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风险导向审计发展趋势及其应用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风险导向审计发展趋势及其应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风险导向审计产生的历史背景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审计方式不断适应审计环境的变化,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20世纪30年代以前,由于企业组织结构简单、业务性质单一,审计工作目的是为了促使受托责任人在授权经营过程中做出诚实、可靠的行为,审计方法是详细审计。审计的重心在资产负债表,旨在对会计凭证和账簿的详细审计,以发现和防止错误与舞弊。这种审计方式就是账项基础审计。

20世纪30年代至70年代末,随着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审计界认为,欺诈舞弊可以通过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予以控制。这样,以内部控制测试为基础的抽样审计在西方国家得到广泛应用,这种审计方法重点在于审计师了解、测试和评价内部控制设计的合理性和执行的有效性。对内部控制存在缺陷的环节,审计师通常将其涉及交易和账户余额作为审计的重点,甚至进行详细审计;对于可以信赖的内部控制环节,审计师通常将其涉及的交易和账户余额进行抽样审计,以提高审计效率和降低审计费用。于是产生了第二种审计方式-制度基础审计。

进入20世纪80年代,社会公众对信息的需求不断扩大,信息的不对称性使社会公众对审计师所提供的信息有着极大的依赖性。一方面是审计人员的法律责任的日益扩大,另一方面社会公众对非会计信息的强烈关注,对审计作用的期望也不断提高,审计业必须增加信息的可信性,降低信息的风险,将审计对象所面对的战略经营风险与审计风险紧密相连,运用立体观察方式来判断企业在特定的环境下如何应对、控制和改变经营战略。由此,产生了一种新的审计模式——风险导向审计。

二、风险导向审计在我国的发展趋势

风险导向审计是一种新的审计方式,它是审计技术方法在系统论和战略管理论基础上的重大创新。作为一种比较先进的审计模式,风险导向审计已成为英美等发达国家审计发展的潮流,他们在该领域的探索值得我国借鉴。虽然我国的风险导向审计在理论上处于研究阶段,在应用上还处于起步阶段。但是,作为一种全新的审计方式,风险导向审计在我国具有远大的发展前景,是我国审计职业界发展的必然趋势。

1.风险导向审计适应了当今社会经济环境的需要。

市场经济和经济全球化趋势,使企业经营环境越来越难以预测,面临的不确定性与多变性大为增加,经营风险相应增大。市场经济的高度不确定性使人们对审计的期望值不断提高,而风险导向审计正是适应了公众对审计期望值不断提高的要求而发展起来的,将审计风险降低至可接受水平,以满足公众的要求。

2.风险导向审计符合现代审计目标多样化的要求。

风险导向审计的目标是将审计风险降低至可接受水平。为此,风险导向审计强调审计战略,要求制定适合被审计单位业务的审计计划;要求不仅应检查与会计系统有关的因素,而且应检查企业内外各种环境因素;不仅应进行与会计事项有关的个别风险分析,而且应进行涉及各种环境因素的综合风险分析。风险导向审计将被审计单位置于一个大的经济环境中,运用立体观察的理论来判断影响企业经营风险的各种因素,从企业所处的行业状况、监管环境、经营目标、战略规划到经营方式、业务流程等内外部各个方面来分析评估审计的风险水平,把被审计单位的经营风险植入到本身的风险评价中去,并贯穿于审计的全过程,从而在审计过程中把重点放在审计风险的评估上,并通过审计程序把审计风险降低到审计人员可以接受的水平。

3.风险导向审计是对原有的审计资源进行重新调配。

风险导向审计转变了传统审计思维定式,对一些风险因素比较大的环节多投入一些,而对风险比较小的环节缩减审计资源,主动控制审计风险。通过运用审计风险模型,对审计风险进行系统的分析评价,以做出相应的审计策略,将风险评估与审计程序紧密的联系起来,同时能据此将审计资源恰当地分配到高风险领域,提高审计质量与效率。

