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渐行渐远的教学楼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渐行渐远的教学楼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回到老家,总是喜欢往孩童时候玩耍的地方转转,大概是想从旧时的花草树木石头中寻找一些时光印记,温补日渐苍老的魂灵吧。

那棵高高的柿子树依旧红红地挂着艳艳的灯笼,像是一双双充满诱惑的眼睛。隆冬时节,这里是最温暖的地方。柿子熟了,累累地烧在树上,那样惹人注目。在食物短缺的冬日,咬上甜滋滋的柿子,那可是最快乐不过的事情。还有更让人温馨的地方,就是能够蹦蹦跳跳宽敞明亮的教学楼。

可现在的教学楼呢?

沿着熟悉的小路,我兴冲冲地赶往那充满童年快乐时光的地方。远远的,高耸的教学楼的一角悄悄露出,像是忠实地等待着我们的到来,让我们感到踏踏实实。二楼的檐角还孤零零地挂着一截用旧钢轨弄成的钟。每每早晨,清脆的“当当”声响起,袅袅地传遍了整个村子,让家家户户都知道自己该干什么去。小孩子则像一只只快乐的小鸟,纷纷飞到这里。朗朗的读书声此起彼伏,像是一首轻快的晨曲,飘荡在村庄的上空。

而现在却是静悄悄的,一个人影都没有,到处是风走过的声音。

先前最抢人眼球的红旗不见了,剩下光秃秃的旗杆。没有鲜艳的红旗那火红的热情、猎猎地召唤,这小山村越发显得落寞。曾经热热闹闹的教学楼像是一位死气沉沉的老人,神色黯然。欢笑声,读书声……都飘到哪里去了。

村里的一位老人低低地对我说,学校已经搬到村中心小学了,时间已经过去三四年了。说话的时候,声音像是卡在喉咙里,浑浊的眼睛里有些湿润。

总是在外忙忙碌碌,回到家也行色匆匆,也听说过上级部门为了整合教学资源,撤走了一些偏远的教学点,将其合并到教学条件比较好的中心小学。

没有了人气的教学楼很快就颓废下来。曾经是那么雪白雪白的墙已经是霉迹斑斑,像是一块块淡淡的老年斑;墙上“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的红标语渐渐褪淡,隐隐约约还能辨认一些;墙面开始慢慢剥落,露出一块块猩红的砖,像是一块块灼目的伤疤。

墙根处,洞痕累累,几个黑不溜秋的老鼠在探^探脑,似乎在打量着我们这些不速之客,见到我们呆呆的样子,他们也自顾自地串门,根本不顾忌我们这些庞然大物。墙脚已经被它们开出了一条油光光的路,那曾经是我们跑上跑下捉迷藏的快乐地方。

小草拼命地疯长,所有石头水泥铺不到的地方,它稳稳地扎下根,葳蕤一片。小草们先是沿着墙根慢慢爬上楼梯,在砖与砖的缝隙间坚强地伸出脑袋。它们骄傲地在我们曾经跳上跳下的楼梯上肆意地爬,一级一级地长,一棵比一棵有精神。苔藓也毫不示弱,悄悄地跟在小草的后面,涂满一大片,遮住了砖的红、墙的白,散发着衰老的气息。

教学楼前是一片空旷的平地,曾经是最热闹最动人的地方。做操时,几十号人整整齐齐排好队,老师在前面做示范动作,一踢腿一弯腰,扑啦啦地响,很有气势。体育课,一个圆圆的球滚来滚去,大伙伴小伙伴们一起抢,追呀赶呀,欢声笑语一片。现在欢笑声一一远去,留下寂寞的老樟树。坡地肥沃,人走了,小草小树争先恐后地来了,现在看着,怎么也不像曾经是学校锻炼身体的操场,倒是一块别人家遗弃的荒地。还不时有小鸟受惊吓了,冷不防扑棱棱地从茂密的草丛中冲向天空,划破那许久的沉寂,唤起人们更深幽的记忆。

