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校级备课组活动质量提升的实践与创新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校级备课组活动质量提升的实践与创新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本文首先描述了校级备课组活动存在的三个典型问题,接着对问题产生的原因作了简要分析,最后提出了“用好网络平台、实施团队教学、活动过程可视、邀请学科专家参与、建立项目或课题载体”等提升备课组活动质量的五个基本策略。

【关键词】备课组活动;备课平台;团队教学;质量提升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B

【论文编号】1671-7384(2017)05-0053-03

典型问题

备课组活动是学校最为常态的学科研究活动,其主要形式为集体备课。集体备课就是让每位参与者获得更多的思想和方法,使得教师之间集思广益,优势互补[1]。其主要目的是解决现阶段教学的一些基本问题,如教学案讨论、阶段教学测试试题讨论以及学进度安排等内容。而这些内容的完成主要依据学期初备课组制订的分工表,由备课组成员分工、协作完成,在每周的活动时间大家再讨论一下,进行必要的调整与统一。由于现行教材并没有多大的变动,沿用多年的教学案、测试题也基本成型,大多学校的备课组活动形同虚设,有分工没有协作,有形式而无实效。备课组活动“形式化”倾向严重,活动的质量大打折扣,没有充分发挥出备课组活动的价值。目前备课组活动存在以下三个问题较为典型。

1. 活动前准备不到位

我曾经多次参加一些备课组活动,在活动前,我并没有拿到所谓主备课人提供的材料,偶尔提前拿到的也是上一年的备课资料,问及备课组内其他同仁,也大多如此。这样的备课组活动前的准备显然是不到位的。

2. 活动中交流不深入

活动时大多由主备课人简要说明备课材料,然后请大家发表意见。一般情况,参与讨论者并不多,大多只充当看客角色。我曾事后与老师个别交流,大多反映没有过多的思考,当然也就发表不了意见。部分有经验的老师当然是可以根据这些材料发表自己的看法,但由于在活动前没有认真研读、思考备课材料,交流、讨论的内容往往浮于表面,不能够深入。而且大多为建议性质,要能直正落实到课堂还需要做大量的工作,如果改动调整内容过多,主备课人有时会难以及时完成。这当然与活动前的准备不充分也是密切相关的。

3. 活动后评价不充分

按照一般惯例,主备课人会对全组同志开设公开(研讨)课,大家听课后再做评估、交流,但限于人情、时间,一般很少有人会对上课者提出合理化的调整建议,即使有人提了,是否接受并做进一步尝试,无人知晓。大多数人还是按照提供的教学案实施教学,这样的活动也就失去了意义。

原因分析

作为促进教师专业成长重要载体的备课为什么成为一种“只有形式而无实质内容”的活动呢?分析可能原因,有人认为是教学任务重,没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参加[2];也有人认为没有健全的集体备课规章制度,对教师在集体备课中的作为没有相应的奖惩,从而导致教师不作为。[3]但个人认为以下三点比较重要。

1. 教师自我成长意识薄弱

教师作为专业技术人员,其专业技能提升是伴随教育教学整个过程的,但不少教师并没有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备课组活动时,主备课人往往把它看作是备课组分配的一个基本任务,只要按时提交相应材料即可,其他同志不少感觉是被动参与,主动发言的不多,有时甚至根本不发言。分析这种现象有两个基本原因:一是参与者认为自己能力、水平不够,发言没有质量;二是问题意识不强,认为主备课者提供的材料很好,没什么可说的。透过这一现象,不难看出本质:教师自我成长意识薄弱。

2. 对活动本身价值认识不足

备课组活动理应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载体,通过同事之间的交流研讨,不断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但不少教师对此活动价值认识不足,认为参加不参加活动无所谓,自己水平低,也提不出什么好的意见,只要得到主备课人提供的备课材料就行了,这显然是对备课组活动价值的误读。当然,备课组活动也应不断提升活动质量,让参与者有所收获,这样也才能形成良性互动,这其中备课组长至关重要。

3. 管理与指导常常缺位

加强对备课组的管理与指导是学校管理的重要环节,不少学校也有一些管理与指导措施,如安排行政人员参加备课组活动、安排检查人员开展备课组活动检查记载等。但这并不能很好地解决备课组活动质量提升的问题,管理与指导需要解决的是形式与内容更好地统一的问题。

应对策略

1. 用好网络平台,让活动前准备更加充分

作为信息技术学科,建立数字化的备课资源是必须的。借助校园网,我们建立了备课平台,并对平台使用提出了明确要求: 第一,主备课人必须在备课组集中活动两天前把备课资源上传到备课平台;第二,备课组同仁在集中活动前必须阅读备课资源,并做出阅读修改意见(备课平台提供了阅读修改功能,可以记录每位阅读者所做的修改)。第三,主备课人在集中活动前再次登录备课平台,整理各位阅读者的意见,初步形成讨论稿。主要包括:修改的意见是什么?为什么?如何修改?第四,备课组活动主要围绕大家所提意见集中讨论,能形成共识的,修改形成共识,不能形成共识的可以保留意见,通过课堂实践后再来评估、讨论。当然,每位同仁在实际上课时,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做出调整,做出调整的可记录下来供下次集中r交流。充分发挥备课平台的功能,让备课组活动前的工作可以做得更加充分,这也为备课组活动质量的提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管理者也可以通过备课平台检查备课组集中活动前的准备情况,为落实管理职能提供了有效抓手。

