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制造业国际经济技术合作模式选择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制造业国际经济技术合作模式选择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随着中国制造业近二十年的发展,“中国制造”已经成为世界关注的重点。目前中国已经成为美国、欧洲、日本和韩国等制造业发达国家大规模转移和抢滩登陆的一个重要目标。本文以烟台市参与中韩国际经济技术合作的实践为例,着力对制造业国际经济技术合作模式进行研究,寻求二者合作理想模式及改进措施,以利制定合理的外商投资政策,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

文献综述

在国际经济技术合作的模式选择研究方面,我国学者主要是沿用当代国际经济技术合作的理论成果,应用于我国的实践,从某一角度、某一侧面、某一领域进行研究,提出具有指导性意义的结论,或者强调研究国际经济技术模式的重要性,并得出自己的见解。

本文希望以烟台市中韩国际经济合作的实践为例,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的理论与制造业国际转移的理论出发,分析烟台市与韩国制造业合作的现状,研究采取合理的模式进行经济合作等方面的问题。由于烟台市是中韩国际经济技术合作的重要区域,该市中韩国际经济技术合作模式的选择问题,具有我国沿海制造业城市特别是山东半岛制造业基地城市国际经济技术合作的典型特征,对于建立起适合中国制造业发展的国际经济技术合作的新模式,确立承接国际制造业梯度转移的龙头城市具有推广意义。

一、制造业国际经济技术合作的一般模式

制造业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存在多种模式,研究的角度不同,得出的结论也不同。本文从参与方经济发展水平及合作的复杂程度来分析归纳其特征,总结为以下两种模式。

1.制造业近距离国家的国际经济技术合作模式

制造业近距离国家的国际经济技术合作模式,是指距离相近的国家由于政治联盟、地缘优势、历史渊源以及文化的认同感和相近性等原因而进行的制造业方面的国际经济技术合作活动,是一种区域性的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其主要特征是:

第一, 可以充分利用区位优势,减少运输成本,提高两国的利润率。制造业的产品特点决定了企业必须考虑运输成本,才能提高企业的利润率。如90年代至今的中韩两国制造业的合作即为这种合作模式的典型代表。

第二,可以很好地发挥地缘优势,发挥经济的辐射作用,带动经济低水平国家的经济发展,缩短两国的经济差距。例如,我国从1980年―1989年的改革开放后国有企业引进设备时期,广东地区充分利用国家给予的优惠政策、灵活措施,充分发挥与台湾、港澳地区的地缘优势,使该地成为我国珠三角经济区的重要制造业中心。

第三,受政治因素的影响较大。由于相邻国家政治联盟的原因而进行的国际经济合作,其成败决定于两国政治关系的发展状况。例如,50-60年代的中国东北地区与前苏联的制造业的合作中,后来中国与苏联关系的恶化而使中国的经济受到重创。

2.制造业复杂的国际经济技术合作模式

制造业复杂的国际经济技术合作模式,是指开放的国家采取优惠政策吸引外资全面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的活动,将制造业融入国际分工和世界产业链条中的全球性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其主要特征是:

第一,具有全球性、经济性和持久性的特征,合作的范围大、领域宽、方式灵活多样。复杂的国际经济技术合作模式在世界经济中已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体系,参与国家在国际分工中和产业链条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合作主体的经济发展状况直接影响整个世界经济的发展。

第二, 具有跨国公司为参与主体进行合作的特点。制造业跨国公司利用其雄厚的资本实力、先进的技术水平和丰富的国际经营经验推动着制造业的全球化发展,全球制造业体系正在迅速形成。例如由于中国制造业的快速发展,跨国公司更加重视中国的战略地位。目前,世界上最重要的电脑、通信、电子元器件、制药、石化等行业的制造商都已将生产网络扩大到中国。

第三, 参与主体属于世界产业链条中的垂直网络式国际分工体系。在目前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国际分工深化导致国际产业转移。制造业国际分工正在由垂直分工向水平分工、产业间分工向产业内分工、产品分工向生产工艺分工深化。由此带动制造业由发达国家向新型工业化国家、新型工业化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各参与制造业国际经济技术合作的主体构成了世界产业链条中的垂直网络式国际分工体系。例如,我国承接的国际产业转移,无论是港、澳、台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向珠三角的转移,还是发达国家已经成熟的技术密集、资本密集型产业向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的转移,都是拥有高层次产业的发达国家和地区向产业处于低层次的地区的转移,属于一种产业垂直分工。