曾几何时,教学楼是小山村的标志性建筑。小山村地偏人陋,到处是低矮的瓦房,黑灰灰一片,卧在山窝窝里,那样安详。20世纪80年代末,到处掀起校舍危房改造的高潮,偏僻的小山村也闹得轰轰烈烈的。再穷不能穷学校,再苦不能苦孩子。上级部门拨款一万多,剩下的由乡亲们自己解决。祖祖辈辈都在瓦房草房里呆过,突然要建楼房,难度可想而知,更何况乡亲们手头就没什么钱,只好出工。筹集到的钱和拨款只能用来买砖、水泥和钢筋,全村人都想到自己祖祖辈辈都那么苦了,让孩子们轻松些,好考出山外,过些舒服的日子。于是大家咬紧牙关,硬是在偏僻的小山村建起了第一座楼房。落成当天,全村男女老少,载歌载舞,锣鼓喧天,鞭炮声声,闹了个通宵。

小孩子们上学更加方便了,抬抬脚,踏出家门,就进学校的门。学校成了他们快乐的聚集地,教室里飘出的美妙歌声,操场上和老师玩的游戏,有时连村里的老人都情不自禁地围过来看。教学楼是乡亲们最敬畏的地方,不允许谁在墙上乱涂乱画,更不许敲砖打石。

孩子们更加喜欢读书了。读书是他们最快乐的事情,一个书包里装着一个沉甸甸的希望,他们把学校当成温馨的港湾,用不着拿着花名册去点名,用不着担心迟到早退旷课或者板着一张师道尊严的脸,来一番苦口婆心的思想教育。如果是迟到了,肯定是家里大人太忙了,自己抽着空去放羊或放牛。由于山路崎岖不好赶路,迟到了数分钟,用不着你去找,他会自个儿找上门来,红着脸低着头站在门口,羞怯地摆弄着衣角,等待老师的淳淳教诲。看到孩子很难为情的样子,这似乎还是第一次,穿着哥哥不合身的衣服,搭耷在身上,光着脚板,裤脚还沾着露水,还有充满歉意的目光。这种情景,谁还忍心去批评。

跟着太阳一起升起的是孩子们朗朗的读书声,是宁静山谷里一支悦耳的歌声,用不着老师去督促检查,他们自己会放开喉咙,尽情地朗读。读出他们的快乐,读出他们的希望。惹得山里的小鸟也吱吱地唱起歌来,整个沉睡着的山谷在这曲交响乐中慢慢醒来。他们是如此的单纯朴质。你不用担心哪位同学会跑到网吧去上网玩游戏、聊天,更用不着三天两头去找厌学逃学的学生做思想工作。课本里的知识让他们看到了未来的希望,在高高的山上开出一条路来需要知识,一年养出几十头山羊、不生病、又肥肥大大的,需要知识。他们知道知识的重要,也看到了祖祖辈辈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艰辛,像山一样倔强的他们立志要改变多年来未曾改变的落后面貌。他们追求前辈们想都没有想过的东西。

上课的目光使你感受到他们内心的渴求,稚嫩的目光随着老师的板书上下移动,时而闪动着喜悦的光芒,他们陶醉在老师的讲课声中,笔在作业本上“沙沙”地游走,你不必担心他们会开小差、溜号。他们手里没有握着五颜六色的玩具,没有拿着花花绿绿的漫画、言情读物,他们握的是一支半截的铅笔,蹭着皱巴巴的作业本,正认认真真地抄笔记做作业,偶尔有一两只小鸟在窗外呼唤,或者有一只小虫悄悄地爬过,也没有勾走他们一点点心思。

窗外是连绵起伏的群山,是一个庞大的天然植物园,不用担心有没有标本有没有实验室,树丛里翻飞的蝴蝶,花簇中爬上爬下的蜜蜂,遍地开着的野花,满山的杂树,都是自然生成的标本,一到实验课,孩子们便拿着课本,去理解着相关的知识。他们看到的不是泡在杯子里的动物标本,不是夹在夹板中的植物标本。他们看到的是活生生的动植物。他们走上操场,走上田坎,翻一翻草丛,青蛙们便活蹦乱跳地躲进水里,其他虫儿也四处逃散。他们便轻轻地趴在草丛后面,观察青蛙如何捕捉害虫。此情此景,比老师的讲解生动形象多了,也比城里孩子在实验室里播放的录像幻灯片精彩得多,而且随时随地都可以看。末了,在草丛中走走看看,看到什么奇异的花草树木,随手摘下一叶,夹在课本中,便是珍贵的植物标本,问问老师,标上名称、时间 、地点,便是最好的植物标本集。日积月累,就有了一本厚厚的本子。这博大的生物园让学生感到了学习的最大乐趣。

