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低年级学生游泳教学方法的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低年级学生游泳教学方法的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本文在总结教学经验的基础上,从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出发,对低年级初学游泳者先学爬泳还是先学蛙泳进行研究,结果先从爬泳开始的教学方法是适宜的,也是较理想的。

关键词:低年级; 游泳; 教学方法

一、问题的提出

游泳运动对少年儿童有特别的吸引力。学游泳不仅可在水中自如的玩耍,还可以全面地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并可与大自然作斗争,具有实用价值。

但是学习游泳又是较复杂的过程,它改变了人类在陆上习惯于直立的姿势,俯卧在水中做动作,而且无固定的支撑,同时水中的压力又造成呼吸困难,改变了陆上的自然呼吸。游泳的划水路线方面较复杂,它要求具备较高的关节灵活性,较强的柔韧性,较好的浮力与力量素质。这些特点决定了游泳初学者难以掌握游泳技术,但在教学中却要解决这个问题。除了完成好熟悉任务外,如何将游泳技术的特点和规律与少年儿童的解剖、生理、心理特点相结合使他们能够顺利的由简致繁、慢到快地掌握游泳基本技术呢?即在游泳教学顺序上究竟应该先教哪一种姿势为佳?这是游泳教学范畴内的一个尚待解决的问题。本人针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教学实验,目的是通过实验归纳,分析与探究,寻求一条少儿童游泳教学的理想方案,为今后教学提供参考依据。

二、研究对象及方法

对象:共有女学员30名,年龄在7—8岁左右一至二年级的初学者(在游泳馆浅池教学实验)。

方法:把30名学员分为A、B两组进行比较。A组教学顺序是:爬泳仰泳蛙泳,每种泳姿的教学顺序是:腿呼吸手分解完整,B组教学顺序是:蛙泳爬泳仰泳,每种泳姿的教学顺序是呼吸腿手分解完整,进行15次课,实际教学12次课。

三、实验结果与分析

1、A、B两组在熟悉水性阶段基本用3~4次课,个别学生由于胆子小用5~6次课。

2、在掌握配合技术进度时产生了差距,A组实验结果,大部分学生第6次课学会了憋气、滑行、腿、臂分解练习游,第8次课掌握了基本的腿臂、呼吸配合技术,只有二人在第10次课完成配合技术,并有4人同时学会了第二姿势,一人学会了第三种姿势(此学生水性比其他学生要好的多)。B组在第8次课学会了憋气、滑行、呼吸配合分解练习游。第10次课基本完成了腿臂、呼吸配合技术,还有2人第10次课没有能完成完整配合技术。B组因腿部练习时间加长,蛙泳技术较复杂,故进入完整配合技术慢一些。最终有3人学会了二种姿势,4人学会一种姿势。

3、从游距看,A组大部分学生游到25~50米,第二种姿势可以达到20~35米左右,而B组学生有三人达到20~25米左右,四人达到15米,第二种姿势只有三人达到15~20米。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A组比B组学会的进度要快且掌握的技术较B组熟练一些。显然,学蛙泳要比学爬泳花费的时间长。实验结果可说明,先教爬泳有一定的优越性,对少年儿童初学都来说,此教学方法是可取的。原因何在?可从下面几方面进行分析:

第一,从爬泳与蛙泳动作结构上的特点看

爬泳特点:爬泳两手轮流划水,移臂,动作简单。划水动作较容易掌握。两腿上下交替打水作结构及配合技术较简单,但对踝关节的灵活性要求高,它接近于人体走路的习惯,易于掌握,但对学力提出较高的要求。在浮力好,肩关节灵活的条件下,动作稍一成形便可浮在水面上前进。通过较短的时间练习,呼吸也不难掌握。

蛙泳特点:手腿动作均为对称运动、手腿的准备动作均在水下进行。蛙泳腿臂、呼吸配合节奏复杂,动作协调性要求高,因而完整技术较难掌握。手腿的有效动作均需较大力量方能完成。

第二,从生理解剖学、心理学角度分析

少年儿童关节灵活、肌肉弹性好,骨肉骨骼比重小、浮力大、耐久力强,不易疲劳。但情绪不稳定,控制动作能力差,因而协调性差,肌肉力量小。

从上述特点看出,少年儿童的解剖生理、心理特点,更符合于爬泳技术的要求。爬泳本身要求关节灵活性好,浮力大,在这个年龄时期有种先天条件。而蛙泳要求灵活性不高,但对专项力量要求很高。因为技术的复杂,完成一个动作周期需要动员更多的肌群协调用力以便发挥最大的力量。由于少年儿童时期的力量处于最低点,同时他们的意识与协调性差,难以完成蛙泳对称的划水动作。这样学起来需要较长时间,而爬泳则反之。显然少年儿童先从爬泳学起,比先从蛙泳学起的有利条件更多一些。

第三,从教学方法分析

要明确的是,如何在较短的时间内又快又好地掌握各种竞技游泳技术,是游泳教学的目的。而“相似教学法”是能够达到这个目的的良好方法,其意义就是把各种游泳姿势中动作结构基本相同,技术环节基本相似的技术作加以分析归纳,找出共同的规律以利于不同姿势的相势技术的相互诱导、促进,起到运动机能迁移的作用,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各种游泳技术的一种教学方法,并结合了生理学家巴甫洛夫关于条件反射学说运用于实践中。如在先教爬泳教学中,穿插仰泳教学并交替进行。这样既可以巩固爬泳动作技能,又可以加快仰泳技术的形成。这是因为这两项技术都是简单的两臂轮流划水,两腿上下交替打水的配合动作,仅仅是区别于俯卧或仰卧水中的姿势和呼吸不同而已。这种相似的技术通过多次的条件反射在大脑皮层中很快地得到综合与分析。

而后学其它二种姿势又很快地在大脑皮层中增加一连串的条件反射。通过综合分析找出共同特点,并排列顺序形成一个整体相互诱导,促进了复杂动作技能的掌握。因此“相似教学法”提高了教学效率,达到了教学目的,所以说先教爬泳,再教仰泳,其次蛙泳,蝶泳的教学顺序,充分表现了相似教学法的意义及作用。

四、结论

通过上述三方面的分析结果可得出以下结论:

1、对少年儿童游泳初学者,先从爬泳教起的且从腿开始然后与仰泳交替进行的教学是适宜的,也是较理想的方法。

2、对少年儿童,无论采取什么样的游泳教学方法都要符合他们的生理、解剖、心理特点,以便于教学任务顺利完成。

3、教学方法与教学目的应紧密结合,不能脱节。

参考文献

[1] 曹林美.浅谈少年儿童游泳基础教学

[2] 徐广力.对少年儿童游泳基础训练的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