摄影机跟随被拍摄主体一起运动进行原生态的记录,摄影机与拍摄主体的位置关系,可以分为前跟、后跟、侧跟等。跟拍的角度使观众可以以摄影机的视角,追随拍摄者进行观察,从而产生良好的代入感。《少年时代》中,不止一次使用了跟拍的手法。如,影片中,母亲奥利维亚在梅森6岁时结束了又一段婚姻,她带着孩子搬到了休斯敦。跟拍镜头记录了梅森起床后的忙碌景象。梅森先是拿下书包,然后胡乱地将教科书和作业放进书包内,然后拿起书包走向厨房。此时镜头从梅森的身后跟拍,跟随梅森走过廊道,进入厨房。此后,手持摄像跟随姐姐萨曼莎从炉灶到餐桌,姐姐开始以怪异的语言嘲讽梅森,并因此引发了二人的争吵。镜头真实记录了梅森早晨的繁忙以及姐弟俩从早上就开始了一天的吵闹。类似的,梅森放学时,碰到了对自己有好感的女孩儿吉尔,并和她聊天。林克莱特在此处使用了前方跟拍的镜头方式,二人朝镜头的方向走,梅森步行而吉尔骑着单车,两人开始了闲聊。外表阴郁寡言的梅森与吉尔在一起时,展露了少有的笑容。青少年之间的沟通非常顺畅,从家庭闲扯到朋友、书籍、小城、聚会等,两人聊的目的性不是很明显,但却轻松而愉快。林克莱特通过跟拍,将青少年成长的点滴记录下来,带给观众纪实的美感。

一般而言,为了达到尽可能客观的目的,纪录片不会采用主观镜头。而《少年时代》并不是纪录片,它是一部剧情片,只是风格上接近纪录片而已。影片中,导演运用了大量的主观镜头,而这种镜头的视角通常是从主人公梅森的角度出发的。观众透过主观镜头,可以窥知梅森的心境。如,母亲为了照顾姐弟二人,错过了与丈夫一同参加聚会。在姐弟二人上床休息后,继父回来了,而母亲与继父之间发生了激烈的争吵。听到二人争吵的梅森偷偷溜下床,躲在门口探头窥视。镜头中,梅森在门边探出了半边脸,而镜头一转,则变成了夫妇二人的争吵场景。此时,镜头的左侧画框有一部分被遮挡而呈现模糊状,实际上这个位置就是门框所在,这显然是一个主观镜头。之后,镜头在梅森震惊的眼神和吵架的二人之间来回切换,将夫妇的不和谐带给孩子的影响真切地展现在观众面前。再如,姐弟二人与一年多未见的父亲老梅森见面,三人相处得非常融洽。在晚餐时间,父亲将姐弟俩送到了母亲的住处,而按照约定,应该是外婆送二人过来。母亲见到父亲在自己的房内很不高兴,她将老梅森叫到了房子外的庭院中。姐弟俩急忙跑到楼上观看。此时,镜头再一次以主观视角,呈现了姐弟二人所见:父亲和母亲又发生了争吵,虽然听不清,但从二人沟通的结果来看,显然他们之间很不愉快。影片中,主观镜头以青少年的视角,带给观众孩子们眼中的世界。这种镜头视角,不仅没有损害影片的纪实风格,还使纪实性得到了进一步强化。

二、日常化叙事

所谓日常生活叙事,最早出现在文学中,是指对个体日常生活经验进行想象性表达的一种叙事形态。[3]在电影中则表现为对宏大、崇高的消解。通常的好莱坞电影,为了收获较高的商业价值,会纠集豪华的明星阵容,集成了电影史上最具动人心弦效用的那些技术手法和情感逻辑,它们容纳了短时间内观众能够沉迷的一切因素,其目标是娱乐我们,同时也不知不觉地遮蔽了我们对日常生活的感受。[4]而《少年时代》则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它将日常生活的真实与平淡展现在观众面前,使观众重温生活的质感。

《少年时代》的情节简单,戏剧冲突也不明显,这是其日常化叙事的首要方面。影片的内容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那就是少年梅森的成长。影片记录了梅森从6岁到18岁的12年历程,其间穿插了其父亲、母亲各自的生活。梅森的成长与每一个男孩儿的成长差别并不大,甚至每个人都可以在梅森的成长过程中找到自己的影子。如果要找出梅森的特殊之处,也只能说他成长在单亲家庭,随着母亲走进一段又一段的婚姻,他与自己的生父相处的时间较少。但在现代社会中,梅森这种家庭状况,显然也称不上特殊。而梅森的成长过程,也几乎与所有正常的男孩儿如出一辙。童年时的梅森充满好奇心,贪玩好动,他喜欢看动画片,喜爱读《哈利・波特》,对外面的世界懵懵懂懂。少年时期,梅森开始变得叛逆,与同龄人相比,他多了一点阴郁的气质。梅森开始早恋,开始接触成人世界的东西,并喜欢上了摄影。而青年时代,梅森更加成熟,他开始打工赚钱养活自己,经历失恋,高中毕业并进入大学,其所经历的轨迹可以说平淡无奇。影片通过记录梅森的日常生活,让观众见证了一个人在12年中从一个孩子长大成人,而观众也在品味他人浓缩的人生过程中收获属于自己的感动。试想,如果影片过度戏剧化,就会失去了平常人生活的真实感。而如果煽情的桥段很多,则同样会使影片远离生活。而正是通过日常化叙事,影片将平淡的生活变成了一部关于个人成长的史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