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团扇的坚持与寿司的热爱小店铺何以成为传奇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团扇的坚持与寿司的热爱小店铺何以成为传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充满热情、努力生产出来的东西,这产品里面蕴含着我们的灵魂。

《造物之美》形成于周华诚等人于日本寻访匠人匠心之旅,记录了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所涉及者,大至著名企业松下公司,小至京都的一家点心店;既有工匠精神的典范――日、德制造,也有国内绵延不绝、坚守匠心的守艺之人。本书记录了一段寻找封尘在器物、匠人深处故事的旅途,记录了一场穿越时光、从传统抵达现代的旅途;是一本用文字记录匠人坚守匠心的读本。在这本书里,你会发现:匠人与机器,匠人与创新,从来不冲突。

“七月,风吹得紧,雨势亦猛烈之日,大体称得上凉爽,连扇子也忘了用的时分;覆盖一袭微染汗香的薄衣昼眠,是挺饶风情的。”

“优美的事是:瘦长而潇洒的贵公子穿着直衣的身段;可爱的童女,特地不穿那裙子,只穿了一件开缝很多的汗衫,挂着香袋,带子拖得长长的,在勾栏旁边,用扇子遮住脸站着的样子。”

“女官们聚集拢来,商议在供养的当日穿什么衣服,拿什么扇子的事。”

“有好久不见的人到来与会,觉得很难得,走近前去,说话点头,讲什么好笑的事,便打开扇子,掩着口笑了……”

“天刚破晓,从女人那边回去的男子,说是寻找昨夜里所放着的扇子和怀中纸片等,因为天暗便到处摸索,用手按来按去,口中说是‘怪事’,及至摸到了之后,悉索悉索地放在怀里,又打开扇来,啪啦啪啦地,便告辞出去。”

这是《枕草子》里的日常生活场景,扇子不时出现。读着清少纳言的文字,平安时代的日本风情仿佛扑面而来。

扇子,早在平安时代就在宫廷内使用。后来从能剧、狂言以及茶道中逐渐衍生出了京扇子,从此便与日本的传统文化结下深厚渊源,并发展至今。

日本人穿着和服外出访客,都会在腰带间塞一把折扇。进了主人的屋子,与主人相对而坐,先用持扇的右手把折扇搁在自己膝盖前,表示你是主、我是客,以示尊敬。

在茶道中,如果对方在你的面前横放一柄折扇,代表的就是一扇屏风,那是提醒你“茶还没好,不要伸手过屏风来取”。茶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让来客观赏烹茶的过程,真的放屏风就什么都看不到了。

扇子中的团扇,也是日本传统的艺术品和最常见的生活用具。从室町时代的作战之用到江户时代的祭祀之用,再到元禄时代的纳凉之用,团扇与日本民众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几成人人不可或缺之物。

而如今,团扇已悄然从日常生活里隐退。原来贵族女性用扇掩面的习惯已经消失了,而盛夏之中以扇子取凉的实用意义也日渐式微,现代都市之中,出入都有空调相伴。团扇,一个已没有多少市场的产品,是不是还依然有人在坚守它的技艺?

“小丸屋”,是京都一个有着将近400年历史的团扇品牌,她的现任掌门人住井女士,是一位大家闺秀。住井女士介绍说,自从天皇赐她家族制作团扇开始,住井家一直将制作团扇的手艺像生命一样,代代相传,成为天生的使命。

小丸屋住井的标志,是一个枣形的图案,设计于1660年左右。当时小丸屋住井最主要的商品,是“元政型深草团扇”,使用京都深草产的竹子制成。当时这种团扇造型美丽典雅,纹饰也别具风情,成为日本最知名的团扇。

在小丸屋的店铺里,可以看到团扇手柄的背面,印着“小丸屋住井”的章。在夏天,将团扇分发给客户和受照顾的店铺,已成为街上的风俗,而这样的举动支撑着今天这个品牌的生计。

