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试析高校师资队伍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试析高校师资队伍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论文摘要]激励机制对于组织的存在和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文章分析了激励机制的含义和功能,指出当前高校师资队伍激励机制方面存在的问题:激励机制本身缺乏弹性、激励手段有待完善、激励内容有待改进、激励氛围有待进一步营造等。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文章提出高校和管理者应该建立经济激励机制、精神激励机制和成就激励机制等,满足教师物质需要、尊重需要和发展需要。

[论文关键词]高校师资队伍 激励机制 需要层次理论

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人本管理思想在西方企业中得到普遍应用,人本管理理念在管理思想、管理理念等方面引起了革命性变革。到20世纪末,人本管理思想普遍深入人心,被应用于社会的各个组织和机构中。对于高校来说,对教师实行人本管理,提高教师对学校的忠诚度,就是尊重教师,关心教师,提高教师的工作满意度和生活水平,建立和完善师资队伍激励机制。激励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内容,如何在工作上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激发其创造力,是开发人力资源的最高层次目标。高校师资是高校人力资源的核心竞争力所在,而高校师资队伍的激励是高校可持续发展的保证。因此,高校师资队伍激励机制对于高校发展尤为重要。

一、激励机制的含义和功能

激励机制(Enthusiasm Mechanism)属于管理学范畴,它是指组织的管理者依据一定的法律法规、价值取向和文化环境,对被管理者的行为、思想和绩效进行物质、精神等方面的激发和鼓励,使之继续发挥作用,为本组织带来积极效益的机制。激励机制对于组织的成长和壮大具有重要的作用,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导向作用。导向强调的是全局观念、长远观念和集体观念,这些观念都是为实现组织的各种目标服务的。激发和诱导个体行为,必然会指向一定的目标。对教师的行为进行引导和规范,就是根据个人需要与组织及社会需要相统一的原则,激励教师按照既定的方向去努力。

2.满足需要。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有七种不同层次的需求: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友爱与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求知的需要、求美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其中,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属于低级需要,这些需要通过外部条件使人得到满足。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是高级的需要,是永远不会感到完全满足的。一个组织只有通过满足职工的高级需要来调动其生产积极性,才能给组织带来更稳定、更持久的力量。再就是价值期望。激励是一种自觉地追求意义和价值的活动,这种以价值为目标的期望是把个人价值的实现与社会价值的实现统一起来的。总之,有效的激励机制能调动高校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其工作充满激情,增强工作的动机,将潜在的巨大内驱力释放出来,去完成高校组织的任务,为高校事业的发展奉献自己的力量。

二、高校师资队伍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

在国家的高度重视下,当前高校师资队伍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是,面对飞速发展的高等教育事业和高等教育体制改革,高校教师师资队伍的激励机制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如没有充分发挥教师的积极性、师资结构不合理、激励机制不完善等,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

1.激励机制操作性有待科学化。要提高人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效率,必须要建立一套完整、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科学的激励机制让人们在工作中始终充满热情和动力,并且促使人们不断向着自己和其存在的组织目标前进。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当前许多高校制定的激励制度,如奖励的标准、奖励的内容和手段、奖励的落实等措施缺乏相对可操作性,这就使得原本就不完善的激励机制的实际效能更低了。在奖励内容方面,有些高校把教师作为单纯的“经济人”,认为只要满足了教师经济收入就可以了,而没有采取多重的激励手段和方式;在激励价值取向上,教师不仅重视自己社会价值的实现,也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因此,如果不重视教师自我价值的实现,不能为他们设置一个合理的定位,比如学术带头人、专业负责人、教学名师、首席教授等,就不能把教师的内在动力与外在动力有机地结合起来,也不能把广大教师的“内驱动力”与“外驱动力”和谐统一起来,互相促进。

2.激励手段有待改变。社会是不断变化发展的,那么,相应的激励机制也要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否则,激励便失去了其应有的作用。但是,很多高校在考核教师的绩效上仍然采用传统的如季度小结、期末总结、年度总结、民主评议等考核形式,没有及时对绩效考核体系进行改革和更新,没有建立有效的绩效评价体系和制度。虽然这种考核方法有其优势所在,但是由于它主观随意性较强,有人的总结几年下来一直保持不变,而且还缺乏客观的、量化的、科学的考核标准,对于教师的真实成绩不能作出真实的反映,也就失去了对教师应有的激励作用。由于教师激励绩效考核手段的不科学,造成无法准确区分不同教师的不同工作业绩,从而对教师的激励失去了有效性。

