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华为的创新之路给中国通信企业带来的启示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华为的创新之路给中国通信企业带来的启示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编者按:

自主创新无疑是企业竞争力提升的必由之路,同时它也是一条充满了风险和挑战的成长之路,无数企业在这个过程中成为先烈。究其原因,不外乎几种:一,偏离了市场需求或不具备必要的市场拓展能力的创新。比如推出04机万门程控交换机开创中国通信业兴起之路,但现在已经消失的巨龙通信;二,满足于低层次的技术引进。比如中国计算机产业开创者们长城电脑、实达电脑,同创,东海等;三、创新战略和创新机制不健全。如中国人首次运用数字压缩和解码技术研制的VCD整机技术发明,由于该技术发明人没有申请专利,导致国内几百个厂家生产VCD,市场一片混乱的结果是整个产业的凋零;四、在国际技术利益分配上没有话语权,产业崛起之后遭遇国外利益集团以高昴专利池收费、贸易保护等打压。比如2004年中国DVD产量占全球总产量的2/3时,向中国DVD厂商收取专利许可费的跨国企业由1家增加到40家,总共专利许可费用超过20美元,中国DVD企业生产一台DVD利润仅为30元人民币,中国DVD企业难以为继,最终导致从辉煌走向没落。

通信领域的创新具有很强的积累和衍生性,基础性专利具有较宽的保护范围。这决定了通信技术创新是一项更为艰巨的系统工程,需要高成本的资金、技术、人才、经验的积累,充满了风险和挑战。中国通信业发展30年,取得了全球瞩目的成就,通信业的创新也走在了所有行业的前面。历程中虽然充满艰险,典型例证有巨龙的消亡、凯明的轰然倒下,但也成就了像华为等在国际通信舞台上长袖擅舞、独领的中国企业。2009年华为实现300亿美元的销售额;在光传输、光接入、移动核心网、移动基站等诸多领域,华为2009年的出货量位居全球首位。2008年华为以提交1737件PCT专利申请位居全球第一。如今的华为,正在成长为全球通信行业的引领者之一。

通信企业自主创新大致需要经历以下几个阶段:一,引进消化成熟技术;二,少部分应用类创新,并通过快速的市场拓展积累实力;三、形成自主创新体系,在国际标准组织逐步扩大话语权,与国际企业实现专利共享和相互授权;四,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成为行业创新的主导力量。对国内通信企业来说,目前大致已经到了第二、第三个阶段,正面临向第四阶段的突破,而这一步无疑是最困难的。当今,国际贸易保护主义重新抬头,如欧盟就不断有保护自主创新的论调传出,国际厂商必将合力打压我国通信企业创新。笔者认为,这可能是我国通信行业创新未来最大的风险所在。

笔者一直在关注包括华为在内的国内通信企业的创新。对“华为经验”,过去已经有过很多的分析,但在新的市场形势下,在“走向行业领导者”的道路上,华为仍能给我们新的启示。总结来看,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准确的创新定位,不断强化“基于客户需求”的创新战略;不断强化“站在巨人肩膀上”的开放式创新体系;不断强化的资金、人才积累;不断优化的创新管理;不断实现关键技术领域的突破。

1 不断强化“基于客户需求”的创新战略

技术驱动型在通信业发展早期一度盛行。但技术驱动常常显现出技术与市场脱节的短板,往往企业埋头几年研发出的新技术新产品并不能为市场接受,造成企业人力、财力、资源的巨大浪费。华为早期也曾是一家非常虔诚的崇拜技术的公司,有着许多盲目创新的故事。华为在中国市场上NGN(下一代交换机)的初期选型时被客户抛弃的残酷现实,让华为痛下决心开始了从“技术驱动”向“市场驱动”的彻底转型。NGN招标失手之后,华为认真展开了自我批判,及时调整“以客户需求为中心”的创新思路。在产品设计时认真倾听客户的需求,经过不断的努力和改进,华为的NGN终于在中国又重新赢得了客户的信任,并承建了世界上最大的NGN网―中国移动的T网等项目。如今华为的NGN产品系列在全球市场的占有率为32%,处在第一位。

