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汽车制造业上市公司盈余管理问题的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汽车制造业上市公司盈余管理问题的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我国证券市场发展二十多年以来,在上市公司的数量不断增多的同时,其所处的经济环境变得越来越复杂,对盈余管理问题的研究也开始出现。有研究表明,我国上市公司滥用盈余管理的现象非常普遍,这不仅严重干扰投资者的决策,对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也产生了很多不利影响。文章首先结合汽车制造业上市公司的发展状况对其盈余管理的环境进行分析,然后针对汽车制造行业就如何减少盈余管理行为提出相关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盈余管理;汽车制造业上市公司;问题;对策

[DOI]10.13939/ki.zgsc.2017.08.047

1汽车制造业上市公司盈余管理问题

汽车制造行业一路发展以来,已基本形成了其特有的生产和销售模式。然而,由于我国的证券市场发展还很不规范,不管是在准则的制定还是在对企业的监管方面都还很不完善,这就给汽车行业的盈余管理提供了空间。另外,由于汽车行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所处的重要地位使得政府部门加强了对它的扶持力度,使其获得更多的资金和收益。

1.1会计准则和会理论存在缺陷

1.1.1会计准则存在缺陷

会计准则存在的缺陷主要是指在准则制定过程中存在的缺陷以及会计准则所固有的缺陷。在我国,会计准则的制定是由政府机构单方面主持制定的,缺少企业、投资者及广大社会公众的参与。因此,会计准则往往偏向于政府的利益,缺乏一定的代表性。另外,政府在制定会计准则时是从自己的角度来看待问题的,也就会更多地考虑到政府的价值目标而忽略了会计目标。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的经营方式越来越多元化。就汽车行业来讲,已在销售渠道内实现了“三位一体”(或“四位一体”)的销售模式,即销售、零部件供应和售后服务(加上信息反馈就是“四位一体”)。另外,汽车租赁也是促进汽车消费和销售的重要途径,即拥有汽车所有权而提供租赁销售方式的供应方和通过租赁方式获得临时汽车使用权的消费者之间形成的购销关系。经营方式上的创新使得企业所面对的经济环境越来越复杂,进而涉及的会计事项也就更多更杂。此外,就同一会计事项而言,当其发生在不同时间和不同企业中时所表现出的具体情形也会存在差异。会计准则很难考虑到各种不同情形,因此对同一事项的会计处理往往会有备选的会计方法。同时,相关部门只有在经济事项发生之后才能够据此制定相关的会计准则,所以准则的制定滞后于经济事项的发生,利用这种滞后性,企业就可以对经济事项做出有利于自己的判断和估计。

1.1.2会计理论存在缺陷

我国现行会计确认基础是权责发生制。权责发生制规定收入与费用的确认期间不以实际收到或支出现金的期间为标准,而以收入和费用的实际归属期间为标准,企业管理人员可以利用这种会计确认基础存在的缺陷来适当提前或者推迟收入和费用的确认时间,改变各期的利润,达到盈余管理的目的。会计信息的重要性原则要求企业在披露会计事项时对重大事项要重点披露,对于不重要的事项可以进行部分特殊处理。然而,对于重要与不重要的划分,会计理论没有做出明确的规定,企业在处理过程中就往往会将本从属于重要的会计事项做非重要事项的会计处理。

1.2注册会计师审计监督不力

上市公司的年度财务报表要经过注册会计师的审计,会计信息使用者往往都是参照其审计意见来对会计信息进行判断和使用的。然而这些审计意见的准确性却不尽如人意,很多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中明明存在很严重的财务造假,而会计师事务所却出具了标准审计报告。会计师事务所的持续经营要有现金收入的支撑,而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费用是由被审计单位来支付的,因此会计师事务所与被审计单位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利益关系,注册会计师在审计关系中也就显得非常被动,往往不得不按照被审计单位的要求出具虚假审计报告,这样一来,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就没法得到保证。此外,现阶段我国法律制度对审计主体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不够大,导致许多注册会计师愿意冒风险出具虚假的审计报告。

1.3汽车制造业上市公司受政府扶持力度大

汽车产业的发展会带来一些不利的影响,其中最主要的就是造成环境污染,因此国家鼓励开发新能源汽车。比如,我国在2009年设立了100亿元的专项资金用来支持主机厂的电动汽车研究,还出台了“十城千辆”的支持计划,即2012年分别在北京、上海、南京以及长沙等十座城市,推广每座城市将1000辆电动汽车投入于公交、出租、邮政、电信等公共部门的使用。此外,政府部门还开始安排国家电网在各试点城市逐步建立起加电站,并鼓励中石油和中石化开展电池领域的研究,支持中国汽车三巨头(一汽、上汽、东风)开发电动型汽车。透过这些政策,我们可以看到国家已经下定决心准备在新能源领域有所建树,并将其运用到汽车行业的创新与发展。汽车制造业上市公司受益于政府优惠的财政政策,能够获得更多的收益。

