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关于当前农村存在因教返贫问题的思考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关于当前农村存在因教返贫问题的思考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镇原县地处甘肃省东部、庆阳市西南部,属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甘肃中东部干旱县之一。全县总人口51.41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9.39万人,是一个人口大县、传统农业大县、文化教育大县、财政收入穷县。但在这样一个国家级贫困县,老百姓崇文重教的传统底蕴深厚,深入人心,远近闻名。当一批批莘莘学子走出贫困大山,开始步入富丽堂皇的大都市校园时,我们不能回避事实的另一面――一大批原本就不景气的农村家庭开始因孩子高昂的上学费用重蹈贫困的覆辙。笔者对这个问题做了简单的分析与思考,愿与大家共同研讨。

一、基本现状

镇原县现有各级各类学校324所,在校学生87456人。自高校实行扩招以来,全县共向大中专院校输送了2.4万学生,加上此前几年间输送的学生,共约2.7万人。年均在校大中专学生保持在1万人左右。人均每年按1.5万元费用计算,10年来全县高中等教育费用支出接近20个亿。作为一个国家扶贫重点县,这个数字相当于全县人均教育支出400元,是2010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的五分之四,小口径财政收入的20倍。按照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902元计算,一个4-5口农村家庭的一年全部纯收入才能勉强支付起一个大中专学生一年的费用。

前些年,由于农民人均纯收入处在较低水平,以及具体家庭收入有差异性,举债投入高中等教育的贫困家庭约在60%以上。近几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逐步发展,特别是外出务工人员迅速增多,强势拉动了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大幅增加,一部分家庭也因而能够基本保障教育支出。在家庭经济状况负担高中等教育费用的能力方面,如果粗略地分为基本保障、比较困难和无法保障三个层次,根据我们的测算,基本上各占三分之一。这就意味着每年至少有3000多名贫困大学生需要国家资助。

但从镇原县的实际情况来看,占主导地位的国家生源地助学贷款自2007年实施以来,累计办理贷款1497万元,资助贫困应往届大学生3100多人(次),年均受助面仅为30%,一大批急需资助的贫困应往届大学生被拒之门外。据估计,近五年来我县农村家庭高中等教育支出负债总额在2亿元左右,部分农村人口的生活水平又进入了贫困状态。

二、成因分析

据笔者调查研究,目前“因教返贫”问题在我国欠发达地区的广大农村具有普遍性。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人才供需的市场机制不健全。科教兴国战略提出后,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进程加快,特别是高校扩招扩建所需要的财力、物力和人力资源超出了国家和民众的可承受程度,尤其是在教育成本方面没有形成合理的分担比例和投入机制。经济发展缓慢的农村贫困地区群众在家庭收入非常有限的情况下,通过举债等方式连续性高强度地高额支付高等教育费用,导致一些农村家庭几乎没有其他资金用于改善生活和扩大农业生产。当这些学生毕业后,适逢国家社会大转型和体制大改革时期,人才培和人才就业政策还不配套,造成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供需矛盾,一大批高校毕业生在一定时期内处于失业或隐性失业状态,没有固定的经济收入用于还债和改善家庭经济状况,使过去相对有稳定经济来源保证基本生活的的农村家庭,再次陷入贫困状态。

2.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发展环境失衡。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发展趋势,引发了普通教育的激烈竞争,在数量、结构、规模和质量等方面都远远超过了职业教育。这种职普教育不能同步协调发展产生的结果是,一方面普通院校招生计划不仅远远高于预期需求,而且逐年呈单边直线上升态势,直接导致大专院校毕业生长期供过于求,形成了就业难问题;另一方面,职业院校起步发展时正处在经济体制转型期,国有和集体工业企业纷纷改制转型成风,在自己的员工都吃不饱甚至重新就业的压力下,职校毕业生普遍遭遇双重就业难题,导致老百姓更加坚定地重视普通高等教育。尽管近年来国家就发展职业教育出台了一系列惠民政策,但目前我国农村职业教育仍然处在一头大中型企业技术工人数量严重不足、一头农村职业教育招生困难的尴尬境地。

3.农村传统落后的人才观念根深蒂固。经济发展落后地区的群众由于受到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在自身发展能力非常薄弱的情况下,老百姓普遍认为只有千方百计供子女上大学才是迅速改变家庭和子女命运的唯一出路,这种传统观念所催生的上大学动机,在高校扩招前被长期压抑。高校扩招后,高等教育大众化在一定程度上迎合并滋长了“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观念,最大限度地满足了贫困地区农民子女接受高等教育的强烈愿望。依靠投资教育改变命运的坚强决心,使他们轻视甚至忽略了严峻就业形势和高昂教育投入后面所潜藏的巨大风险。当背水一战的普通高等教育投资行为和残酷的就业现实发生激烈碰撞后,贫困又一次降临到了他们面前。

三、有关建议

解决当前农村地区“因教返贫”的问题,需要政府、社会多管齐下,标本兼治,着力治标,重在治本。

首先,要进一步加大政策和资金支持力度,切实保障弱势群体的受教育权利,加快贫困人口尽快脱贫。一是完善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推进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扩大国家生源地助学贷款覆盖面,适当提高贷款比例,做到应贷尽贷,保障受助学生基本生活和日常学习需要。二是建立健全以政府拨款、财政支持为主,以金融信贷和民间捐资认助为辅的贫困大学生长效资助救助机制。三是重点实施国家财政反哺民生政策。对正在就读的国扶重点县和老少边穷及少数民族地区的贫困大学生,其学杂费由国家财政按一定比例拨款、学校直补。完善代偿机制,鼓励高校毕业生到艰苦边远地区农村学校支教。大力推行就业援助制度,优先招考并安排零就业家庭贫困大学生就业。四是完善助学贷款体制机制。

其次,促进高职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协调发展。一是提高普通高等教育的办学质量和效益。普通高等教育要成为推动人才强国战略和创新型国家战略实施的孵化器和源动力。压缩普通高校数量,重点办好“211”院校和“985”院校,建成一批国际知名、有特色高水平高等学校。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培一批拔尖创新人才。努力使人才培的数量和质量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有效防止人才相对过剩和教育资源浪费。二是加快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把职业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规划,加大对农村职业教育的投入,提高农村职业教育学生资助水平,保障职业教育基础设施建设,促使职业教育规模、专业设置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统筹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发展。高等职业教育要成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主阵地,肩负起把科学技术转化为第一生产力的重要使命,培一大批高层次和高技能人才。依据国家产业结构政策和区域发展布局,科学确定高等职业教育的空间、地域和专业布局。三是加大对农村、边远贫困地区、民族地区的职业教育投入。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把加强职业教育作为服务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特别要加强涉农专业建设,加大培适应农业和农村发展需要的专业人才力度。四是强化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统筹职业教育发展的责任。在继续推进中职教育集团化办学的基础上,探索建立职业教育以省、市(地)为主的管理体制,统筹解决招生就业、师资配置、专业和硬件建设等问题,引导中职教育走上科学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