3.激励内容有待改进。对教师的业绩进行考核应该坚持全面考核的原则,而不是出现片面考核或者考核内容遗漏等情况。只有全面考核一个人的绩效,才能对他作出公正、公平、真实、客观的评价。目前的高校师资考核内容有以下不足:其一,重视科研忽视教学,即在学校激励的内容上过多地考虑科研成果、科研项目,而对教学工作和教学能力的培养重视不足。在这种导向下,部分教师集中精力用于科研而忽视教学工作。现实中,教师级别越高距离讲台越远的现象屡见不鲜,教授不愿意给本科生上课或不认真备课,使教学质量滑坡,培养的学生“底气不足”,找不到学习的兴趣。其二,重文轻“创”,即重视,对创新之作未给予足够的重视。无论是遴选拔尖人才、晋升职称还是评优以及年度考核,许多高校都把发表了多少论文和著作当做重要的条件,而对于创新的力作缺乏足够的重视。其三,重外轻内,即重视海外、校外引进人才,忽视本校原有的人才。“外来的和尚会念经”,学校在选人用人、政策倾斜、福利待遇等方面常常向引进人才倾斜,忽略了对本校既有人才的激励和培养。其四,重成果轻实力,即教师考核注重标志性成果,主要是科研成果,而减轻了对教师教学业绩、育人水平等综合实力的评价。

4.激励氛围有待进一步营造。激励机制的制定是针对每个人的,不能有所纰漏。目前,很多地方高校在激励机制实施方面仍然比较僵化,例如,“一言堂”“一评定终身”等,没有建立“上下通畅”的交流机制。激励机制就是营造一种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用人机制和氛围,而当前许多高校为了平衡各方面的利益,往往采用论资排辈的方法,妨碍了人才竞争的公平性和竞争性。由于这种人事管理体制造成了高校教师聘任制度能上不能下、能进不能出、没有竞争与活力的用人机制,妨碍了教师优胜劣汰的激励机制,大大挫伤了广大教师的积极性。

三、解决高校师资队伍激励机制的对策

教师教学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学校未来的发展,决定着培养学生的质量。因此,一个高校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就要重视师资队伍建设,要不断完善和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在现有基础上,要逐步完善和落实教师激励制度,逐步发挥其最大效能,进一步推动高校办学质量和育人水平的提升。

1.经济激励机制,满足教师物质需要。经济激励是激励措施的“初级手段”,但却是不可或缺的“必然”手段。高校教师,在职业上讲是一个复杂的、特殊的而又十分重要的职业群体。因此,在制定激励制度和政策时必须充分考虑到这一群体的特点,在尊重这一现实的情况下,首先要满足高校教师合理的经济需要,即解决他们低层次需要的满足。只有把他们物质上的后顾之忧解决了,他们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工作中去。对教师的经济激励是指,高校要保证包括教师的工资、奖金、津贴在内的货币性收入,要把提高教师待遇当做一项重要任务来落实,还要在教师的福利、资助、带薪休假等方面满足教师的需要。在各方面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高校可以通过各项福利措施来满足教师的加薪、安居等需要,让他们能够安心工作,以更加饱满的热情从事教学工作。

2.精神激励机制,满足教师尊重需求。孙子曰:“赠人以言,重于珠宝,伤人以言,重于剑戟。”马克·吐温也曾经指出:“一句话的赞词能使人不吃不喝活上两个月。”可见,任何人都有被他人、组织和群体认可并获得尊重的感情需要。高校教师作为具有较高文化素质的职业群体,他们对尊重有着比其他群体更为强烈的需要,因此,高校的管理者更要积极主动地通过与教师建立正式或非正式的情感联系,热忱地去和他们沟通、交流,让广大教师从内心真正感觉到被尊重;要利用一切机会和可能去关心他们,真正解决他们在工作和生活方面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要建立和完善高校管理者和教师平等的沟通平台,在学校发展和教书育人方面多多倾听教师的建议和想法;要创造条件营造良好的民主氛围,使高校教师能在充分民主、和谐的环境下参与学校的管理和发展,以主人翁的姿态激发教师建立与高校和谐互动的关系,把教师的自身发展与高校的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

3.成就激励机制,满足教师的发展需求。人都有自我证明其存在价值的本性。当然,这种证明只有符合社会发展需求时,才能被社会接受并取得自我价值的实现。因此,成就激励的核心首先是价值激励,其核心是以成功为价值导向。建立成就激励机制,满足教师发展的需求要求正确发现教师,认识教师,认可教师,在选人、用人方面要坚持“唯人才是举”“任人唯贤”,倡导教授治校、专家治校的管理方式,严格贯彻科学公平的选人用人制度、职称晋升制度和业绩考核评定制度;要建立完整、科学、合理的个人发展机制,要满足教师自我发展、自我提升、自我实现的需要,为教师提供更高、更广阔的个人发展空间,使教师成为一个健康而又自由发展的人。

总之,激励机制在提升人们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发挥人力资源能力方面具有“催化剂”的作用。在21世纪的今天,各个高校及其管理者都要不断改革和创新,建立合理的人才激励机制,为学校发展和人才培养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