爬山爬树是最好体育锻炼项目。这山前山后,到处都是良好的体育训练场所。操场边长着齐刷刷的桉树,光滑的皮很有舒适感,是天然的爬杆。山里的孩子没愁着没有体育锻炼的器材,除了球类,一切都是天然生成的。油绿绿的草坪,是练前滚翻后滚翻的理想场所,困了累了,躺在软绵d的草坪上,有一种说不出的舒适感;顺着滑溜溜的桉树,男同学猴子般一哧溜便爬到树上,手脚并用,敏捷快速;心灵手巧的女同学则把废弃的旧作业本扎成一把把毽子,任凭灵动的双脚上下左右地翻踢;有精力更充沛的同学,便沿着弯弯曲曲的山路,一路慢跑,一路采着路边灿烂的野花,来回一趟,赛过城里的同学跑八百米或一千米,这其中的乐趣让人着迷。看着这一场生龙活虎的场面,只需稍稍作些指导的老师感到很欣慰,从不担心他们因抢球或其他体育器材而争吵,更不担心他们会溜出校外买零食。教学楼是一只装满快乐的大船。乡亲们的小孩被歌声和读书声感染,个个喜欢读书。教学点虽然偏僻,生活虽然艰苦,但是学生的成绩在乡里却数一数二的,让山外的孩子刮目相看。

一切的一切都像流水一样长长地流走了。这热热闹闹的场景渐行渐远,打工的热风悄悄吹进宁静的小山村,年轻人一个接一个地跑到外面精彩的世界,连刚刚满岁的小孩都带在身边,进到漂亮教学楼的小孩越来越少,老师也一个个地调到外面学校。终于有一天,所有的师生都搬走了。年纪小的要走上四五里的坑坑洼洼的小路到村中心小学就读,大一些的要跑十几里的崎岖山路到镇中心小学就读,小山村里的小孩各自分散了。走的那天,村里的老人纷纷跑到教学楼旁轻轻抚摸着,这不知流了乡亲们多少汗水,就这样白白浪费掉了。尽管现在外出打工的人多了,村里也建起了很多漂亮的楼房,但教学楼藏了乡亲们更多的欢乐。每个人都多么的不舍呀!特别是那些要走很远的路去学校的小伢们。

夕阳洒下一道道昏黄的光,把因长草而蓬松的教学楼涂抹得青黄黑白,斑斑驳驳。微风吹来,那些站在楼上的小草OO@@。那情景倒是让人内心泛起无限的伤感。

沐浴在夕阳的昏黄和伤感中,忽然听到身后传来噔噔的脚步声,原来是几个到村中心小学读书的小孩子回来了,也许是路途有些远,背上又是沉甸甸的书包,他们都显得有些疲惫不堪,脚步有些沉重,只顾着埋头走路,少了小孩子们那种打打闹闹的活泼生动。

最小的大约七八岁,满脸稚气,小不点样,还没长到大人的腰部,正被一个大一些的孩子牵着手,慢慢地走着。他们每天都要在这条满是高高低低的山路上来回四次。这条山路,杂草丛生,两边是黑幽幽的树木,不时虫蛇出没,不小心会被咬了,有些怕人;沿着山路,一条滔滔的小河跟着跑。炎热的夏天,孩子们总经受不了清澈河水的诱惑,扑通扑通,偷偷溜下河,痛快地游一番。听说有一天一个小孩差点游不上来,幸亏河边的农田里有大人在劳动,听到狂乱的呼喊声,急忙冲过去,才把小孩救了上来。

