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让黄梅戏曲青春永驻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黄梅戏是中国戏曲大家族中的重要一员,它以其清新委婉和优美纯真的旋律,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本文主要分析了黄梅戏的主要特点,以及在社会大潮中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并对其未来发展方向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黄梅戏;特点;现状;发展前景
斗艳于中国梨园的安徽黄梅戏是中国戏曲中的一朵奇葩,它凭着鲜明的特色,委婉清新的音乐特色,从一个偏于乡野、默默无闻的小地方在如此短暂的时间内发展成长起来,形成了独特的魅力,成为家喻户晓的全国五大剧种,并名扬海外,其流传速度之快、影响范围之广是我国戏曲艺术中不多见的。黄梅戏曲调优美、通俗易懂、表现形式多样化,是群众喜闻乐见的戏曲,能适应各个年龄层次观众的欣赏水平,从而被人们誉为“中国的乡村音乐”。
黄梅戏是地方戏曲剧种之一,发源于湖北、安徽、江西三省交界处的农村,与鄂东和赣东北的采茶戏同出一源,吸收了民间茶歌、渔歌、樵歌等花腔小调而逐渐发展成熟起来,轻快优美。代表剧目有《天仙配》。因主要曲调起源于湖北省黄梅县而得名,也叫“黄梅调”。
黄梅戏是戏曲大家族中的“小辈”,自诞生以来,它不断吸纳新鲜养料,不断发扬自身特有品格,终于成长壮大,成为支撑优秀民族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黄梅戏是一个具有通俗品格的戏曲剧种,它的通俗品格是表现在音乐上的。在黄梅戏发展源头,湖北的“黄梅调”、安徽的“采茶”、“花鼓”以及当地的山歌小调就是极其通俗的民间音乐,保持了通俗平实的风格。
人们在谈到黄梅戏音乐的时候,常常用“好听”、“听懂”、“好学”来归纳它的特点。黄梅音乐的浅易性特征,增强了剧种音乐与观众的亲和度,一曲《天仙配》成为家喻户晓的流行歌,便是这种亲和度的具体表现。我们注意到,总结黄梅戏多年来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总结出黄梅戏的一些特点:(一)是音区不宽,男女腔的主要活动范围在大六度至大九度;(二)是拖腔较少,即使有拖腔也是旋律平滑,少有做腔做调;(三)是慢板不慢,快板不快,虽有例外,也是凤毛麟角,整体音乐的张力适度;(四)是语言易懂,虽占有地利,但与黄梅戏的从业者不断调整舞台语言有意识地与普通话比较,心里想着全国观众的理念有关。(五)是黄梅戏的旋律覆盖面广,集中体现汉民族共同的音乐感受,换句话说,黄梅戏音乐之所以适应大众欣赏的共同标准,是因为它将自己的特色与共性较好的地统一起来。
黄梅戏经历了两百多年的历史,也曾有过曲曲折折,如今在新世纪流行大潮的冲击下,黄梅戏也面临着不少问题。
(一)人才亟待充实
随着我国文化体制和管理的变迁,艺术团体的传统模式也随之改革与完善。黄梅戏的权威团队,“安徽省黄梅戏剧院”,曾经出现过像严凤英、王少舫、马兰、黄新德等黄梅戏界重量级的代表人物的团体,并走过了五十多个春秋。然而,昔日的辉煌,如今正面临着其他同行院团和个人的强有力竞争与挑战。 曾经久负盛名的黄梅戏“五朵金花”现在只剩下唯一的吴亚玲依然坚守在原地。不难发现,如今安徽省黄梅戏剧院的社会地位也渐渐地向下滑落,在角的培养和领衔人物方面明显遭遇空前紧迫。黄梅戏的编剧人才、作曲人才、导演人才、表演人才都显得较为匮乏,这对黄梅戏艺术的发展无异于釜底抽薪。
(二)缺乏创新
提起黄梅戏,我们往往想到的就是《天仙配》《女附马》《罗帕记》这些经典传世的剧目,而缺少一些创新剧目,“高、精、尖、绝、名、优”的黄梅戏作品越来越少,同时黄梅戏的针对人群也相对单一,无法在不同年龄、不同阶层人中间形成普遍影响。
(三)市场空间不大