综上所述,我国在建国初期到改革开放的前期属于近距离国家的国际经济技术合作的模式,进入20世纪90年代至今我国已经属于复杂的国际经济技术合作模式。

二、烟台案例:中韩制造业国际经济技术合作模式分析

近年来,在中国参与合作的众多国家中,中韩国际经济合作的发展速度尤为突出。仅韩国对华投资一项,2005年就达到了182.76亿美元,其分布主要集中在山东省,其中80%的投资集中在青岛、烟台、威海三地。而烟台市,是联系中国和韩国的“桥头堡”,作为连通环黄渤海经济区和韩日国际经济区的重要节点城市,越来越受到韩商的青睐。截至2007年,在所有与烟台有经贸关系的国家中,韩国连续4年位居贸易额第一,已成为烟台经贸合作的重要国家。因此,中韩之间的制造业国际经济合作模式选择是中国参与东亚国际经济技术合作的一个范例,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本文研究认为烟台市由于在地理区位、地缘文化、经济基础、投资成本、引资政策等方面在中韩国际经济技术合作方面都具有极大的优势,再加上烟台市二十多年的中韩国际经济合作所取得的巨大成就,都证明烟台市可以成为中韩国际经济技术合作模式的代表。因此,对中韩国际经济技术合作的普遍性与韩国企业在烟台市直接投资的特殊性进行比较研究,分析烟台市中韩制造业国际经济技术合作的现有模式特征,构建烟台市制造业国际经济技术合作的理想模式,并提出模式改进的措施,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确定制造业中心城市的定位,合理制定外商投资政策提供依据。

1.烟台市在中韩国际经济技术合作的现状

根据烟台市投资促进局提供的数据,截至2006年5月,烟台市共批准韩国投资企业2580家,合同利用外资67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33亿美元,在来烟台投资的5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合同外资和实际外资均列第二位。烟台市中韩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主要有以下特点:

第一,韩国在烟台的投资呈现出增长速度快、投资领域广、项目规模大。目前已有11家位于世界500强的韩国企业在烟台投资。投资领域涉及服装、轻工、电子、机械、汽车、食品、建材、海运、化工、冶金等领域。仅大宇公司就先后在烟台投资建立了大宇重工业烟台有限公司、大宇机床烟台有限公司、山东巴通您电器有限公司、烟台大宇电子部品有限公司四家公司,投资额约1亿美元。韩国LG电子(株)公司也先后在烟台投资了LG(烟台)信息通信技术有限公司、浪潮LG(烟台)数字移动通信技术研究开发有限公司、浪潮乐金数字移动通信有限公司三家公司,投资额达5345万美元。

第二,韩国在烟台大企业的投资方式近年来倾向于合资经营,出现韩国企业本地化的趋势。韩国大宇重工在90年代的投资多数是独资企业,而2003年6月建立的大宇机床烟台有限公司则采用了合资的形式。韩国LG株式会社在烟台的三家投资企业则全部采用合资的形式。另外,烟台现代冰轮重工有限公司、烟台万华SKC聚氨酯有限公司等都是近几年来投资烟台的韩资企业,全部是采取合资的形式。目前投资于烟台的世界500强韩国企业中选择合资形式占77%,韩国企业本土化的趋势初显。

第三,跨国公司制造业占较大比重。从烟台市投资促进局统计显示,从1984-2005年外商对烟台投资的产业中,投资于第二产业,即制造业领域的占87%。大宇重工业烟台有限公司、LG(烟台)信息通信技术有限公司、浪潮LG(烟台)数字移动通信技术研究开发有限公司等韩国企业在烟台投资于制造业领域,占世界500强的韩国企业在烟台投资的比重为92%。

第四,跨国公司开始在烟台设立研发机构。浪潮LG(烟台)数字移动通信技术研究开发有限公司就是韩国LG株式会社2001年在烟台设立的研发机构,成为山东省首家跨国公司的研发机构。

2.中韩制造业国际经济技术合作模式的改进与选择

中韩两国的合作虽然错过了我国近距离国家的国际经济技术合作的发展时期,但由于中韩两国仅一海之隔,这种跨海域的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又具有近距离国家国际经济技术合作模式的区位特点;当中国20世纪90年代全面对外开放时,韩国直接进入中国复杂的国际经济技术合作模式时期。中韩两国的国际经济技术合作虽然具有近距离国家国际经济技术合作模式的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的特点,但中韩两国的国际经济技术合作更具有复杂国际经济技术合作模式的三大特点。

首先,从参与国际经济合作的主体、范围和合作方式来看,具有复杂国际经济技术合作模式的特点。由于经济联系的加强和各自利益的驱动,欧美发达国家、中国、韩国等为代表发生了多种类型的经济技术合作。这些国家间的经济技术合作遍及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和所有的合作领域。从中韩合作的层次来看,有企业间的,有政府间的,也有法人之间的合作。从中韩合作的内容来看,它包含了生产要素的相互移动,以及贸易金融和宏观经济政策协调多方面内容。双方无论从生产要素移动的跨国界移动,还是中韩企业的产品市场的世界性,都说明中韩两国在国际分工中和产业链条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两国的经济发展状况直接影响整个世界经济的发展。因此,具有全球性、经济性和持久性的特征,合作的范围大、领域宽、方式灵活多样的特点。

