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研究考纲 探寻技巧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研究考纲 探寻技巧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高考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不能靠死记硬背,要讲究技巧。本文笔者总结了几条方法,供大家参考:课文例句推断法、上下文推断法、句意分析法、代入筛选法、交换理解法、结构推断法、成语联想法。

关键词: 高考;文言虚词;意义;用法;巧判断

2014年高考《考试大纲》要求考查的文言虚词依然是以下18个: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这18个虚词所涉及的意义和用法比较复杂,不可仅靠死记硬背。然而在当前的学习中,多数学生还是死记硬背。

面对这种情况,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指导,教给学生掌握文言虚词意义及用法的方法。笔者在多年教学之余,摸索总结出了几条行之有效的小方法,可供参考。

一、课文例句推断法

高考考的是“常见虚词”,它们在课文中必定多次出现过。如果平时熟读课文,能够记住大量包含“常见虚词”的例句,阅读和考试时就可用课文中结构相同的句子来推断有关虚词的含义了。如“朝野服焉,号为独立使君”的“焉”,我们就可用课文中结构相同的例句――“微波入焉”“犹且从师而问焉”“观人风者得焉”比对,得出此处的“焉”应该是代词,意思是“他”。

二、上下文推断法

根据上下文的意思来推断,即在整体把握文句意义的基础上来确定某个词的意义和用法。如“设九宾礼于廷,臣乃敢上璧”一句,这里的“乃”是副词还是连词呢?我们可以考察一下前文的意思。前文蔺相如说和氏璧是天下共同称颂的宝玉,赵王送璧时“设九宾礼于廷”,表示对大国的尊重,那么璧送来了,秦王也应对赵国表示尊重,“设九宾礼于廷”。这样看来,蔺相如提出的是一个必要条件,两句间是“只有……才……”的关系,因此,“乃”应解释为“才”,表条件。

三、句意分析法

根据句子的大意推断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在学习和应试中常用。如“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根据句意“不是挟带着泰山来跨过北海这一类情况”,就可确定“以”即连词“来”之意,表目的。又如“府吏闻此变,因求假暂归”的“因”是什么词,可以结合句子的意思“府吏听说了这个变故,就暂时请假赶了回去”,确定“因”是连词“于是”“就”之意,表承接关系。

四、代入筛选法

如果我们知道一个虚词的基本意义和用法,在阅读和解题时,就可将它的每个义项代入句中去理解,从而从中挑选最佳的一项作为答案。如“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我们知道“何”的主要义项有:①疑问代词,译为“什么”“哪里”“为什么”“怎么样”等;②副词,译为“怎么能”“什么”“多么”等;③复音虚词“何如”“何乃”“何其”等。代入理解和筛选,答案就自然确定了。

五、交换理解法

如果给出两个句子让我们判断句中某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是否相同,我们可以将其中能确定的一句中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代入另一句来理解,看句子是否讲得通。如果讲得通,那么意义和用法就是一样的,反之亦然。如判断“与我银,为君致阁职”“谁为大王为此计者”这两句,我们知道第二句中的“为”是介词“替”“给”,代入第一句理解:给我银子,我给z替{你谋个内阁职务。句子是通的,所以该处的“为”也作介词“替”“给”讲。

六、结构推断法

可以根据句子的对称关系来推断。文言句子讲究整齐、对称。抓住这点,我们可以从一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推知相同位置的另一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如“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而”是表修饰关系的连词,那么“以”也该和他相同。也可以根据词语在句中所作的成分来判断。不同的句子成分就决定了词语的词性和用法。如“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两句,第一句的“其”在句中作主语,因此应该是代词“它(鹤)”;后一句的“其”不作句子成分,只表反问语气,因此应该是副词。

七、成语联想法

成语绝大多数来源于古诗文,因此其中许多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和文言文中的完全相同。根据这一特点,就可以利用自己熟悉的成语来推断文言虚词的含义。如“急急乎惟进修是求”一句中的“是”的意义和用法,就可以根据我们熟悉的成语“惟命是从”“惟利是图”来推断,应该是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