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精心进行预设 助推动态生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精心进行预设 助推动态生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 预设;生成;思维;活力

【中图分类号】 G63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23―0095―01

众所周知,课堂教学必须立足于精细化的教学设计,没有备课时对文本的深入挖掘,对教材重难点准确的把握,即使在课堂教学中出现了生成性因素,也难以捕捉住稍纵即逝的教学机遇,丧失了动态生成的机会。所以,课堂教学中,片面强调动态生成而忽视预设的作用,课堂教学就会变得无序而盲目。笔者认为,教学中的动态生成不仅仅是课堂中的“偶发因素”和“突发事件”,有时是可以在老师精心的预设下实现的。具体来说就是通过一些操作性强的预设来助推课堂的动态生成,从而使语文课堂富有活力,富有激情。

一、开放性的问题设计催生课堂生成

依据教材内容设计具有探索性和开放性的问题,有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多角度看问题的习惯和创新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开放性问题的设计必须基于对教材的重难点,所以要对文本有深入的挖掘,不能为了活跃课堂气氛而设计一些脱离文本的无效问题。笔者在教授《荆轲刺秦王》一文时,为了让学生能对荆轲的思想行为有一个全面深入的认识,设计了一个问题:“荆轲在刺杀秦王前进行了长时间的、充分的准备,但为什么刺杀秦王最终以失败告终了呢?”这个问题,就具有开放性的特点,也即,荆轲刺杀秦王失败的原因有很多,关键是学生的作答能够自圆其说,言之成理。经过讨论,学生陈述了自己的理由,有一个学生回答说荆轲是战国时代著名的刺客,以刺客的冷血,武功,冷静,机智,在与秦王近距离接触甚至秦王“以手共搏之”的情况下,我们没有理由相信荆轲刺杀秦王会失败,那就只有一种理由可以解释,这就是荆轲是有意放走秦王。但有学生提出了疑问,就算是荆轲是有意放走秦王,那他如何面对太子丹对他的知遇之恩和樊於期的在天之灵呢,在这个课堂案例中,由于问题的设计具有开放性的特点,使答案也体现出丰富性的特点,所以课堂的生成很精彩,学生的思维得到了训练,理解得到了深化,课堂富有活力和生命。

二、展开辩论丰富课堂生成

针对有争议的命题,教师可以提出不同的观点,让学生展开辩论,通过观点的碰撞来深化学生对问题的认识和理解,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都能在观点的交锋中得到提升,课堂的生成也会自然而然得到呈现。笔者在教授《孔雀东南飞》一文时,提出了刘兰芝值不值得为焦仲卿殉情的命题,让学生分成正反两方进行辩论,虽然是两个对立的观点,学生却能说得有理有据,见仁见智,课堂取得了很好的生成效果,实现了不一样的精彩。

三、学生质疑催化课堂生成

在课堂教学中,往往都是教师围绕重难点设计问题,学生解答,这种做法的优点是可以让学生在教师的预设下把握一节课的重难点,缺点是忽视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其主体性不能得到充分的体现,所以可以尝试让学生提出他们认为有价值的问题。由于学生质疑的重点和思考问题的方式与教师是不同的,提出的问题也可能是五花八门,这样就降低了预设性,也就意味着课堂动态生成的空间更广了。在教学《荆轲刺秦王》一文时,笔者采取了让学生提问的方式。基本的环节是学生先思考,每人书面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再通过合作小组筛选出一至两个最有价值的问题,最后全班分享交流。有一个小组提出的问题是文章第八段中荆轲怒斥太子时说“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第九段易水送别时却慷慨悲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为什么前文荆轲说刺杀秦王不返回复命的是没用的人,后文却说自己一去就再也不可能回来了,前后的说法为什么是矛盾的。有学生说荆轲怒斥太子是冲动之下赌气说的,而在易水送别时是在分析了客观形势后说的话,这种分析虽然有点道理,但理由不充分。有学生就发表观点认为“赌气说”不成立,说虽然当时荆轲很生气,但也不至于明知刺杀凶多吉少而自己骂自己是“竖子”,这是不符合常理的,所以他根据后文荆轲在刺杀失败后说的“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可以推断,荆轲是想生劫秦王,达成约契,然后全身而退,可后来他预感到刺杀秦王凶多吉少,产生一种悲观的情绪,然后才悲歌“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在这个教学片段中,很显然学生的质疑是个性化的,而之后的讨论解答更体现出学生思维的广度,尤其是后面学生的解答,紧扣了文本,且有全文意识,理由令人信服。学生的质疑,为课堂的动态生成提供了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