2汽车制造业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对策

2.1完善相关会计准则

为了适应经济环境的变化,会计准则在制定时要充分考虑我国的国情和市场环境的特点,给企业的会计计量留有可选择的空间,再加上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会有一些新业务的展开,而这些业务的确认、计量和报告不能够及时在相关准则中做出规定,会计准则的滞后性使得管理当局在处理经济业务时要进行某些主观判断,这就给盈余管理行为提供了可乘之机。所以,为了最大限度地防止盈余管理行为,完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就显得非常重要。首先,应及时修订和完善会计准则和规范,并且在修订时要进行多方面的考虑,对于企业经济活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会计事项(特别是会计人员可能会做错误会计处理的事项)要尽可能做出明确的规定,这样企业就难以随意地进行盈余管理了。对于会计准则中存在的会产生多种解释的规定可以对其进行附加说明,进而缩小企业盈余管理的空间,促进证券市场的规范发展。另外,针对汽车制造业这个行业所特有的生产和营销模式,对于一些特殊的经济交易事项要设定相应的会计处理方法,使得这些会计方法对汽车行业更加适用。

2.2加强外部监督和管理

外部监督主要包括证券监管部门和外部审计的监督,它对规范上市公司的经营活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证券监管部门在实施对上市公司的外部监督时,主要是检查企业披露的会计信息与企业实际发生的会计事项是否相符。如果不相符,就说明该企业当年很可能存在违反会计准则的行为,证券监管部门要重点加强对其的检查。对于严重违反会计准则的公司,监管部门要加强对其的惩罚力度,如没收企业的非法所得,处以严厉的罚款,只有当进行盈余管理的成本大于其收益时,盈余管理行为才能够得到有效的遏制。另外,单一的监管指标很容易被上市公司利用,所以应该增加监管指标,例如增加经常性损益类指标,采取多变量监管可以加强监管的广度和深度,推动证券市场发展的科学化和范化。

我国规定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要通过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才能最终公布,以此保护广大会计报告使用者的权利。然而,我国上市公司与会计师事务所之间存在着直接的利益关系,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没法得到保证。要想改变这一局面,就要切断上市公司与会计师事务所之间的直接利益关系,可以从解除上市公司对审计机构的聘用权或加强对审计机构的监管等方面着手进行。一种可行的方法是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做法,采取保险公司介入报表审计的管理模式。在该模式下,上市公司委托保险公司对其财务报表进行审计,再由保险公司委托注册会计师进行审计并向其支付报酬,而不是由被审计单位直接向注册会计师支付报酬,因而注册会计师只需要向保险公司负责,这就彻底切断了上市公司与注册会计师之间直接的经济利益往来。

我国的汽车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对其进行外部监管的力度应该更加严格。一方面,要完善财务信息披露机制,增强汽车制造业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可靠性;另一方面,政府部门及广大社会公众应该实时关注与汽车行业有关的重大事件和新的行业规定,及时发现问题,以减少企业管理层进行盈余管理的机会。

2.3加强诚信道德建设

对于如何治理公司的盈余管理现象,一般是从两个方面来考虑的:一是增加盈余管理的成本;二是借助法律的威慑力。一定程度上的处罚是必要的,但是法不责众,它只能惩治一部分的人,另外实施惩办也是要消耗成本的,这不符合经济效用最大化的要求。再者,惩办往往是事后处罚,不能起到事前预防的作用。因此,这两者都无法根治公司的盈余管理。要想做到治标兼治本,就要在惩办的基础上加强对企业管理人员的教育,使他们在认识上得到根本的改变,意识到盈余管理的危害性而不愿再进行盈余管理,这样才能真正达到减少盈余管理的目的。

在上市公司内加强诚信道德建设可以通过建立道德评价标准和职业素质评价体系来实现,监督公司管理人员的职业道德状况,并将公司管理人员的职业素质作为对其进行业绩考核及职位晋升的评价标准之一。同时,要不断加强对企业管理人员和会计人员的教育,使其道德素质不断得到提高,从而能够从根本上意识到盈余管理的危害性。

3结论

本文通过分析汽车制造业的行业环境,来发现企业存在的盈余管理问题。企业盈余管理的不正当使用不仅不利于企业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还不利于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汽车制造业上市公司需要意识到盈余管理的危害,结合自身存在的问题来改进生产经营,促进企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秦荣生.财务会计新课题:盈余管理[J].当代财经,2001(2):55-60.

[2]王忠海.上市公司盈余管理问题研究[J].国际商务财会,2013(11).

[3]余灼平.公司治理与盈余管理关系研究综述[J].财会通讯,2011(2):85-87.

[4]刘林源.政策影响下的中国汽车产业[J].经济研究导刊,2013(4):45-46.

[5]安鹏,宋雪婷.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手段的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3(31):130-132.

[6]孙艳阳.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动机・手段・对策[J].财会通讯,2012(8):24-26.

[7]王晓蕾.企业盈余管理行为及治理对策分析[J].中国市场,2016(11).