4、审计法律体系的不断健全和完善为应用风险导向审计奠定了基础。

从1993年10月起,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会计师法》颁布为标志,中国审计制度逐渐进入制度化、规范化发展时期。从审计标准看,我国社会审计目前已颁布6批准则及指南共48个项目,基本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准则体系,标志着一套全新的、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顺应国际趋势的中国执业审计准则体系的构建完成。

5.审计人力资源的发展为风险导向审计提供了人才保证。

风险导向审计对审计人员的素质要求较高,需要有较高的风险分析和判断能力。目前,我国不断推进多层次审计人才的教育和培训,正规院校审计专业学历教育为我国审计工作培养了大量的审计后备人才,审计行业协会和审计部门加大了在职审计人员的培训力度,审计人员的素质有了较大的提高。同时,我国实行了注册会计师和审计师考试制度。这些措施都为我国审计职业界应用风险导向审计提供了人才保证和技术支持。

三、现阶段风险导向审计的推行及其应用

尽管风险导向审计有其优越之处,但在目前条件下,普遍推行却有困难。笔者认为,针对我国审计职业界目前的执业水准和审计环境的现实,积极稳妥地推动风险导向审计的应用,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进一步强化风险导向审计的理念。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国际资本的流动带动了审计的跨国界发展。我国审计准则从一开始就是借鉴国际惯例,并在国际审计准则的基础上制定的,体现了风险导向审计的理念。风险导向审计不是制度基础审计之外的一种方法,而是制度基础审计的发展,是以对审计风险进行系统的分析和评价为立足点制定审计战略,制定与企业状况相适应的多样化的审计计划,使审计工作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风险导向审计不仅要求审计师对控制风险进行评价,而且要对产生审计风险的各个环节进行评价。但是,风险导向审计的运用不是孤立的,在审计实务中,审计师要树立风险导向意识,将风险导向审计与制度基础审计、账项基础审计结合起来运用。即在风险导向审计观念下,客观评价被审计单位外部环境、内部控制制度,发现会计报表发生重大错报风险,对评价出的高风险领域,实施详细的账项审计,可有效地控制风险,节约审计成本。

2、推进审计信息化建设,实现风险导向审计的网络化信息系统的资源共享。要推动社会建立企业信用体系,在政府、银行、协会及审计机构等单位之间连网,实现资源共享。审计机构本身也应建立庞大的数据库,按类别、行业收集、存储、更新审计人员运用风险导向审计所需要掌握的会计和审计准则内容以及审计对象所在行业、企业战略,成功、失败审计案件介绍等信息,以不断拓展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降低审计风险,提高审计质量。

3.不断优化公司治理结构,健全企业内部控制机制,夯实风险导向审计的制度基础。从经济学角度讲,会计舞弊的实际实施者是企业的实际控制者。当前公司治理结构及内部控制制度的不完善,客观上妨碍了风险导向审计的运用。因此,应从建立健全企业内部控制机制着手,在优化公司治理框架下,从企业内部控制的设计、运行、评价、改进四个环节建立与完善企业内部控制机制,强调公司高级领导层的控制责任,关注对全部风险的评估,重视日常控制活动,抓住内部审计监督评价环节,才能不断提高企业会计信息质量,推动风险导向审计的应用。

现阶段,在审计实务中,我们可以针对不同的审计对象选择采用不同的审计模式:

(1)以制度基础审计为主、风险导向审计为辅的混合审计模式

跨国公司、上市公司、企业集团等大中型企业,通常其资产、资本和生产经营规模较大,经济业务比较复杂并且发生频繁,经营范围比较广,分支机构比较庞大、分散。因此,其正常的生产经营管理更多的依靠较为健全、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而非一个或数个经营管理者的直接指挥。对这类被审计单位,可以考虑采用制度基础审计为主、风险导向审计为辅的审计模式,在保证审计效果的同时提高审计效率。

(2)以账项基础审计为主、风险导向审计为辅的混合审计模式

中小企业特别是小型企业,通常其资产、资本和经营规模较小,经济业务较少,业务流程简单,经营范围比较单一,管理层次很少,内部控制不太健全。对这类被审计单位,可以考虑以账项基础审计为主、风险导向审计为辅的审计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