以“市场需求”推动的项目研发前提是要充分了解客户的需求。为此,华为采取的措施包括:规定每年有5%的研发人员去做市场,每年有5%的市场人员去做研发;与主要合作者如德国电信(Deutsche Telecom)、中国移动、Vodafone、意大利电信、Telefonica、中国电信等全球知名运营商建立联合创新中心;建立个人客户和企业客户实验室等。

这其中值得一提的是华为与运营商建立联合创新中心的举措。联合创新中心的建立是华为了解合作运营商深刻需求的有效途径之一,双方的合作研究成果转化为产品后,很快就能形成规模效应。比如在移动通信领域,2G,2.5G,3G,LTE的网络演进,可以满足运营商提供良好数据业务应用的网络基础;但同时,多路线的网络演进不仅给运营商带来网络部署和运营管理的困难,也造成运营商设备成本和运营成本的高攀。针对运营商的上述挑战,华为在业界首创性地推出SingleRAN解决方案。SingleRAN解决方案一经推出,便获得市场普通认可,在比利时Belgacom,拉丁美洲AméricaMóvil,加拿大Bell,芬兰TeliaSonera,中国联通,Telenor等运营商网络上获得大规模应用,并以其创新性获得IEC(International Engineering Consortium,国际工程协会)颁发的InfoVision大奖。

“以客户需求为导向”现今已成为华为创新的基本战略,为此,华为一再强调产品的发展路标是客户需求为导向,以新的技术手段去实现客户的需求,华为也因此赢得市场的逐渐认可和尊重。华为总裁任正非在2009年最后一天向华为内部员工发送题为“春风送暖入屠苏”的新年贺词表示,华为在全球的增长得益于“基于客户的持续创新”。

2不断强化“站在巨人肩膀上”的开放式创新体系

华为虽然强烈认同在复杂多变、竞争激烈的市场中,“不进行创新的公司必然灭亡”,但华为从来就不过分地片面强调“自主创新”。华为认为,创新要“善于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首先肯定和承认他人的优秀智力成果,勇于继承、善于继承,在继承他人优秀成果基础上开展持续的创新。为此,华为与众多西方公司按照国际惯例在多个领域、多个产品与相应的厂商通过支付许可费的方式达到了交叉许可协议。比如宽带产品DSLAM是阿尔卡特发明的,华为经过专利交叉许可谈判,达成了交叉许可。通过支付合理的费用,换来的是消除了在全球进行销售的障碍,经过努力,华为的DSLAM市场份额达到了全球第二。

如今,华为与通信行业几乎所有主要的IPR拥有者,如爱立信,诺基亚、北电、阿尔卡特、高通等公司达成IPR专利交叉许可协议。仅2008年,华为公司以交叉许可方式就向西方公司付出了2亿多美元的专利许可费,但因此也获得了230多亿美元的销售额。通过与众多西方公司按照国际惯例达成了一些知识产权的交叉许可协议,华为营造出了和平的发展环境,从而使自身获得了更大的产值和更快的成长。

除采用“搭大船,出大海”的策略,华为与此同时也积极开展与客户和其他设备企业的合作与开放式创新。目前,华为已经在全球与运营商建立了20多个联合创新中心、与设备企业建立了22研究中心,此外,华为还有100多个分支机构遍布全球。时至今日,华为已经从当初一个小小的民营高科技企业成长为真正意义上的全球性国际大企业。