这是一条充满危险的山路,单是由着几个不到十岁的小孩子独自走,大人们是有些不放心。只要大人们有时间,总是送上几程,但手里的活儿多,脱不开身,只能叮嘱大一点的小孩照看。每天天刚蒙蒙亮,便催促着还在梦乡中的小孩。小孩子们惺忪着双眼,不停地揉着,万般无奈,赶紧洗洗小脸,胡乱扒上几口饭,背上鼓鼓的小书包,匆匆出门。大人们站在村口,望着几个瘦小的身影慢慢消失在朦胧的夜色中,充满着忧虑。因为起得早,睡不够,到了学校,伏在桌子上便呼呼大睡,没有精神学习,久而久之,成绩慢慢下滑,对学习就没有什么兴趣了,只是勉勉强强读到小学毕业。

教学楼还热闹的时候,村里的小孩尽情地睡,太阳晒屁股了,才匆匆忙忙起来,洗把脸,吃点饭,才晃悠晃悠地往学校走。那些家就在学校旁边的,听到了预备铃声响了,赶紧跑去,还能赶上上课。放学了,还逗留在教室里听老师讲故事,或者呆在操场上玩个老鹰抓小鸡的游戏;学过瘾了,玩过瘾了,才恋恋不舍地回家帮大人做些家务。玩得晚了些,大人便跑到教学楼旁边,放开嗓门叫几声,小孩们便乖乖回家了。

教学楼是另外一个家,充满着让人留恋的情愫。可惜这些美好的日子已远去了。

这些到村部就读的小孩还算近些,比这还远的是到镇上读书的那些大孩子,也只有十岁左右,十几里的山路也是够他们走得累的。于是,这些大孩子只能在周末才回家一次,带带米,拿些生活费。累了,走不动的,村里村外便常常有一些废旧的三轮车来接,摇摇晃晃地走,让人心惊肉跳;但总比踩着双脚慢慢走要强得多。

这些三轮车旧得不知是哪个年代的,没有方向盘,只是手扶方向;后面的拖卡是临时找几根钢筋焊接上去的,再摆上几张小凳子,就是座位;整个车架被雨淋得锈迹斑斑,稍稍一摇,嘎吱作响。山里穷,买不了稳当舒适的中巴车,但又可怜小孩子的辛苦,于是有人从山外买来半旧车辆拼装,每周拉着孩子们。村里的年轻人又跑到外面打工了,有这么一辆简单的车子坐,就不错了。车费简单地收两三元,任由破车慢慢地在山路上爬着。其实,村里的人上街赶圩,也就坐这样的破车,小孩子们又能奢望着什么呢!

爬上这么一辆摇晃的车子,小孩子们是有些紧张兮兮的,多坐几个人,车子便摇得像快要散架了似的,碰到路中间的一两块大石头,便把人儿颠得老高,摔下来,屁股生疼;久了,腰酸腿痛,很是难受。山路两边,有些路段是悬崖峭壁,深深的沟,让人望而生畏。一旦滑下去,简直不敢想象。车子爬上去后,孩子们紧紧抓住那发黄的护栏;胆小的,遇到危险路段就紧闭着双眼,不敢看两边。摇摇晃晃了大约半个小时,才赶到了学校。有一次可能是因为司机开足马力,想冲上坡,接着下坡,由于没有刹车装置,车子呼呼地往下冲。孩子们大呼小叫地乱起来,纷纷站起来往下跳。幸好司机眼疾手快,让车子冲进了路边的一块荒地,只有几个小孩受到擦伤,大家虚惊一场,至今想来还是很后怕。

听了孩子们的诉说,我自然而然地想到目前各种媒体报道的不断出现的校车事故。人们摩拳擦掌,怒气冲冲,纷纷谴责各路责任,为孩子们的安全表达自己的忧思。也许是司机的责任心不强、觉悟太低,也许是监管部门监管不力,也许是家长的安全意识太差,也许会有更多的也许……我只是想到小山村里那些也许很少,没办法去改变:也许从村里到镇上学校的路有些长,路况太凶险。村里并没有司机,只是几家亲戚自己拼的车;监管部门也没有任务到这里检查,家长只是想到如何使小孩少受些累,快些到学校;孩子们则想到不用爬那么高那么远的山路,怕黑森森的树木,怕一张张突然出现的陌生脸孔。

想了很多也许,我又望了望偎依在村子旁边的教学楼。此时此刻,它只是默默地站在夕阳中,陪伴它的只有那萋萋的芳草,对着向晚的风微微招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