其次,具有跨国公司为参与主体进行合作的特点。由于制造业的全球化趋势的影响,韩国制造业跨国公司也利用其雄厚的资本实力、先进的技术水平和丰富的国际经营经验推动着制造业的全球化发展。韩国制造业跨国公司将价值链中与制造紧密相联的各个环节朝着全球化方向迈进,将中国作为其全球制造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世界500强企业中的韩国大宇、LG、三星、现代等著名跨国公司在中国的投资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再次,中韩两国属于世界产业链条中的垂直网络式国际分工体系。中韩两国制造业国际经济技术合作的主体构成了世界产业链条中的垂直网络式国际分工体系。例如,韩国向中国的国际产业转移中,是高层次产业的韩国向产业处于低层次的中国地区的转移,属于一种产业垂直分工。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我国国内竞争环境的变化,韩国在华跨国公司逐渐改变了以利用廉价资源、抢占市场、转移相对落后的污染型生产项目为目的的产业转移行为,开始对华进行大规模系统化投资,在中国全方位进入、全系列生产,充分发掘中国市场的全球性价值,形成网络式分工。

三、中韩制造业国际经济技术合作需要寻求最佳模式

从国际经济合作原理的角度来看,中韩两国还没有最大限度的发挥各自优势生产要素的作用,凝结在商品中的生产要素远非成本最低的组合配置,离理想状态的国际经济技术合作模式还有很大的差距,需要在今后的实践中不断改进和完善,以寻求两国合作的最佳模式,达到两国经济的双赢状态,实现利润的最大化。因此,要实现中韩制造业国际经济技术合作的理想模式,今后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改进:

第一,中韩两国要充分发挥近距离国家国际经济技术合作模式的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一方面,从区位因素的角度来看,地理位置的接近,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是中韩国际经济技术合作的区位条件,山东与韩国的距离比起内陆相当一部分省份的距离要近的多,且水陆交通方便,运费低,与韩国一海之隔的山东省占得了地利之先。建立山东半岛制造业基地,承接韩国产业转移的战略,正好符合韩国企业选择区位投资设厂降低运费的要求。另一方面,从文化的角度来看,中韩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源远流长,中国文化是韩国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文化上的认同感及相近性是经济技术与合作的重要条件。山东是儒家思想的发祥地,以儒家为代表的传统文化,深深地影响了中国与韩国人的心理与生活,中国人与韩国人有极强的文化认同感。因此,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齐鲁文化在山东与韩国的合作中占了人和之利。

以上这些地缘文化优势是其他发达国家所无法比拟的,中韩两国要做好区位优势的文章,促进两国生产要素的跨海域移动,充分利用两国的成本最低生产要素,减少生产要素移动的各种障碍,加强中韩两国的合作,两国政府要尽快建立中韩自由贸易区,例如建立“中韩自由贸易区”,甚至“中韩共同市场”等。将烟台市作为中韩自由贸易区合作的首选城市之一,通过竞争使两国在制造业方面达成国际分工和平衡,两国间实行专业化分工,各国分别集中生产某种商品,互相提供本国其他某种商品的市场。

第二,中韩国际经济技术合作要处理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和国内产业转移的关系,集中建立韩国产业集群,确立城市制造业的产业定位。以烟台市为例,烟台市目前一方面面临韩国制造业的产业转移,另一方面面临着我国开放较早的长三角和珠三角的欧美制造业的二次转移。因此,烟台市在招商引资的过程中,要处理好二者的关系,确定城市制造业的定位,注重韩国制造企业的集群效应,减少资源型产业的审批,甚至杜绝污染型产业的引进。

第三,中韩两国制造业要逐步由世界产业链条中的垂直网络式国际分工体系向水平专业化国际分工体系过渡。目前,韩国将产业链条中的低技术环节转移给处于较低发展水平的中国,从而完成价值链的分离和产业转移。中韩两国制造业国际经济技术合作的主体构成了世界产业链条中的垂直网络式国际分工体系。今后,我国制造业在引进技术的同时,要注重自主创新,加强品牌建设,提高在国际产业价值链条的位置,缩短中韩两国的经济差距,由原来的中韩两国的垂直分工形式逐步向水平专业化分工过渡。

参考文献:

[1]Raymond Vernon. International Investment and International Ttade in Produce Cycle[J]. Quarterly Journal Economics of May 1996,(80),190-207.

[2]Liu Shuguang , Liu Weidong The Role of New ICTs in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Firms A Case Study of Haier[M].Journal of The Korean Geographical Society, 2003,28(3):400-412.

[3]曹洪军, 高波.日韩制造业转移与山东省引资的战略思考[J]. 亚太经济, 2005, (2): 40-43 .

[4]丁勇, 朱彤. 跨国公司国际生产体系和我国制造业发展战略[J]. 国际经济合作, 2006, (11). 29-32.

[5]范振洪, 王爱华,郭全涛. 山东与日韩经济合作研究[M]. 济南: 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5.

[6]黄繁华. 韩国对华直接投资特点和发展趋势[J]. 国际经济合作, 2002, (9) : 47-49.

[7]姜爱敏, 腾岳, 青延义. 辩证分析烟台开放[J].烟台日报, 2001, 7.31

[8]李世泰. 烟台市发展临港产业的战略思考[J]. 烟台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22 (1) : 59-62.

[9]刘曙光, 杨华. 山东半岛与韩国经济合作的战略研究[J].东北亚论坛, 2005, (1) : 94-97.

[10]刘新国, 盖华. 烟台对韩贸易方兴未艾[J]. 烟台日报, 2006, 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