“为了获取订单,我们曾跑遍花街的每一间店,上门去拜访和推销。因为夏季用的团扇,我们在冬天就要开始制作,提前半年预备。所以当我们向客户询问的时候,他们往往会诧异,说:‘咦,这里还在下雪呢!’”小丸屋的匠人依然记得这样的艰辛。

那么,团扇在今天到底还有多大市场,还值得坚守吗?现在,团扇每年产量仅仅是三万把。但小丸屋住井从不放松对团扇工艺的坚持――竹材要用德岛县出产的三年生的真竹,底纸要使用滋贺县琵琶湖芦苇为原料生产的葭纸;团扇的扇骨与扇柄一定要由一根竹子连结制成。从最初的“裱糊”到最后的“入念”,数十道工序一丝不苟。

所谓“入念”,是指团扇在最后用竹片在纸面上刮出漂亮的竹筋条纹。这一步,尤能见出小丸屋住井对于手艺的用心。据说除了他们一家,老老实实执行“入念”工序的生产商几乎没有了。

住井女士说:“这件事并不是完全与财富相关,这是先人留下来的东西,我们要用生命去守候。”

卓越的品质,是由手艺人精湛的技艺,及小丸屋住井近乎苛刻的坚持支撑起来的。“我们还在做团扇,只是因为它是日本人文化里面的一部分。夏季穿着浴衣,手里拿一柄团扇,那是多么美好的情景……最重要的是,还可以通过为对方扇扇子,送去一份细致的体贴。”

因此,“在日本发展和延续下来,这么具有内涵的东西,我可不愿意轻易放手”。

出生于1925年的小野二郎,现在是全世界最年长的米其林三星寿司大厨。按他的资历,可谓是师傅中的师傅,职人中的职人。日本将他视为“国家珍宝”。

捏一个寿司,有多难?

小野二郎寿司的店面那么小,料理也只有简单的几种口味的寿司――把饭团拿捏成型,附上鱼肉,来回反复地捏合。那力道,很难用语言来描述。操持其道者,务必经过多年的训练,反复操作,才可以达到标准,其娴熟之技,就如同变魔术一般。

捏,只是寿司做成的最后一步。其实在捏之前,客人看不见的前期工作,才是重中之重。几十年来,小野二郎每天从最好的鱼贩子那里买鱼,从最好的虾贩子那里买虾,从最好的米贩子那里买米。从醋米的温度,到腌鱼的时间长短,再到按摩章鱼的力度,小野二郎亲自监督。此外,他会根据顾客的性别、用餐习惯,来精心安排座位,并且在上寿司时,时时关注客人的用餐情况以便调整。

顶尖的食材,一定花费最贵的成本。鲔鱼不能随便买,一定要是市场当天最好的一条。据说小野二郎每天早晨都会亲自去菜场,挑选最高级的鲜货。这一习惯,直到他70多岁的时候,身体原因所限,才不得不让自己的大儿子接替。

年纪大了,小野二郎一直想把手艺传下去。手艺的传承,所有匠人都觉得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

二郎寿司的技术并非不传之秘,他传给了自己的两个儿子,还有不少学徒,他愿意将所有的东西倾囊相授。只要是够认真肯坚持能吃苦的人,这些都可以熟练掌握。

但小野二郎对学徒也是绝对的严苛,倾囊相授的前提,是对方要拥有足够的韧劲和天分。在“数寄屋桥次郎”,一个学徒要从拧干滚烫的毛巾做起,只有做好这份工作,才可以碰刀和鱼。经过十年的修习,才可以做玉子烧。据说,曾经有个学徒为了做好一份玉子烧,做坏了200多个练习品。等到终于拿出像样的作品,得到小野二郎的称赞之后,他都忍不住掉泪了。

没有一件事的成功是轻而易举的。

“需要反反反复的练习。只有经^千万次这样重复的练习,手法才会成为习惯。”职人之道,就像欧阳修笔下的“卖油翁”一样,每天重复同样的工作,将一件事情做到极致,便可获得成功。

小野二郎说:“一旦你决定好职业,你必须全心投入工作之中。你必须热爱自己的工作,千万不要有怨言。你必须穷尽一生磨炼技能,这就是成功的秘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