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海外艺术和通俗文化的引进流传对本土传统文化艺术形成冲击与竞争,年轻者们热衷于快餐文化,而我国的传统文化和戏曲艺术,因为失去了跟时代同步伐的节奏遭遇忽视,黄梅戏也面临着市场缩小的问题。现代传媒方式以其方便、快捷的优势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占据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而黄梅戏在与电视、网络、电影等现代传媒的竞争上处于下方,逐渐落在了时代的后面。
因此针对黄梅戏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我们必须对黄梅戏的改革和创新引起足够的重视,对黄梅戏做了相应的变革,保护这一传统文化。
(一)黄梅戏的艺术革新必须应根据时展为根本依据。。当前的戏曲艺术总体发展态势不好,和无法跟上时代节奏是有一定关系的。而黄梅戏要坚持艺术变革,就必须把握时代变化的进程。艺术家们要时时关注时代节奏,从而对艺术格调的品位作适应调整。
(二)黄梅戏的艺术革新还要以观众为最终目标。一种艺术的兴盛和流行,和观众的认可是密不可分的,一门艺术无论其多么有品位,有内涵,如果没有欣赏认可它的人,都不能说是成功。艺术家的自我感觉再好,脱离观众而得不到广泛承认也是徒劳。因此,艺术家们必须密切关注人民群众的审美情趣的动态,脱离群众的艺术是不可取的。
(三)要博采众长、兼容并蓄。黄梅戏没有形成像川剧的“变脸”、“喷火”,赣剧的“水袖”,梆剧的“帽翅”等等绝活,同时由于它是一种地方剧种,有着自身的地域性特征,身上打着深深的地方烙印,因此作为黄梅戏艺术家在建立自身剧种风格的基础上,则必须要善于汲取前人和其它艺术的精华,经过融化吸收才能扩大黄梅戏的表现功能,丰富表演手段。如学习京剧的严谨、流派的风格、表现形式的多种手段。学习越剧细腻的表演,舞台的简洁,服饰的讲究。学习川剧灵活多样的戏曲表演技巧。另外,黄梅戏还可以向话剧、影视剧甚至歌剧、音乐剧学习。凡是有利于黄梅戏发展的都可以拿来,与自身结合,融会贯通,从中领悟精辟的道理,进行再创造,丰富自己的表现形式。只有这样黄梅戏才能更好地茁壮成长,才能成为全国人们更喜欢的剧种。
(四)培养人才,夯实基础
针对当前黄梅戏人才缺乏的问题,加大力度改革教育方式,实行政府扶持、校团协助培养模式,这方面以安徽省黄梅戏学校的建立和安庆师范学院开设的黄梅戏表演本科专业为先导已逐步展开;鼓励老演员、老艺术家积极发现培养接班人。“注重传统戏曲文化,从娃娃抓起”,乘着国家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东风,地方上可在学校教育方面加入黄梅戏教育作为发展学生德智体美劳的途径之一,同时也可以在社会上形成“黄梅风”,让黄梅戏深入到戏曲的每一个角落,让黄梅戏渗透到每个戏曲人的精l,让每个黄梅戏曲人都以黄梅戏为傲。
黄梅戏是安徽的文化品牌,也是中国戏曲的重要艺术品种。相信在新世纪曙光的照射下它会继续保持鼓足的干劲,力争上游,用心地与各种新的艺术表现形式、新的传播媒介、新的经营理念达成共识。黄梅戏要想永久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就必须扎根于生活,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以寓教于乐、陶冶情操、服务于民为根本宗旨。时代浪潮在不断前进,黄梅戏在文化事业发展的大潮中要坚信自己,不断地推陈出新,要经得起建议,批评,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敢于探索、与时俱进,相信不久的将来在祖国的戏曲百花园中黄梅戏仍会茁壮成长,黄梅戏的明天会更加辉煌。
参考文献:
[1]周爱宝.《黄梅戏表演艺术的吸收和发展》《艺术探
索》[J]2000年1-2期,第57页
[2] 施旭东.《中国戏曲审美文化论》[M].北京广播学院出
版社2002年版,第288页
[3]金芝《传统戏曲与现代文明结合的纽带》《艺术探
索》[J]1999年第2期,第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