越来越开放、国际化的技术创新还表现在华为与国际标准化组织中的合作和地位提升。至2009年6月,华为已加入ITU、3GPP、3GPP2、OMA、ETSI和IETF等116个标准化组织,并在这些组织中拥有100多个领导者职务。2008年华为提交了超过4100个标准建议,2008年华为专利合作条约申请数达到1737件,首次成为全球第一大国际专利申请公司。截至2008年12月底,华为公司累计申请国内外专利35773件。至此,华为公司已连续6年夺得中国企业专利申请数量第一,连续3年占据中国发明专利申请数量第一。除了数量上领先,华为在专利的质量上也同样领先。比如2008年华为拥有的LTE/SAE基础专利达20%,排名全球第3;拥有的UMTS基础专利达7%,排名全球第5。

3 不断强化的资金、人才积累

作为一个高科技企业,而且是一个后来者,华为从成立之初就明白,只有形成自己企业的核心技术产品才能在高手林立的通信市场取得一定竞争力。要形成核心技术产品靠的绝不是单纯的引进能够解决的,而是坚定的、持续的高投入。从1993年起,华为坚持以每年超过销售额10%的比例投入到技术研发中,并且将研发投入的10%用于前沿技术、核心技术及基础技术的研究研究和跟踪。2002年以来,华为技术研发投入每年都超过30亿元,到2008年,华为的研发投入达到100亿元,居中国百强电子企业之首。

除了资金的大投入,华为也非常重视对研发人才的投入和积累。华为员工总数的48%被公司投放到研发部门,研发部门一直是华为公司最大的部门。为了激发员工的创新热情,华为对创新采取了精神激励和奖金奖励。在华为公司总部的“专利墙”上,不是领导的光辉足迹,而是员工们创造的各种专利认证。此外华为司还到处设有“喜报集结地”、“明星榜”等宣传栏,对员工的成果进行展示。为激发员工的技术创新积极性,华为出台了“多阶段奖励政策”等一系列专利创新鼓励办法,保证发明人全流程地关注其专利申请,每项重大专利可获得3万元至20万元的奖励。

在全球设立的技术研究中心和联合创新中心,也为华为吸纳全球性的高科技创新人才提供了很好的平台。目前,华为已经在瑞典的斯德哥尔摩、美国的达拉斯、硅谷及圣地亚哥、印度的班加罗尔、俄罗斯的莫斯科、德国的波恩以及中国的深圳、上海、北京、南京、西安、成都、武汉等地设立了全球性的研发机构。通过跨文化团队合作,不仅实施了全球同步研发战略,也为华为输入了大量的高质量研发人才。现在,华为遍布全球各个研发机构的研发人员达到37,000多个,其中90%的人员具大学或更高教育学历。

持之以恒的技术研发高投入为华为取得技术优势和产品核心竞争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 不断优化的创新管理

“华为取得既往成功的关键因素,除了技术、人才、资本,更有管理与服务”,任正非曾这样总结华为的管理经验。在技术研发组织和创新管理方面,华为从自己摸爬滚打、到引进消化外来经验的“削足适履”,再到优化、固化,现在已经形成了一套非常规范化的创新管理流程。

据华为早期的工作人员介绍,1988-1995年期间,华为研发组织只有中研、中试和生产三大部门。部门工作是交接,不是协同,部门间扯皮严重。产品设计人员不懂生产过程,设计只对单个产品,造成的后果表现为产品设计缺陷多,设计经常升级,试验跟不上。1995-2000年,华为研发组织虽然仍为中研、中试和生产三大部门,但开始有产品经理来对项目进行统一的管理和计划,并开始建立企业标准、CBB和基本开发过程,数据管理、版本管理、更改管理、质量管理也在那个时期开始实施。1998年开始,华为总共花了数千万美金巨资和5年的时间,来引进、推行IBM的IPD集成管理模式。这个被任正非称之为“削足适履”的技术研发体系的推行,在刚开始的时候确实让相当多的华为技术人员感到痛苦和不适应,但是在任正非的强力推动下,IPD规范化的集成项目管理模式逐渐在华为生根发芽。这期间,华为产品开发质量有了很大提高。从2000年至今,华为将从IBM引入的IPD项目集成管理经过僵化、优化后,逐渐固化为华为“以客户需求为导向”的技术创新基本战略,形成华为规范化的技术创新流程。这个阶级,华为技术研发职能组织分为企业管理平台,技术平台,运作支持平台三大类部门。华为自此开始实行从立项,到开发,到将产品推向市场,再到量产的全面的项目管理,并实现了公司范围内跨部门协作。IPD技术管理体系强调的如技术开发是一项投资行为;基于市场的技术研发;业务分层管理;技术重用(CBB);跨部门团队技术研发;结构化的研发流程;开放式创新等核心思想,今天已经固化为华为技术创新管理体系的一种文化。

