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高职院校服务企业能力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高职院校服务企业能力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社会服务”是高校继“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后的又一核心职能。社会服务能力不足、服务质量不高,是目前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的问题。文章从利益驱动的角度就如何提升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提出了几点建设策略。

[关键词]高职院校 服务企业能力 利益驱动 提升策略

[作者简介]蒋筱瑜(1965- ),女,江苏江阴人,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常州建设分院建筑艺术系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建筑设计类专业教学、高职教育。(江苏 常州 213016)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24-0030-02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社会经济的各个领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社会对高职院校科技服务功能的要求越来越强烈,“社会服务”已成为高职院校继“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后的又一核心职能。高职院校兼具高等性和职业性两大特征,这种“高等性”既体现为培养的人才是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也体现为“专业服务性”。教育部早在2000年颁布的《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中就明确指出,“科技成果推广、生产技术服务、科技咨询和科技发展”是高职高专学校科研工作的主要内容。这表明,高职院校不仅要成为高级技术技能的人才源,也要成为技术的应用源与创新源。然而,除部分国家级示范高职院校以外,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缺乏基本的科研环境,师资队伍的专业水平与行业企业的实际需求存在很大差距,社会服务能力普遍不足。因此,分析目前高职院校在服务企业能力方面存在的问题,研究其提升策略,已成为高职院校加强自身能力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

一、高职院校服务企业能力建设存在的问题

1.服务意识不强,服务类型单一。在我国,大多数高职院校隶属地方政府或为行业办学,生存与发展有地方财政支持,工作开展有主管部门相助。不少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缺乏对区域产业转型与升级的研究,招生缺少对行业企业需求的调查,科研成果脱离企业对成果转化的需求。另外,我国1200多所高职院校多数是2002年以后由中专升格而成,学校的功能定位与管理模式还带有中等专业学校的烙印,大多数学校关注校内人才培养,对应用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重视不够,即使有服务,也大多停留在为企业提供人才这一单纯的服务层次。

2.服务能力不足,服务质量不高。由于建设起步晚、起点低,高职院校的科研与社会服务职能发展缓慢,服务能力不足、服务质量不高是目前社会对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的总体评价。以师资队伍建设为例,许多高职院校的师生比例偏低,校内专任教师需要承担大量的教学工作,科研精力和时间投入不足。同时,由于长期缺乏与社会经济活动一线的联系,许多专业教师不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谈不上技术创新与科技成果转化,社会服务能力与社会生产一线的需求存在较大差距。

3.缺乏有效的运行机制,建设环境不理想。目前,高职院校针对服务企业能力建设缺乏有效的运行机制和评价体系,建设环境不理想。一是服务社会的机构不健全。尽管不少高职院校组建了诸如职教集团、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校企合作办等组织或交流平台,但大多为松散型组织,难以形成真正的合力。二是在科技服务上没有足够的经费投入。长期以来,高职院校在经费有限的情况下,科技服务投入少,基础条件差,装备水平低,设施设备落后,硬件设施跟不上技术发展,与企业需求不匹配。三是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许多高职院校至今对教师考核的指标仍侧重于教学工作量、技能竞赛成绩、数量、申报课题数量上,很少出现结合专业特色开展社会服务和科研成果转化等内容。

二、基于利益驱动的高职院校服务企业能力提升策略

高职院校作为提供服务的主体,要强化服务企业能力建设,首先要研究企业、教师的利益诉求,站在主动为企业与教师创造或提升价值的角度思考建设策略。基于利益驱动的高职院校服务企业能力建设,就是要在尊重企业与教师利益诉求的基础上开展服务机制、服务能力及服务环境建设。

1.树立经营意识,提高社会服务管理效能。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建设是否有成效,关键还在于院校的内部管理机制是否健全,内部资源能否有效整合并形成合力。加强社会服务的经营与管理,学校一是要通过科学决策提高服务效能,二是要从组织与机制增效的角度提高机制效能,三是要从运营增效的角度提高管理效能。在决策增效方面,社会服务具有“时变”特征。高职院校应以企业的技术诉求作为出发点,准确、快速地根据市场的变化找到与企业合作的利益结合点,及时对社会服务的方向定位,服务企业、服务项目、服务方式的选择,服务内容及服务项目等进行相应的调整与优化。在组织与机制增效方面,针对目前高职院校在社会服务建设中机构组织松散、机制建设不健全等问题,应着力加强服务机制建设。从学校层面应进一步完善现有组织构架,特别是进一步理顺各组织主体之间的关系,明确职责任务,充分发挥各主体的功能作用。如职教集团、理事会应充分发挥战略管理功能,注重服务平台的搭建、服务项目的接洽与推广、外部服务资源的整合与协调;学院校企合作办对外应增强市场意识,对内应加强服务意识,负责学校内部服务资源的整合与协调;专业咨询委员会侧重技术指导;工程技术中心致力于技改研究与成果转化;各系与专业科室则应抓好落实,负责服务项目的具体实施以及服务跟踪。在运营管理增效方面,学校一是可根据企业需求的变化,通过优化课程设置时序、培养多面手、整合技术力量灵活组建服务团队等,增强服务的针对性,提高服务水平,提升服务效能;二是可以通过无界化管理,实现不同院系、不同项目、不同师生间的资源整合、协同、共享,增强服务团队的合作精神,促进学校内部管理机制的创新,提高院校的综合实力。①只有职教集团、学院、系室、教师与团队各司其职、相互协作,根据市场需求,结合自身专业特色,加强前瞻性策略研究,进行各专业社会服务方向的科学定位,确定合适的服务项目,选择恰当的服务方式,构建服务平台和进行服务机制创新,才能提高学校的社会服务效能。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社会服务能力。高职院校开展社会服务的具体实施主体是教师,教师的研究能力和技术服务能力决定学校能为社会和企业提供服务的质量,也关系到服务对象的利益诉求能否得以满足。因此,关注教师的利益诉求,通过机制驱动、价值驱动、成长驱动等提升教师在科研与社会服务方面的积极性,使教师真正成长为学校开展社会服务的人力资本。一方面,可以通过机制与价值驱动影响教职工对科技服务的认识,引导教师重视社会服务能力的提升。教育部于2011年8月30日颁布了《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规定各地要创新高等职业学校师资管理制度,将教师参与企业技术应用、新产品开发、社会服务等作为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评聘和工作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积极推进新进专业教师须具有企业工作经历的人事管理改革试点。学校可以通过科研休假、专职科研编制、科研工作量核算、科研平台建设等具体的制度与环境建设,促进和引导教师进行科研。在科研政策上,要更多向与企业和社会一线结合的应用型科研倾斜,通过相关制度安排使教师有动力、有条件走进企业,走向社会一线。②在平台建设上,可以通过与企业共建研发机构、工程技术中心、技术攻关小组,引导教师与企业专家共同开展项目开发,解决工程难题。同时,可以通过成长驱动培养应用技术的领跑者,有意识地加强社会服务人才梯队培育和名师团队建立,培育“发动机”功能。高职院校要实现转型升级,成为技术的应用源与创新源,必须加强师资队伍技术应用研究能力的培养,特别是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培养。可以通过优选轮派技术能手到企业开展技术服务,定期指派专业教师深入行业企业生产、建设、管理与服务一线,了解用人标准、业务流程、生产技术的应用难点和发展趋势,掌握最新、最实用的技术,开展有针对性的技术应用研究和科技咨询服务,让技术骨干教师发挥专业技术优势,成为真正的行业专家、技术能手。