2. 实施团队教学,让公开(研讨)课更有价值

在教师群体中有一个基本共识:认真准备一次公开(研讨)课,自己的收获将是显著的。这一方面充分说明教师平常对自己成长的不满意,或者说感受不到进步;另一方面也充分说明公开(研讨)教学活动对教师专业成长的巨大推动力。但目前应付校级公开(研讨)课的现象普遍存在,由于学校管理层面有“一人一课”(每学期每人开设一节公开课)的要求,因而教师相互之间都存在着上课、听课、评课的活动。因此,公开(研讨)课也成了一种可以应付的活动,一方面拿着去年教学案上课的大有人在;另一方面交流时碍于情面不会多说什么,即使要说也大多是些不痛不痒的话、无关紧要的话,活动的质量大打折扣。如何进一步提升公开课活动价值,让活动能更加深入,上学期我们进行了团队教学的尝试。具体做法是:第一,在课表编排上,把团队成员看成一个人来安排,这样就有效错开了团队成员的课务。(注:我校信息技术教师9人,开课班级13个,一周计26节,分成两个教学团队,一个团队14节5人,一个团队12节4人。)第二,主备课人的公开教学不再是一个班,而是团队成员中的所有班级,开课时团队成员必须全部参与听课,并在课下充分交流,根据交流情况做出修改、调整,再继续在团队成员的其他班级执教,这样就将“一人一课”的价值发挥到最大化。第三,加大交流、研讨的力度,侧重于发现了什么问题?怎么修改的?修改后的效果如何?让问题的研讨更有针对性,能够更加深化。通过近一学期的活动,教师普遍感觉到自己在进步、在成长。

3. 用好录播设施,让活动过程可视

充分利用现有录播设备,让备课组活动过程实现同步录制,这一方面可以有效保存备课组活动的过程资料,另一方面也为研究、评价备课组活动提供第一手资料。本学期,我们尝试将部分备课组活动安排到录播教室进行,由于需要在录播教室进行活动的录制,参加活动的教师大多做了较为充分的准洌这为活动质量的提升提供了基础保证。由于环境的改变,活动进行较为顺利,大多教师也都是做了有准备的发言,有了问题讨论也更加聚焦,与活动无关的内容也不见了,在这种“活动过程可视化”的要求下,活动质量得到了有效提升。同时,可视化活动过程视频也为进一步提升备课组活动质量提供一手基础资料,因为这些资料可以提供给相关学科专家进行研判,分析活动情况,并根据活动情况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当然,可能由于顾及现场录制,在交流讨论时,大多发言比较谨慎,似乎还不够深入,这还需要后期改进。

4. 邀请学科专家参与,引领活动走向深入

管理者参与备课组活动,应该是管理初期对备课组活动质量监控的需要。当备课组活动走上正轨后,可能更需要的是学科专家的同步参与,他们需要既熟悉学科教学内容,能够为备课组活动引领方向,又要熟悉备课组活动交流、研讨、深化等方面的技巧,从而为推进备课组活动质量的提升提供支撑。这里的学科专家既可以是区域的学科教研员,也可以是区域内学科带头人或骨干教师。一学期安排3-4次有学科专家参与备课组活动无疑是一个比较明智的选择。学科专家参加活动前也可以请他们对已经进行的活动过程视频做一些剖析研究,这对有针对性指导备课组活动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5. 建立项目或课题载体,让教师参与研究

备课组活动的内容决不限于学进度、研讨教学案、通过阶段测试试题等,要想让一个备课组能够有持久的研究动力,项目或课题应该是最好的载体之一。在备课组不断的深入研讨中,总会有些问题不是当时就能有效解决的,它就可以成为备课组研究的项目或课题,让大家通过一段时间的研究来寻找有效的解决方法。如在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我们在推进基于平台的教学,而基于平台的教学就需要基于平台的教学设计,我们把它称之为“电子学案”,那这种电子学案如何来设计就成为我们备课组共同研究的课题。在课题研究的初期,只有少数教师积极参与研究,通过边研究、边实践、边交流,我们取得了一定成效,其他教师逐步感受到了研究的意义与价值,不断加入,最终全组教师都参与了研究。经过两年多的研究,我们已经初步明确了电子学案的基本特征,电子学案设计的基本思路与方法等,并在平台上做了有益的尝试,这为后期进一步深化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这一课题就是源于备课组集体备课中发现的问题,而且每位同仁都遇到了这一问题,因而所有人都主动或被动卷入了研究。目前,虽然研究两年多了,大家仍然有兴趣在研究,因为他们在研究中,还在不断地发现问题,不断地解决问题,从中也收获着研究的快乐。

备课组活动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载体,提升备课组活动的质量既是学校管理的问题,当然也是个人专业成长的重要课题,它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创新与超越。

(作者单位:江苏海安县实验中学)

参考文献

王德明. 课例研修: 让教师成为集体备课的“自由人”[J]. 现代中小学教育,2015(3): 107.

罗祖兵,周婷婷. 教师集体备课的困境与突围[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8): 50.

徐艳伟. 中小学教师集体备课存在的问题及其建议[J]. 教育评论,2015(1): 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