5 不断实现关键技术领域的突破

获得全球LTE/SAE第一个商用合同,成为全球首个SingleRAN解决方案供应商,业界第一个MSTP多业务解决方案平台,业界第一款10T路由器,提供业界首款Tbit级别的核心交换波分设备……这多个“第一”是华为技术创新和持续投入之后的成果。开创多个“第一”的同时,华为在无线接入、光传输、光接入、移动核心网等领域,也收获多个销售量的第一,2009年华为在上述领域的出货量都位居全球首位。其中华为在LTE LTE核心专利和商用市场的双丰收尤其让业界关注。截止2009年底,华为LTE的专利披露量居通信设备厂商之首。与LTE专利成果和核心技术成果相呼应的是,华为的LTE产品和解决方案也保持了业界市场领先地位。在LTE的技术领先和市场领先,标志着华为已经成为下一代移动通信技术的领跑者。

针对三网融合和运营商全业务运营的趋势,华为在很早的时候就提出了All IP的融合理念。经过不断的研究,不断脚踏实地的实践,长期的经验积累,华为在ALL IP方面已取得包括终端、固网和无线接入、骨干网接入、核心网和最上层的软件应用等技术领域和市场方面的一系列突破。终端方面,华为立足于通过运营商个性需求,进行从终端的工业设计到用户界面设计的整体定制,从而满足运营商扩大差异化的竞争需求。目前,华为终端快速交货的良好记录,已经在全球建立了良好口碑;在无线接入网领域中,华为业界首创的SingleRAN解决方案和产品,能够帮助运营商减少无线接入和基站的数量,而且还能够减轻对环境的影响;在传送网方面,华为推出了IPTime统一平台,IPTime电信级全IP功能可以通过固定接入和固定移动宽带回传提供任何种类的媒介,并能提供较低的TCO;在核心网的基础架构领域中,华为基于全IP理念,制定了一项聚焦单核的演进策略,ATCA底层技术允许使用具有各种高可靠性的应用程序。

6 创新发展面临严峻挑战

然而,中国通信企业的崛起,势必面临贸易保护主义日渐抬头的严峻挑战。据悉,欧洲金属工人联合会和欧洲电信设备商下面的欧洲雇员委员会向欧洲议会已正式提交请愿书,要求从政策方面支持欧盟电信企业的发展;欧盟将对中国企业展开阻挠和限制,表现在经费支持本土企业的技术创新,更多采购本土企业产品,对外来企业进行市场限制,对专利采取重新审查措施等等。这是一个明显的信号,中国通信企业的创新将更需要我国政策、市场的支持和保护。我国知名创新管理专家,清华大学技术创新研究中心研究员高旭东教授表示,大量的研究以及日本、韩国的经验都表明,处于追赶过程中的国家相当的市场保护是本土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高旭东认为,一个行业的创新离不开稳定的产业基础和环境,一个企业的创新除了有技术投入、市场需求、创新机制和创新管理之外,更需要依靠本国的市场基础来支撑。过于依靠国际市场和消化引进技术成为创新大国,目前还没有一个成功案例。在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情况下,政府及国内产业链相关单位应形成合力,协调一致地支持本土企业的创新与发展。

我们希望看到涌现出更多大大小小的“华为”,期待中国通信企业创新面对挑战一路走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