3.加强平台建设,改善社会服务环境。高职院校应重视服务平台建设,通过改善服务环境促进服务能力的提升。提升环境服务能力,既要加强制度层面与交流平台的建设,也应加强物质环境层面的建设。自身制度层面的建设重在激励机制与评价机制的转型。在专业建设评价指标上,除了人才培养成果之外,还要大力引进技术研发成果或技术服务成果以作为重要的核心评价指标;在教师以及教学团队评优定级上,通过分类设岗、“教学型”“科研型”工作量置换等实现教学评估的转型升级;要将团队或教师开展社会服务的数量与质量、专业技术应用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影响力纳入绩效考核,列入教师职称评审与评优升级的规定性评价指标,以刚性机制驱动团队与教师的科研与教学工作趋向,以长效的机制建设引导教师将科研重心转移到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线。交流平台建设重在打造产学研合作平台,构建社会服务网络体系。通过组建专门机构构建多方协调联动平台,积极组织各系部、各专业教学团队、专业教师开展产学研活动。支持各系部与专业教师与当地政府、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对话与合作。③物质环境层面的建设应加大经费投入。通过改善基础条件,提高装备水平,提升硬件服务能力,为团队与教师开展高水平的应用技术研究与社会科技服务提供有力的物质保障。硬件条件包括校内实训条件、校外实习条件、教学仪器设备、职业技能鉴定条件、图书馆、信息化手段等,是反映学校综合服务能力的指标之一,这些硬件条件与师资水平共同影响社会服务的成效,影响合作项目的可能性和持续性。

4.发挥优势,重点突破,提升服务品质,形成服务特色。高职院校在科技服务领域要有持续的生命力,一是靠学校综合服务能力,二是看学校的服务项目优势。与本科高校相比,高职院校的优势体现在应用技术的研发上,因此,可依据本校的实际情况,整合优势资源,在开展多元化服务的基础上,以一个或几个专业为切入点,集中力量,形成技术优势,加大优势服务项目方面的投入,组织研究团队进行应用性技术攻关,重点突破,形成服务特色。此外,服务品质是高校与企业合作的基础,也是高职院校服务企业能力的重要体现。高职院校只有主动融入企业发展的产业价值链,瞄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问题开展研究,以应用层面及推广层面的技术、方法、产品的研究为内容开展有针对性的高品质产学研活动,切实为企业解决生产、研发中碰到的问题,为企业提供超值服务,才能赢得企业的长久合作。

高职院校开展社会服务,服务的是社会、企业、教师以及教师团队,建设的是自身的社会服务能力。要提升自身服务企业的能力,一是应树立经营意识,加强能力建设的经营与管理;二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使教师队伍成为学校开展社会服务、提高社会知名度的人力资本;三是应重视平台建设,通过改善社会服务环境促进学校社会服务能力的综合提升;四是应因地因校制宜,发挥优势,形成服务特色。总之,高职院校要确立真正的社会地位,就必须高度重视社会服务能力建设。

[注释]

①兰小云.行业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机制研究[D/OL].http:///KCMS/detail/detail.aspx?QueryID=0&CurRec=1&recid=&filename=1013272788.nh&dbname=CDFDLAST2014&dbcode=CDFD&pr=&urlid=&yx=&v=MjQwMjg3RGgxVDNxVHJXTTFGckNVUkw2ZllPWnVGeXZoVnIvQlZGMjZIYkcvSE5iRXA1RWJQSVI4ZVgxTHV4WVM=,2013-03-01.

②程达军.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动力机制构建研究[J].当代经济,2012(17):103.

③唐飞云.试论基于开放式校企合作平台的院校服务企业的策略[J].中国建设教育,2012(5):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