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大学生生命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大学生生命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当前国内大多数高校采用拓展新校区建设的方式来培养更多人才。本文针对新校区建设环境中大学生思想现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探讨在此环境下生命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通过对新校区建设中大学生的生命观进行问卷调查,剖析大学生的生命行为以及产生这些行为的原因,为大学生生命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提供依据。

关键词:新校区;环境;生命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06-0285-02

高校作为传授知识、培养人才的场所,是大学生踏入社会之前黄金的成长基地。马克思说:“人创造环境,环境也创造人。”一个合理的校园规划对学生的精神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笔者通过对新校区建设中大学生的生命观进行问卷调查,剖析大学生的生命行为以及产生这些行为的原因,为大学生生命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提供依据。

一、高校新校区建设中的大学生思想现状

(一)调查设计及方法

本次调查内容围绕建设中的新校区周边城市功能、人文氛围、文化制度、大学生生命观、高校生命教育课程开展情况等方面展开,发放问卷1000份,收回有效问卷915份。笔者选择了贵州大学、贵州师范大学、贵州财经大学、贵阳中医学院、贵阳医学院的五所新校区在校大学生做调研,其中贵州大学为187人,贵州师范大学为190人,贵州财经大学为183人,贵阳中医学院为175人,贵阳医学院为180人。其中男生425人,女生490人,大一至大四各年级调研人数所占比例分别为:26.45%、25.68%、24.92%、22.95%。

在调查中区分了不同的性别、年级和专业,使本问卷数据更具科学、合理、具有代表性。调研后期,通过EXCEL统计出问卷的数据结果,并结合SPSS软件分析方法进行数据处理,得出统计图表及结论。

(二)调查结果

1.高校新校区周边城市功能不足,学生满意度低

表1调查显示,在新校区周边设施如交通、供水、通讯等基础设施与市区相比相对滞后。新校区周边交通服务普遍落后、供水不够稳定、通讯条件差、信号弱、环境卫生不良、周边经营市场混乱,这些不和谐因素使得学生对新校区的满意度不高。

2.高校新校区人文气息淡薄,学生思想压力大

通过对高校新校区学生对学校精神、科技创新、社团文化、师生关系的满意度调查,学生普遍对这种多校区发展过渡过程中学校的人文精神认同感不高。高校新校区建设中存在人文氛围不浓、大学精神缺乏等问题。行为是意识的反应,意识影响着个体行为,高校校园文化氛围的营造任重而道远。

3.高校新校区服务保障制度不完善,学生安全感不强

表3显示,贵州省高校新校区建设中的校园制度文化建设效果不容乐观。新校区建设中的大学生对后勤保障制度满意度所占比率仍不高;社会服务制度比率低,这也从侧面反映出高校新校区建设亟须政府及相关部门的配合与支持。

4.高校新校区生命教育力度弱,学生生命价值观薄弱

表4显示,在针对大学生对“自杀行为的看法”的调查中,大多数大学生认为自杀这一极端行为不可取,但会理解这种行为,少部分同学表示有过轻生的念头。面对仅有一次的宝贵生命,如此不积极的态度,反映出的是对待自身生命价值的轻视,选择自杀无疑是对生命的藐视、践踏。

二、高校新校区建设中生命教育的缺失的原因

(一)高校并未占领对大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主阵地

调查显示,虽然生命教育的内容在相关的课程中有所渗透,但大学生获取生命知识的途径主要依靠报刊网络杂志;高校中普遍开设有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但在大学生中的认知度和影响力有限;大学生自发组织的“关爱生命健康”主题的社团,其规模、师资等方面实力薄弱,学生参与程度不高,影响范围有限。事实上高校没有占领对大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主阵地。

(二)高校生命教育停留在自然生命保存的教育层面

当前高校的生命教育,更多时候是在忽视生命的极端暴力事件发生以后提出,致力于生理层面生命个体的保护。然而这种亡羊补牢的做法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根本,诸多忽视生命、危害生命现象的背后隐藏的是个体的社会问题、价值问题、心理问题。

(三)高校生命教育面临独立开展的困境

生命教育中将人的生命理解为人与自我、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人与宇宙四个维度,其中部分知识在中小学阶段已开始接触,比如学生所接受的中小学教育中人与自然、思想品德教育、体育与健身等。大学课程若独立开设生命教育会显得重复,不仅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也会使学生对生命教育的理解产生偏颇。将生命教育采用渗透的方式进行和开展,可以借助这一学科已有的内容,进行生命教育理念的补充和强化。“生命教育与其他学科的内容不但不会有“叠床架屋”的问题,还能收相辅相成之效”[1]。

(四)高校缺乏具备生命教育专业理论知识的师资

教师是生命教育的关键,教师的素质修养和育人能力决定了生命教育的效果。高校教师应转变观念,将生命教育的理念融入教学活动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会自我欣赏、珍爱生命。为了实现教育大众化,近年来高校大规模的扩招。部分高校新校区的活动场所和教学条件无法得到保障,大学生对高校的归属感、认同感下降。学生自身出现的心理困惑、迷茫,找不到良好的交流途径;学生对于生命意义的探求,得不到教师的关爱支持。

三、高校新校区建设中生命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生命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都是实现人全面发展的教育,挖掘两者之间在教育理论、教育内容、教育目标、教育方法上存在的共通之处,是生命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基础,为两者构建教育合力创造条件[2]。

(一)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蔡元培先生曾说过“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大学学生,当以研究学术为天职,不当以大学为升官发财之阶梯”[3],他的教学理念肯定了大学作为知识传播和学术研究的功能;教育家梅贻琦在《清华大学教育方针》中曾讲“办大学的方针,概而言之,可谓造就人才,以供社会建设之用”,后又进一步阐明“办大学就有两种目的:一是研究学问,二是造就人才”[3],大学的教育理念承担着培养应用型、服务社会人才的责任。应时展要求,大学的教育理念也应超越其本体性的阶段,站在个体生命实现价值最大化的高度坚持“以人为本”,加强对“人”及“人性”本质的关注,为大学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动力和支持。

(二)融入中西方优秀生命教育思想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与时展相结合的一门课程,逃避西方思潮所带来的冲击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在中西方思潮交融碰撞的大背景下,应提倡“引导学生认识生命,教育学生正确认识生命与死亡,建立正确的生死观,培养健康积极的关于生与死的态度,即生死教育”。[4]基于生命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共通之处,将西方生命教育的部分内容纳入进我国生命教育课程体系之中,并结合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生命哲学思想,为生命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动力支持。

(三)构建丰富多彩的生命教育课堂

在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中,可以将生命教育理念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相结合,在《大学生思想品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政策》课程中融入有关生命知识和生命价值的内容,引导学生认识并尊重生命发展的客观规律,应顺应社会时代的发展,赋予个体时代精神,在把握这一点的前提下鼓励大学生个人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在《伦理学》中进行生命教育,在积极引导正面伦理观的同时,结合时代的发展对不同伦理思想出现成因进行分析,以帮助学生做出积极正面的观念选择。

参考文献:

[1]孙效智,台湾生命教育的挑战与愿景[J].课程与教学季刊(台湾),2009,12(03):1-26.

[2]陈飞.论思想政治教育与生命教育的契合[J],思想教育研究,2011(11).

[3]尹兵,大学教育理念与教育的可持续发展[J].中国成人教育,2009(17).

[4]赵坤,大学生命教育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