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透析绘画性语言平面设计实践意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透析绘画性语言平面设计实践意义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与“阳春白雪”的绘画艺术不同,绘画艺术可以不在乎大多数人的评头论足而满足于“得一知己足矣”的精神共鸣。而平面设计所要在乎的不仅是客户,还有客户背后庞大的消费群体。很显然,在21世纪这样一个经济空前繁荣的时代,平面设计不仅找到了实践自身价值的服务场所,更是在为这一场“全民的艺术鉴赏活动”提供美学的导向服务。而这一服务又随着不同地域的不同审美习惯和美学思潮的影响,也有相对的地域服务性。

在我国的设计历程中,这一地域服务性曾因“全球化”、“地球村”等口号的号召而被轻视,也曾因为“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号召而被肤浅卖弄。而今,越来越多的设计师和评论家都开始正视这一问题,并在摸索中做出了成功的尝试。我国当代设计师设计的“北京申奥”标志是一个非常典型的成功案例。这一标志被人们称为“太极人”或“中国结”。标志以中国画“大写意”的笔触,勾勒出了一个仿如在打太极拳的动感人形,下笔行云流水、残而不断,形态温润紧凑又不失动感。同时,这一“人形”又形似于中国民间工艺品“中国结”(图1)。图形就在这似与不似之间流露出我国绘画的审美原则所遵循的艺术气质——神似。我们的国粹“国画”在绘画语言上讲究“气韵生动”,在经历了长久岁月的艺术积淀后,无论国人是否能读懂国画艺术的精神,也无论是否亲自实践过的国画的绘制的过程和技法,我们都多多少少的会有着对水墨绘画的共鸣。因为“神似”、“气韵”,已经成为我们的审美习惯。当符合这样审美习惯的设计作品出现时,也会因大众对绘画艺术的共鸣而很容易被读解和接纳(图2)。

单单从设计的形式语言上来讲,这一标志设计以十分睿智的方式将我国古典绘画的气韵延伸到现代化的设计语言中,承载了艺术与文化之重。除此以外,创意贴切,思路准确也是这一标志赢获大众好评的主要原因。与我国同为亚洲国家的日本,在这一问题的探索上有着耐人寻味的过程。日本的传统绘画艺术是版刻艺术“浮世绘”。日本的理性美学与欧洲构成主义的美学理念不谋而合。在现代主义平面设计波及日本之前,日本“浮世绘”的绘画语言早在“工艺美术运动”时期就凭借着它良好的装饰性而在一定程度上染指了欧洲的设计领域。所以,在现代主义平面设计发展于日本的几十年时间里,日本的大众不仅很快的因为“眼熟”而将它接纳并消化掉,并且还对他们的传统绘画语言充满了自信,也由此发展出一支本土气息浓郁的设计团队(图3)。

“浮世绘”的绘画特色在于形象的平面化和轮廓线的细腻规整。不难看出,像“浮世绘”这样极富装饰性的绘画语言是很容易被移植到设计中的。在面向大众的平面设计中,利用这样的审美习惯自然能很容易的产生视觉上的亲切感,进而在现代主义平面设计中继续其引导大众理性化审美观的责任(图4)。

从设计作品中,我们不难发现,在英国当代设计师RadimMalinic的设计里,花卉图案和卷草纹是她最重要的设计语言(图5)。而这样的风格与发起于英国的工艺美术运动不无关联。这样的设计语言在现代平面设计中出现,其作用不仅仅是一个艺术纹样的放置,更是一种对英国审美艺术历程的尊重和追溯(图6)。英国民众的审美习惯因由绘画艺术和工艺美术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具有强烈的历史化倾向,也自然地对战后出现的现代主义,或者国际主义设计风格特别反感,以米斯凡德洛主张的“少既是多”为最。这样就不难理解,当“伦敦2012年奥运”标志出现时,遭到官方与民众一致抵制和谩骂的缘由了(图7)。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后才开始发展具有现代主义设计意义的平面设计,而此时,西方设计界对现代主义设计的理念已经有了一个多世纪的探索和实践,也围绕现代主义衍生出诸如后现代主义、解构主义、新现代主义等种种新的设计思潮。面对这林林总总又错综复杂的设计理念、风格各异且更新迅速的设计实例,我们在匆忙学习和借鉴的过程中困惑重重。

当时,我们对平面设计的认识还局限在工艺美术相对于纯绘画艺术的区别上。根深蒂固的工艺美术概念,也导致很多企业中的设计师被称为“美工”,意思是美术工作者。即使到了20世纪90年代,很多人在对现代主义设计的认识上仍旧含混于工艺美术。这种过于强调艺术的“设计语言”使中国设计无法与世界设计接轨。而当人们发现工艺美术与真正的设计市场还存在巨大鸿沟的时候,我们又极端的走向了另一头。21世纪是一个物质比之前任何一个时代都要丰裕的时代。在数字化的技术支持下,现代主义平面设计极大地服务了商品经济的消费文化,同时也因为“功能化”的指向而对数字化技术渐显依赖与媚态。按照格林伯格(ClementGreenberg)对这种媚态的批判解说:“它贬低了正真文化的学术味道,它欢迎这种不懂欣赏艺术的愚昧态度,而且还鼓励这种态度的滋长……是一种虚伪的感情,随潮流的变化而变化,但是却总是一个样子……”今天,不仅大众已经疲倦于平面设计中的同质化的设计语言,设计行业的评论家也在愤怒着平面设计在精神层面的放逐。是打破这种局面的时候了,在平面设计服务于商品化、市场化的同时,我们还应怀揣引导大众审美的责任感,在平面设计中整合绘画性语言和设计语言、绘画性语言和电脑技术的关系,并以此来复苏绘画性设计语言的在文化层面的精神关怀和在平面设计视觉层面的丰富表现形式。

在21世纪,艺术与技术的界限越来越模糊,这种发展趋势是不可逆转的。通过对平面设计与绘画性的国内国际历史回顾可以看出,不结合绘画艺术的发展背景而孤立地看待平面设计的发展是片面的。绘画作品对大众审美习惯的培养有着重要作用,在平面设计的形式语言上必须整合有地域特色的绘画语言才能适应大众的审美习惯,并为之提供现代美学的导向服务。当一种设计语言由极致渐向贫乏,更多的设计语言必然以反叛者的姿态取而代之。设计艺术就是这样在循环中渐进,不断发展更新,不断创造出符合特定时代气息的新设计来。中国的平面设计要在国际平面设计中立足并占有一席之地,亟待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发展具有本民族文化特色的设计语言。这种设计语言不是电脑的“移花接木”技术,也不是以心态附和国际主义风格,更不是以贴文化标签的设计方式卖弄民族特色,而是以自己独特的传统绘画语言作为现代设计语言的培植土壤,发展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设计语言。我们不能指望一个国人不承认的平面设计作品被“全球化”承认,要在全球化的设计中赢得话语权,必须先发展自己的话语。同时,我们也不能小觑国内设计界前辈们曾经的探索和实践。即便后来者的探索将不再曲折,也不见得是因为他们比前辈更加睿智。因为后来者总是站在前辈的“肩上”,有的只是更多参照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