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从认知语境浅析对隐喻歇后语的理解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从认知语境浅析对隐喻歇后语的理解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歇后语是汉语中的一种特殊表达形式,是我国人民在生活实践中创造出的智慧结晶。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法,本质上更是一种思维方式。我国歇后语这一语言宝库中就有不少隐喻型歇后语的例子,一个概念引出另一个概念,认知主体如何找到两者的统一完成识解,这就要借助认知语境中的逻辑信息、语言信息和百科信息生成相关的语境假设,一个假定推出另一个假定,最终形成正确的理解。本文就拟从认知语境对隐喻歇后语理解的制约这一角度,试析认知主体如何完成对歇后语的隐喻识解的。

关键词 歇后语;隐喻;认知语境;语境;制约

中图分类号 H0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14)13-0187-01

一、引言

歇后语是汉语里的一种特殊现象,是中国人民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是一种短小、风趣、形象的语句。它以独特的结构、生动活泼的表达形式和妙趣横生的表达效果为人们所喜闻乐见。长期以来,我国学者对歇后语的研究主要围绕修辞、翻译、文化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考察和研究;随着近年来语用认知的发展,也有不少学者从概念整合理论或隐喻角度来分析歇后语的生成和理解。但很少有人从认知语境角度来分析歇后语,所以本文拟从认知语境角度试析隐喻歇后语的理解。

二、歇后语的构成和分类

歇后语由两部分构成,前一部分是“引子”,后一部分是“注释”(温端政,2002,7)。根据“歇后语”的名称,很多人想当然把它理解为可以歇去后一部分的意思,笔者倒认为或许是歇一会儿,再说后半截的意思。其实除了常用的、大家都非常熟悉的一些外,通常两部分都要说出,否者将出现表意不清。

本文是从认知语境角度对隐喻歇后语的动态理解过程进行阐释。

“歇后语后一部分所表达的基本意义有‘本义’和‘别义’(也叫转义)之分。”(温端政,2002,9)“直接型”指只有本义而无别义的歇后语,如:

(1)挨揍打呼噜――假装不知道。你说你不在乎,现在你不在乎,将来呢?(王朔《一半是火焰,一半是还说》)1这类歇后语,意思基本上无需再作解释, “假装不知道”,意思都再明白不过了。

“语义双关”指后一部分既有本义又有别义,而本义引申出来的意义才是要表达的真正意义。如:

(2)没有这东西,你就什么也别指望办成。修房不给你批地基……想到外面找工作,更是墙上挂竹帘――没门儿。(崔巍《爱与恨》)

例(2)中“门”原指门户,这里引申指门径。在真正的交际过程中,我们只能听音,只能根据语境以及已有知识通过逻辑推理等途径来判断意思。

三、隐喻的意义和类型

20世纪七八十年代,隐喻成了一个热门话题,不仅在语言学、语言哲学上如此,在很多其他领域亦然。在历史上,隐喻主要是在修辞范围内研究的。随着当代认知科学的发展,隐喻被普遍认为在本质上不是一种修辞现象,而是一种认知活动,对我们认识世界有潜在的、深刻的影响,从而在人类的范畴化、概念结构、思想推理的形成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王寅,2007,406)。隐喻可以使人们在不同事体之间建立联系,加深对事体的理解,隐喻的运用就以认知主体和语境为基础,以此喻彼,引彼喻此;其理解过程主要是在矛盾中找到统一,化异为同,同中得义,这里的“同”是指本体与喻体之间的、适应语境的相似性。

四、认知语境及其对隐喻歇后语理解的制约

近年来,“语境”成为一个流行的话题,流行的说法是,我们只有在特定的语境中才能理解一句话(陈嘉映,2003,339)。随着其研究和发展,80年代中后期又提出了认知语境。“认知语境”是语用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由语用因素结构产生的,是与语言使用有关的、已经概念化或图式化了的知识结构状态。语言的交际过程就是这种认知语境的参与过程,认知主体综合利用认知环境中逻辑信息、语言信息和百科信息生成相关的语境假设,从一个假定推出另一个假定,直到交际双方的认知环境显映了相同的事实和判断,并实现沟通。

隐喻的识解过程是一种寻找最佳关联的在线推理过程,其具体表现形式为认知主体激活认知语境中的相关信息,选择具有最佳关联的语境假设,建立相应的心智空间,从而得到足够的认知效果,完成隐喻的识解(张慧芳,2010,48-49)。所以认知主体要综合利用认知环境中的逻辑信息、语言信息和百科信息生成相关的语境假设,在矛盾中找到统一。

五、结语

我们使用的语词是有限的,但是我们却可以用有限创造无限,这或许就是语言无穷的魅力之一吧。歇后语这一中国民族的语言智慧结晶,无不体现了人类思维丰富的创造能力,更体现了隐喻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隐喻在生活中到处可见,但是认知主体如何拨开“本义”这层面纱,获得正确的理解,还需要借助认知语境,在动态中做出推理、假设等,寻求两个概念域的相通处,通过最佳关联,以求获得正确的识解。认知语言学强调认知的无意识性,心智的体验性和思维的隐喻性,在歇后语这一特殊的表达结构中,我们可以发现人们总是借助一些生活中能感知到的具体的事件或物体来表达一些抽象的概念,无不是对其哲学观的一种印证。

参考文献:

【1】陈嘉映. (2003). 语言哲学[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温端政. (2002). 中国歇后语大辞典[M].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3】王寅. (2007). 认知语言学[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4】张慧芳. (2010). 认知语境下的隐喻动态识解[J].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02), 47-49.

作者简介:

周先军(1986― ),女,四川华蓥人,西华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研究生部2012级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